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說是巧合,也是韓立仁命不該絕。
張靖海等人從承平山莊那邊撤離,一直順着路往京都方向走,都沒探聽到關於太子與進軍在何處的消息。
兩天前,張靖海與黑小弟商量,再找不到太子與禁軍,便折返退回承平山莊。到承平山莊等候,也去承平山莊協助固守。支持在承平山莊外,斬殺了韃子騎兵幾百人,肯定會爲承平山莊引來更多韃子的圍攻。
傍晚,散出去的斥候迴歸,有一個小組帶回來消息。說是在兩百里外的金坪城那邊,有官兵駐紮,似乎就是從京都過來的。但得知的消息沒提到太子,也沒提到禁軍。他們稍加分析,覺得這些人肯定是太子一行。
太子北上聚集王師,自然不會在北地散佈他的消息,讓韃子得知,增加危險。消息應該是控制在文朝那些北上馳援的王師纔對。
如此判斷後,黑小弟等人便帶着蠻族軍星夜趕路,一天一夜,走兩百餘里,總算趕到金坪城附近。
到金坪城,發現這邊韃子聚集的軍馬太多了,已經將禁軍的軍營圍住。想要探明軍營內的情況,難度不小。蠻族軍稍作休息,準備在凌晨之際,拍一下人潛入軍營,探明具體情況。誰知半夜,韃子騎兵居然開始進攻軍營,禁軍也準備突圍了。
蠻族軍這邊一時間還沒摸清情況,以得知軍營大亂,禁軍擁着太子往南而去。這也超乎黑小弟他們的預想,原以爲禁軍會全力攻打,打通進入金坪城的道路,這看起來最難,最艱苦,但實際上卻是最有保障安全的一種選擇。
後來見禁軍往南而逃,討論後也就明白。以禁軍的戰力,肯定無法進行突破韃子的防線,真要往金坪城突圍,可能將所有的人都葬送在這三里路的狹小空間裡。
黑夜、混亂,韃子騎兵掩殺追擊,兵力足夠。蠻族軍不過百來人,自然不可能與韃子騎兵硬碰硬。要想營救韓立仁這位大人,如今唯一可做的,就是見機行事。
蠻族軍便尾隨、穿插、繞行,一直在平行線方向追擊,再派出魏進、譚必俊和另外兩大高手,混進混亂的兵馬中。魏進甚至斬殺了韃子騎兵,換成韃子騎兵的衣服,然後跟隨在韃子軍中,進行探查情況。
等天亮時,韃子騎兵追上禁軍一行。魏進也得知了消息,派譚必俊出去與黑小弟等人聯絡,確定好位置,保持聯繫,尋找目標和機會。
魏進原以爲在亂軍之中,可能找到太子一行人,但等他與韃子騎兵追上禁軍主要兵力所在羣體,禁軍這邊也知道敵人追至,然後突然分開成三股。
魏進見這樣情況,無法分身,只能將他們三個人分開追尋。魏進恰好選擇往左路這支,蠻族軍的人追擊就在這方位,他得去見黑小弟等人,商討接下來該怎麼辦。
不知韓立仁這邊營救和保護的目標到底走哪一路,混亂之中,這樣的文弱文臣,是非常危險的。不說韃子騎兵追上斬殺,僅僅是逃命都有可能累死。
魏進在追擊左路這一隊人馬,見這邊人不多。然後,他總算見到了有文臣在隊伍裡,受到比較好的保護,但保護的人手並不太強,就不會是太子在這一方。
如此判斷之後,韓立仁作爲太子身邊最爲重要的隨行文臣,很可能就在這一路中。如此,魏進當即聯繫了蠻族軍的斥候,讓他們快速地在前面等候。
追擊之際,很多不可控因素,那都是必然的。只能說,在營救目標過程中,盡力而爲,至於最終如何,誰也不敢定論。
黑小弟等人得到韓立仁可能在這一路,也覺得是上天護佑。這樣的亂局裡,想要找人真的是很難做到。
最主要是韃子騎兵太多,哪怕左路這邊,韃子騎兵只有一千左右的軍兵,也不是目前蠻族軍能夠正面硬抗的。最好的辦法,還是小股交鋒,把人悄悄帶走,不引起大隊韃子騎兵追索,纔是最爲安全的。
在村寨這裡,因爲村寨的存在,使得韃子騎兵不得不分兵監視寨子,而追搜逃散人員的兵力大減,才使得黑小弟、魏進等人找到最好的時機。
證實了韓立仁的身份,張靖海等人大鬆一口氣。人到蠻族軍手裡,那就完全不同了。他們有馬,可立即遠遁,也可分散,讓一部分隊員引走韃子騎兵,而黑小弟等主要好手護送韓立仁到安全地方,都不是難事。
離開村寨幾裡,這邊是蠻族軍藏着馬匹的所在,從承平山莊那邊帶來的戰馬,與韃子騎兵的戰馬基本一樣。而當時,斬殺韃子騎兵後,也選擇了一些衣服、鎧甲之類的剝脫下來,帶在身邊,隨時都可扮演成韃子騎兵。
只要不說話,裝成小隊韃子騎兵,除非特殊情況,就不容易暴露出來。
魏進揹着韓立仁跑,快速而平穩,不至於讓韓立仁受到顛簸。放韓立仁下來,張靖海先正式地見了禮,作爲楊繼業的岳父,對蠻族軍這一系力量而言,那確實是身份高貴。
張靖海只是秀才功名,韓立仁確實大學士的身份,張靖海見到前輩,也會有必須的態度。見張靖海是這些人的核心之一,韓立仁也不會怠慢、踞傲,說,“張先生,你們從蘇杭過來?”
“韓學士,確實如此。”張靖海說,“也是上天眷顧,總算在亂軍之中,得遇大人。接下來該怎麼辦,我們都聽大人的。”
“張先生,黑將軍,蠻族軍到北地這邊有多少人?”韓立仁自然看得出,面前這些人都比較強。
“回韓學士,蠻族軍主力在蘇杭剿滅倭寇,到北地來的,不過百人。”張靖海說,“人手少,不能與韃子硬拼,可護送韓大人迴歸京都,或可做到。”
“我不回去。”韓立仁很乾脆地說。
張靖海一愣,一時間不知該怎麼說纔好。其他人也如此,蠻族軍之間,彼此都是直率性子,有什麼話直接說,可韓立仁卻是地位高,又不熟悉,他們也不敢多問。
“韓大人,這……”張靖海作爲文人秀才,只能硬着頭皮問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