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玉大敗契丹人之後。繳獲契丹人軍中剩下幾乎全部的戰馬。再和劉仁恭,朱溫狠狠廝殺了一場,又有所獲。這麼多戰利品當中,也只選出了六七百匹可負冷鍛馬鎧的神駿。除了在神策軍軍中的,剩下的全都在這裡了!
這些馬鎧,也是採購鑌鐵,送到晉陽一帶蒐集制甲工匠打造。晉陽素來是兵家之城,在製造甲冑水平上至少不差似洛陽多少。
這些不惜工本打造出來的人用馬用的瘊子甲,又辛辛苦苦的分運到洛陽。
近兩百匹神駿龍駒。,馬臉藏在外觀頗爲粗糙的面簾之下。噴吐着長長的白氣。鬃毛也未曾如何修剪,又長又亂,在夜風中舞動。加上全套馬鎧在夜色當中反射出來的森寒光芒,碩大的馬蹄敲擊出的點點火星。單單是這般場景。就能將不知道多少年未曾經歷戰事的衙門差官嚇得骨軟筋酥,生不起半點反抗的意志!
兩百甲騎,八騎一排。二十多排列出去。在並不算寬敞的洛陽街道上,竟然有無窮無盡之勢!
更不必說,還有馬上那些披甲之士。這近兩百名甲士,不用說一水的仿青唐瘊子甲。此刻面甲都已經放下。上面都是猙獰可怖的圖案。眼睛處就是兩個幽深的洞孔。每名甲士,都是肩寬背闊,殺氣滿溢。
第一排第二排的甲士,全都手持馬槊。夾在腋下,如刺蝟一般層層疊得的伸出。其餘親衛。或用長刀馬劍,或用漆槍長柄大刀,鐵錘釘釘狼牙棒。各種馬上所用重兵全都齊備。而且都是份量沉重,上好精鐵打造。在火光映照下反射出森然的光芒。
除了主兵刃之外,每人還都挾弓負箭。湯懷湯四郎以下,不少貂帽都親衛也是開得硬弓,射得勁箭。弓袋裡裝的都是長大歩弓,卻能在馬上自如控射。撒袋裡面,赫然就是鐵桿帶倒刺的精鐵狼牙箭。此等弓箭,百步之內有虎狼之威。這距離之內。就是和他們一般的披重甲之士,都在箭雨中站不定!
弓箭以外,還有形形色色的副兵刃,多是各色長刀。其實一場激烈的冷兵刃對戰。除了鐵坨子一般的錘子狼牙棒之外,刀劍槍矛之類。損耗都是極大。這些甲士身上長長短短,至少都佩了兩柄刀。多的甚至有四五柄的。只要不負重傷。體力不竭。戰陣當中,用壞一柄就立刻更換,始終就如一臺破壞力驚人的殺戮機器!
這纔是真正可以上陣,可以衝陣,可以在萬軍當中做決死廝殺,可以獨當大敵而不稍卻。純正漢家邊軍,披甲銳士的真面目!
就是這等漢家甲士,自秦以來,佈於漢家疆域絕邊窮域。於焉支山,於狼居胥,於藥殺水,於大小非川,於樓蘭高昌,於青唐橫山,於遼東塞外。前仆後繼,做殊死戰。將漢人文明,從黃河流域小小角落,擴張到東亞地理範圍的盡頭!
自唐玄宗以來,這等傳承下來的漢家武力血氣,卻被摧折得元氣凋喪。
一夜無話,第二日,段明玉接到第二道聖旨,着段明玉挑選貳仟甲士進城,陛下於次日閱兵得,這不是在折騰老子嗎?還得再出城一趟,段明玉不會露出半點不快,暗暗誹謗一句,接下聖旨之後就出了城,這種把戲他豈能不知,但凡自己多選了幾個人,就算逾矩,所以他不多不少,就只選了兩千人。
翌日一大早,城裡兩千人的大營裡就準備起來。
禮部和內廷的人天還沒亮就趕到校場做起了準備。考慮到天氣炎熱,內廷足足運來十二車的藏冰,都用厚厚的棉被包裹着暫且停放在閱兵臺後面,閱兵臺上在後方架了一排平板的木架,只等皇帝一到,就把冰塊鋪上去,使宮娥在後面打扇以造涼爽。
參與閱兵的全體將士都加發了一套嶄新的戎服,專備今日之用,此刻各部將士已着裝整齊,分陣排列。馬匹也都鞍韉齊全,連着幾頓都喂的精飼料,確保臨陣馬力充沛。號角聲聲,軍旗獵獵,因爲站位齊整、軍容莊嚴,所以雖只兩千騎之伍,場面也蔚爲壯觀。
準備工作又持續了差不多一個時辰,便有飛騎趕來稟報,皇帝的聖駕已經快到轅門了。段明玉馬上率副檢校王愛卿、閱兵官尚讓策馬迎出軍營。
士兵五步一崗、十步一哨,從大營的轅門前一直排到洛陽宮城玄武門,沿途道路清掃乾淨、修整平坦。遠處一支隊伍絡繹裡許,中間最醒目的就是一處黃羅傘蓋,普天之下只有一人出行可有如此打扮,自然就是當今天子。
皇帝的車駕緩緩馳近,文武官員俱都頂盔掛甲,作戎裝打扮陪侍在御駕左右,其餘各位皇孫也都擐甲戰袍一身戎裝。再往後去就是各位皇家公主、郡主的香車,帷幔高卷,貴女個個身着出席重大場合才穿的莊重高貴卻也繁瑣之極的宮廷服飾。
段明玉等人策馬向前,御林儀仗閃向左右,三騎快馬一直馳到皇帝御駕之前,被內衛阻止,這才翻身下馬,向皇帝高聲見禮:“臣段明玉(王愛卿,尚讓)見過陛下!”
三人一身甲冑,而且是最符合唐制的黑色盔甲,雖然此時尚屬早晨,天氣並不十分炎熱,卻也絕對稱不上涼爽,可三人從頭到腳全副披掛,頰當眉批都是同樣的黑色,臉上只露出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整個人如同鐵鑄的一般,唯有盔頂流蘇火紅如血,看來威風無比。
“這就是朕的兵啊!”李曄見之大悅,欣然擡手,吩咐道:“免禮,平身!前驅引駕,朕要親閱隊伍!”
“謹尊聖命!”兩人之間一道無形的屏障使得兩人都不願閒扯,還是用辦正事來掩飾自己的尷尬吧.
段明玉三人翻身上馬,一前兩後成品字形站立,段明玉“咄”地一聲,雙腿一磕馬腹,三員主將便引導着皇帝的儀仗向營中走去。
皇子皇女、皇親國戚、各部院大臣、內衛、皇帝儀仗,前引後扈,旗幡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