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房見面,這是老爸的習慣。
或許他覺得在書房比較清靜,說什麼話,都沒人聽到。或許是書房裡的先賢著作,讓他感受到更好的氛圍,思路也更清晰?
楊繼業不去猜,書房的門沒有關,但他走到門口,還是輕輕地敲了敲門。等老爸在裡面說“進來。”他才進門。
“父親。”楊繼業說,“兒子回來了,父親這段時間可安好?”
“回來了,好。”楊盛文看着兒子,似乎長高了一些,又顯得成熟一些,見兒子沒有跪下叩頭的樣子,說,“坐吧。”
在老爸面前,楊繼業確實沒有跪下道想法。跪天跪地跪父母,這種習慣對楊繼業說來,多少是有些排斥的,雖說先前在老媽面前不由自主地跪了。
先給老爸的茶杯續了茶,自己也來一杯,才坐下。對於這半年,家裡的情況,楊繼業是得到很多信息的,因爲每次荊蠻楚地的消息往蘇杭那邊傳,必然會有關於楊家的內容,楊繼業對此並不牴觸。
不過,家裡這邊的人或許不一定知道這些情況。楊盛文見兒子沒有主動說在外的意思,說,“蘇杭那邊怎麼樣?”
“父親,蘇杭的倭寇之亂,還沒有結束。不過,情況已經大好。杭城這邊、寧府境內的倭寇基本肅清,連臺府一境雖有倭寇,但也被平倭軍逼住,各村寨的民衆可做春耕……”
“平倭軍很強?主將是徐金勝將軍吧,監軍是誰?”楊盛文雖然得到蘇杭那邊的一些消息,但不夠細緻。
“最初監軍是張濤,一個小人。在大年期間同二哥巫虎衝突,結果監軍被廢了。”楊繼業平靜地說,“他支持前軍去攻殺見湖鎮的倭寇,結果前軍潰敗,死傷幾千。
而後卻怨恨於蠻族軍,便在二哥領取軍資時,誣賴二哥搶劫倉庫軍資。指使千人圍困二哥的三百人於倉庫,結果二哥直接捉住他們的人,供出是監軍張濤在背後指使。知府唐俊詞上書京都,一直就沒有結果,張濤也被一直看守着,不再進出軍中……”
“蠻族軍這麼強?”楊盛文知道蠻族軍不錯,卻沒有更具體的概念。
“父親,蠻族軍與王府軍一起去蘇杭,至今三戰三勝,每一戰均是全殲倭寇。”楊繼業不打算瞞着這些東西,“第一戰在李家寨外,圍殺一股兩千餘倭寇,無一逃離;第二戰是年後新春,蠻族軍從杭城外奇襲見湖鎮倭寇,全殲三千餘;第三戰是兩個月前,蠻族軍協同輔兵一起,將兩萬餘倭寇堵在谷地,一舉全殲……”
“是倭寇太弱,還是蠻族軍太強?”楊盛文其實知道這三戰的結果,原以爲是王府軍或平倭軍五萬衆的戰果,可聽兒子說卻是蠻族軍的戰果。這樣的結果,相差太大。
“倭寇兇殘,在蘇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蘇杭一地也曾多次抵抗,奈何不敵。”
“蠻族軍有這麼強?爲何?”
“父親。窮文富武。”楊繼業覺得有必要說清這個道理,“蠻族軍爲何能戰?密集而高強度的訓練,這是強軍的基石。蠻族軍一日行軍可至百里外,邊軍行軍一日多少裡?五十里。
再者,蠻族軍上下齊心,一起用命,如何不強?一人殺敵,身邊的戰友一起護着他。這人只需要做好殺敵的事,自然勇猛銳利,無可匹敵。
再觀駐軍,五日一操。軍無餘糧,吃不飽腹,何來血氣,又如何勇猛?邊軍駐軍,軍兵對敵,對戰友無信賴。憂心的是,自己殺敵,身邊的人是不是掉頭跑了?
兒子聽言,當初後金起於微末,阿骨打率兩萬之衆,大破遼軍八十萬。又言,金兵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固然金兵弓馬嫺熟,善於衝殺,體壯兵強,前朝軍馬不敵。但嶽鵬舉之軍兵,卻能夠破金兀朮,爲何?唯練兵耳。”
楊盛文猶豫一陣,緩緩點頭。“我朝不窮困,卻也極弱……”
“父親,前朝可算是歷朝歷代最爲富足的一朝,那又如何?”楊繼業說,對於文朝的情況,他覺得在老爸面前不好直接討論,“文人掌兵,但知兵的有幾人?更多的是爲手中之權,爲己謀利之手段。如此以往,自然是軍心離散,每戰必潰。”
“蘇杭倭寇之亂,何時可清剿乾淨?”
“父親,這是平倭軍和地方的事情。”楊繼業表示自己不直接插手軍伍之事,“我聽二哥的意思,蠻族軍有之前的戰績,就不再出頭了。平倭軍還有武夷土兵、王府軍都可一戰,對決倭寇,可爭一長短。只是,時間上……”
“也好。”楊盛文說,“蠻族軍太過耀眼也不是好事。你在蘇杭那邊辦粥場,從哪來的米糧?”
“父親……”楊繼業本不想說這個事情的。
楊盛文卻看着他,沒有追問,但很明顯,是必須要解釋清楚了。
“我到杭城時,見城外流民千萬之衆,餓孚遍野,如何忍心?便讓二哥給一些米糧,辦了粥場。隨後,蘇杭那邊的幾家大戶,也送一些米糧過來。其中有劉裕老先生,不知父親知曉這位?也是老進士前輩高人了。”
“劉裕?他身子骨如何?”顯然老爸也是認識這位的。
“很不錯,劉老在家安心讀書鑽研學問,對於善事很傷心。兒子也是辦粥場,得到他們接濟,才逐漸將粥場支撐下來。
後來,兒子覺得有出無進,終究支撐不了多久,便召集流民幫忙,讓他們擔着貨行走村寨,賣貨賺錢,來購買米糧。
二哥攻下見湖鎮後,繳獲倭寇一些財物,交給我來處置。便用這些財物購買米糧,施粥放糧,也算還財物與蘇杭。
之後到寧城外做粥場,才見到白素梅母子。”
“蠻族軍目前有多少輔兵?怎麼養活這些輔兵?”
“父親,養兵的事情,我沒問二哥……想來,不外乎以戰養戰……”
“目前,後金韃子破關,北地糜爛,你如何看這個局勢?”楊盛文突然轉變話題,“對了,據說太子親往幽州,欲督王師北進,抗擊韃子……”
“兒子在回家途中,接到知府大人傳訊,得知韃子破關。卻不知太子去幽州之事。父親,太子去幽州,未必是好事啊。”
“哦,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