方臘的經歷,和原時空的差不多。
在梁山已經全面撤退,開始圖謀扶桑的時候,方臘的起義軍攻陷睦州,殺官兵千人,佔據壽昌、分水、桐廬、遂安等縣,就在當月,方臘揮師向西,攻克歙州。而後方臘派兵六萬進攻秀州,秀州統軍王子武乘城固守,不久宋軍援兵趕到,大敗起叛軍。
而這,也是方臘開衰敗的開始。
隨後不到半個月,宋軍就包圍杭州,宋徽宗當時曾下詔“招撫方臘”,被方臘拒絕。方臘親自指揮抵抗,由於城中缺糧,苦戰一個月,起義軍因爲斷糧,不得不被迫撤出杭州。緊接着,方臘率起叛軍再次進攻杭州,結果在城外被王稟打敗,杭州失守。至此,形勢急轉直下,叛軍從節節勝利變成節節敗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後失守,方臘目前已經退守到了富陽,在他身後,是隻剩爲數不多的幾個縣城,而在他的面前,是朝廷的十幾萬大軍。
論數量,方臘士兵的數量並不比朝廷的少,甚至更多。但論士兵素質,雙方的差距之大,簡直已經不能用簡單的一兩句話來形容,已經是那種完全沒有可比性的程度。
而且雙方在後勤補給方面也有巨大的差距,大宋朝雖然衰敗,但終究還是一個國家,後備力量絕對不是一支區區起義軍能相比的。源源不絕的後援力量,保證了朝廷有能力不斷的推進戰線。而方臘的問題是兵員素質不行,後方又沒有穩定的根據地,所以論戰爭潛力,方臘是拍馬也比不上整個大宋的。
當然了,方臘手下也確實是有些能人,人稱八大王,實力確實是不凡。
這其中,排名第一的毫無疑問就是王寅。
此人頗通文墨,有些謀略,被方臘加封做了文職,官爵是兵部尚書,管領兵權之事。王寅原本是歙州山裡石匠出身,慣使一條鋼槍,這條槍神出鬼沒,萬夫莫當。坐下有寶馬良駒名喚轉山飛,這匹寶馬登山渡水,如行平地。因爲位高職重,王寅在戰場上拼殺的機會並不多,原著中在歙州大戰,他敗中求勝,設計坑殺掉了梁山的神火、聖水二將。當然他最終也沒能守住歙州,城破之時,他匹馬單槍往外突圍,槍起馬到,馬踩擋道的李雲;石勇截住廝殺,數回合之內就枉送了性命。王寅又奮勇力敵孫立、黃信、鄒淵、鄒潤四將,並無懼怯。直至又加上豹子頭林沖,五人合力纔將王尚書亂戳殺死。
可見此人的戰力是何等勇猛了。
王寅之下,便是之前曹巖見過的鄧元覺了。
他是歙州僧人,名號寶光如來,俗姓鄧,法名元覺,使一條禪杖,乃是渾鐵打就的,重達五十餘斤,人皆稱爲護國的國師,鄧元覺有萬夫不敵之勇。曾酣鬥魯智深五十餘合,不分勝敗,不過鄧元覺已經佔了上風。行者武松恐魯智深有失,不得不殺出助戰,面對梁山步兵頭領中武力最強的兩大煞星鄧元覺方纔敗回。可惜這位國師被宋江等設計,帶入籠中,由小李廣花榮從側面近距離一箭射中其面門,墜下馬去,被宋軍亂刀殺死。鄧元覺沒有機會展示出他的全部武勇,但與花和尚一戰已可推知其悍勇不可力抵也。
排名第三的是南離大將軍元帥石寶,他是福州人氏,使一口寶刀,名爲劈風刀,可以裁銅截鐵,遮莫三層鎧甲,如劈風一般過去。還慣使一個流星錘,百發百中,騎一匹瓜黃馬。原著中,他曾大戰關勝二十回合突然回馬,關勝勒馬回陣,宋江不解,關勝說:“石寶刀法,不在關勝之下,雖然回馬,必定有計。”
能夠得繼承了武聖傲慢的大刀關勝認可的武將,在《水滸傳》中絕對的屬於鳳毛麟角!在梁山征討方臘的過程中,石寶曾砍死過樑山的鮑旭,還用走線錘錘打八驃騎之一驍將急先鋒索超;五十回合殺敗呂方。石寶一口刀,戰呂方、郭盛兩枝戟,沒半分漏泄,直至又加上朱仝一條槍,才敗走。
其實力同樣不可小覷。
石寶之下,是護國大將軍司行方,原著中關於方臘手下的這位五虎上將之一的猛將介紹並不多,只知道他是太子方天定手下四大元帥之一,但他在德清縣南門外,三十回合就斬掉了梁山水泊步兵統領裡的插翅虎雷橫,司行方的實力由此可見一斑了。可惜司行方很快就因爲兵敗墜水而亡了,沒有來得及展示更多的本領。
排名第五的是皇侄方傑,此人慣使一枝方天畫戟,有萬夫不當之勇。他年紀後生,精神一撮,一枝戟使得精熟,與秦明連鬥了三十餘合,不分勝敗。在助手杜微飛刀的幫助下,一戟將霹靂火聳下馬去,使秦明死於非命。在最後一戰中,方傑戰關勝不過十數合,宋江又遣花榮出陣,雙戰方傑。方傑力敵二將的夾攻,全無懼怯。雖然難見輸贏,方傑已經只能是遮攔躲避。李應、朱仝又驟馬出陣,併力追殺。見四將來夾攻,方傑這才撥轉馬頭敗走。卻被臥底的柴進截住了退路,方傑下馬逃命,讓柴進一槍戳中,燕青趕上一刀結果了性命。
但同時需要多名武將圍殺,可見此人的實力也是相當強悍了。
鎮國大將軍厲天閏,初次出場就給梁山迎頭痛擊,一刀斬掉周通;李忠帶傷走了。十個回合殺敗左手負傷的雙槍將董平。厲天閏最出彩的是藉着松樹的掩護,一槍搠倒梁山馬軍八驃騎之一的沒羽箭張清。厲天閏在兵潰之時,與盧俊義大戰三十回合,最終因爲心態失衡,才被盧俊義挑於馬下。但論武藝,或許他的惡勢力還要超過方傑和司行方,不過大抵也在伯仲之間,實在很難分清楚這幾人到底誰更強。可不能否認的是,這幾人的實力,都遠超一般的梁山好漢,基本上都是八驃騎甚至五虎將的水平。
然後就是曹巖同樣見過一次的龐萬春了,此人人送綽號“小養由基”,是江南方臘國中第一個會射弓箭的。他初次出場就技驚四座,颼的一箭,正中梁山馬軍八驃騎之一的九紋龍史進,撞下馬去。原著中他還曾指揮部下亂箭齊發,滅掉了梁山一流的驍將拼命三郎石秀及陳達、楊春、李忠、薛永等五員水滸將佐,以及二千多名軍卒。連珠箭射死以接暗器而聞名的歐鵬。龐萬春的神射乃方臘手下的一絕也,論射術,可以說是和花榮不相上下了。
最後就是樞密呂師囊了,他原來是歙州富戶,因獻錢糧與方臘,官封爲東廳樞密使。呂師囊幼年曾讀兵書戰策,慣使一條丈八蛇矛,武藝出衆。部下管領着十二個統制官,名號“江南十二神”。他率部進行的頑強抵抗是梁山噩夢的開始。不過到後來屢敗屢戰,心情比較悲憤的呂樞密只不過二十回合就被梁山馬軍八驃騎之一的金槍將徐寧覓得破綻,肋下刺着一槍,搠下馬去,魂歸了陰曹地府。
說起來,他算是這八大王之中實力最弱的了,可無論如何,這八大王都算得上是方臘麾下的頂尖高手,相比之下,梁山能夠和他們持平的,起碼也是八驃騎水平了,梁山一百單八將,能夠達到甚至超過八驃騎的又有幾人?所以總的而言,梁山的實力是要超過方臘的,可方臘的高端戰力,同樣不可小覷。
但此時,方臘卻很狼狽,手下折損嚴重,而且最讓他無法接受的是,八大王之一的呂師囊,已經戰死在杭州城下,他手下的江南十二神,也一役折損了五人,剩下其人裡,有三人重傷,只有四人還能參戰……而殺死呂師囊的,不是別人,正是未來的南宋名將韓世忠!
宋朝文盛武衰不假,也是世人皆知,太祖皇帝馬上得天下,擔心後世被武將篡權,便揚文抑武,因此宋朝很少出曠世良將。但“很少”不代表“沒有”,尤其是南宋,還是出了不少名將的,比如岳飛,還比如韓世忠。大詩人陸游曾說:“堂堂韓嶽兩驍將,駕馭可使復中原。”
韓世忠的名聲雖然沒有岳飛大,但本事絕對不在岳飛之下。韓世忠18歲就參軍入伍,一個毛頭小子從小嘍囉做起,硬是憑着渾身膽氣,成了鎮守一方的元帥,沒有點真本事是不可能做到的。說到打仗,韓世忠戎馬一生,參與過的戰役數不勝數,而且他打仗還有個特點:擅長以少勝多。剛入伍時的韓世忠,憑着戰功當上了小隊長,手下管着十幾個兵。所謂兵不在多而在精,韓世忠就在他的芝麻官位上兢兢業業。
有一次,宋軍攻打西夏城池,久攻不下,韓世忠索性提起大刀,帶着自己的幾個手下,一股腦地爬牆衝了進去。守城的敵將都驚呆了,還沒等回過神來,就成了韓世忠的刀下之鬼。韓世忠把敵將的腦袋扔出城,宋軍瞬間像打了雞血一樣,一鼓作氣拿下了城池。
原時空宣和三年,宋軍兵敗燕山南,處處被動挨打的局面日漸加劇。宋朝的士兵早就被打得沒了底氣,跟敵軍一碰面就拼了命地逃跑。有一天,韓世忠帶着五十來個騎兵在巡邏,結果碰到了金國兩千騎兵,大夥兒一下子就慫了,覺得今天非死這兒不可了。這樣的兵力對比,結果還用說嗎?
不過,他們走運了,因爲他們的老大叫韓世忠,以少勝多正是他的拿手好戲。
韓世忠振臂高呼:“慌亂,必死矣!”
只見他安排部分兵力搶佔高地,又派出數十人集結附近逃散的宋軍,一齊列陣吶喊。他自己更是沒閒着,親率幾名敢死騎士殺入敵陣。
當然了,韓世忠可不止有蠻力,他吩咐大家專砍敵人的旗手,不一會兒,金軍的旗幟紛紛放倒了。這時,剛剛集結的宋軍又高喊:“金人敗了!金人敗了!”後面的金兵不明真相,一看旗子倒了,紛紛撤退。韓世忠又指揮高地的騎兵下衝,斬殺金兵百餘人。自此,韓世忠的威名在金人那裡傳播開來。而真正讓他名揚天下的戰役,還要屬黃天蕩大戰。這場戰役,韓世忠可以說把以少勝多的戰爭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建安三年,金兵南下攻克建康等要鎮,偏居杭州的趙構覺得呆在地上可能小命不保,乾脆漂在海上。老趙家可能真的被打怕了。而韓世忠則死諫要力保江淮,不能一味逃跑。趙構無奈,說要打你打,我得先跑了。因此,韓世忠帶着僅剩的八千兵馬守在鎮江。韓世忠抓住金人不習水戰的弱點,與金兀朮在江中大戰,連敗金軍,不僅活捉了金兀朮的女婿,差點還要了金兀朮的小命。慌不擇路的金人退入黃天蕩,而黃天蕩是一條死衚衕,韓世忠派兵死守出口,計劃困死金軍。
困守48天后,金人陣亡了萬餘人。但可惜的是,在緊要關頭,由於漢奸的出賣,宋軍的戰船被燒燬,無力追擊,讓金兀朮帶着殘兵敗將夾着尾巴逃走了。雖說沒能圍殲敵人,但是韓世忠這次以八千人狂揍十萬金兵,還差點活捉敵軍元帥,也足夠讓他青史留名了。
韓世忠的忠勇,天下皆知,連秦檜都曾對宋高宗說:“臣嘗語世忠、俊,陛下倚此二大將,譬如兩虎,固當各守藩籬,使寇不敢近。”
但可惜的是,宋高宗和秦檜都心懷鬼胎,對韓世忠重而不用,讓他徒嘆奈何。
當然了,此時還沒有南宋呢,北宋還活得好好的呢,所以韓世忠目前只是童貫手下的一員偏將,但他已經展現出不俗的能力,親自率兵衝擊杭州城牆,更是在杭州城破之時咬着方臘緊追不放,當時呂師囊爲了斷後,帶着自己手下的江南十二神以及五千精兵留下來阻擋韓世忠,結果被韓世忠一次衝鋒就擊敗,呂師囊被韓世忠一槍戳死,不過也因爲他的阻擋,給了方臘逃脫的機會,等於是用自己的命,延長了起義軍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