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易星辰希望他們先行退下,待重新確立了施政方案的預案後,再來給他過目,所以,易星辰擺擺手,示意內閣大臣們可以自行離開。小說し不過,這一次,內閣大臣們的行爲卻是有些反常,不僅沒有馬上離開皇宮,反而繼續留在議事大廳裡,自發地進行激烈的討論。他們似乎是想要儘早確定具體的施行方案,以便國王陛下審查和通過。
不一會兒,內閣就又拿出了一個新的方案。
內閣的這個新方案,採取了折中的定位,認爲可以首先在蠻地佔領區建一個集市。這個集市,從根本意義上說,是一塊踏腳石,它將會是維繫帝國統治蠻地的紐帶之一,也是帝國南蠻軍將會駐紮的位置。
這個方案比較循序漸進,穩打穩紮,不像一直攻城略地的那般激進,對於興華帝國而言,的確是比較合適的。所以,易星辰只稍作考慮後,就同意了內閣的提議。
確立了新的根據地後,接着自然是需要考慮,任命誰去擔任駐紮在這個集市的帝國南蠻軍指揮官。但這個問題,易星辰倒是不急,作爲一個地方的總指揮官,他還是希望挑選一個能力足以勝任的人來擔當,所以,他需要一些時間來考驗人才。
於是,易星辰只是下令興華城的軍官培養學院,準備組建一支五十人的軍官隊,前往南土城,隨時組建南蠻軍。軍官培養學院,是易星辰在興華新城完成稱帝儀式之後,任命內閣組建的一所軍事學院,其專職工作,自然就是爲興華帝國培養能力卓越的軍官。眼下,既然帝國要派駐軍官出任南蠻軍指揮官。在他們當中選出最佳人選,自然是最合適不過的。
南蠻軍的軍權,是必須掌握在帝國的手裡。這一點,毋庸置疑。另外。易星辰想了想,決定把艾倫調回來。既然徵蠻進展順利,自然就不需要艾倫繼續坐鎮。而且,艾倫留在興華城內的話,他也可以隨時支援易星辰在藍水星的行動……
薩拉國阿莫里城市郊,一間老房內。
易星辰正穩穩地坐在一旁,看着燕恩給二十五名興華國偵查人員安排行動任務。
在他面前站着的這二十五名偵查人員,個個都是身手敏捷的高手。二十五人。被分成五組,每組五人,每一組擁有一枚空間戒指。空間戒指裡面特別配備了一把手槍和一支衝鋒槍。其餘的人,則隨身佩戴短劍與飛刀。
這五個偵查租,行動的內容,各有不同。比如,其中一組,負責抓捕拜帝教總部裡的小頭目,另外一組,則負責接應與支援……
易星辰一邊聽。一邊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只要等到天色一暗,這五組偵查人員將會一起離開老房,潛入阿莫里城。開始行動。
易星辰和燕恩等十餘名皇宮侍衛,則繼續留在老房裡,等候行動結果。這個老房,已經被他們用作行動的基地。在等待的過程中,燕恩還在附近佈置了暗哨,暗中嚴密保護行動基地,只要有什麼反常的情況出現,基地裡的人馬上就能知道。
當然,儘管行動部署已經足夠精密。而且行動人員能力非凡,但易星辰也還是做好了心理準備。會有偵查人員在行動中出現傷亡,因爲。這次他們的對手,是拜帝教,行動的地點,還要是拜帝教總部,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誰也說不準。
很快就到了行動的最佳時機,五個偵查組奉命全部離去,並且分開行動。
半個小時後,一名侍衛走進來,向易星辰報告:距離他們這個基地的東邊,大約五百米開的地方,有一羣人舉行在聚會,根據觀察所得,這很像是一次秘密的宗教聚會。
聽到這個消息後,易星辰臉色一沉,在這個地方聚會,顯然不是什麼見得光的事情。既然這樣,易星辰就不想一直在老房等待,他想要親身前往查看究竟,探一探那到底是何方神聖。說不定,還是拜帝教的勢力團伙,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易星辰倒是不介意好好“招待”一下他們。
可是迴心一想,他的偵查人員纔剛出去執行任務不久,易星辰也不想打草驚蛇,以免影響了行動,所以一時間倒是有些猶豫不定。
燕恩看出了易星辰的顧慮,當下自動上前請命,先暗中去調查這個宗教聚會的底細,也能避免易星辰親自出面的話,會有可能遇到危險。
想了想,易星辰也覺得燕恩的話說得在理,自己的確最好不要離開這老房基地,所以,易星辰答應燕恩的請命,但出於安全考慮,易星辰讓燕恩多帶兩個人隨同他過去。
易星辰特意叮囑燕恩,前去偵查的時候,儘可能做到不要打草驚蛇,暗中調查他們是不是拜帝教的教徒。如果這些人真是拜帝教的教徒的話,易星辰會在不動聲色的情況下布好局,出動軍團士兵,在他們還沒有來得及察覺情況之前,解決了他們的性命,這樣才能保證他們沒有任何機會來得及報告城中心總部,要不然,拜帝教的總部一旦知道在市郊城外有一股未知勢力對他們的教員不利的話,必定會嚴加防範,並且很可能出動兵力趕往這裡來。
暴露了這個基地據點並不是最麻煩的,但如果影響到正在執行任務的那五十名偵查人員,那就因小失大了。
當然,如果這個聚會裡的人並不是拜帝教的教徒,那情況就好辦些,那時候再根據具體的情況,另行處理,或是置之不顧。
燕恩領上皇命,二話不說馬上就帶着兩名侍衛,前去這個聚會所在的五百米開之地,調查聚會人員的底細。
留在原地的易星辰,想着既然兩邊都要等候消息,便也不願多想,倒不如修煉劍訣,穩定心神。大概一個小時候之後。燕恩他們終於折返回來了。
“陛下,那裡是一個名爲月神教的教徒,在舉行祭祀活動……”燕恩向易星辰稟報了他的所見所聞。燕恩他們打暈一名月神教的教徒。才成功混入祭祀中,得到情報。
易星辰問道:“月神教與拜帝教的關係怎麼樣?”
“水火不容!因爲拜帝教的勢力很強大。月神教不能在阿莫里城舉行公開的活動,不得不在這偏僻之地,舉行祭祀。”燕恩答道。
“我們能拉攏他們嗎?”易星辰問道。
燕恩搖頭答道:“月神教組織很緊密,短時間內,我們無法獲取他們的信任。”
易星辰點頭,現在他什麼都不缺,最缺的就是時間。這時候,對付拜帝教。重點在於拜帝教沒有準備。易星辰在暗,拜帝教在明。
易星辰嘆了一口氣,放棄結盟月神教的想法。不過,轉念一想,易星辰又問道:“月神教與拜帝教水火不容,有多嚴重?”
燕恩想了想,答道:“月神教的教徒,心裡面恨不得制拜帝教的教徒於死地。因爲拜帝教的霸道,許多信徒不能信奉大帝,就必須離開阿莫里城。許多不願意改信拜帝教的月神教信徒。在拜帝教的壓迫下,不得不屈服。如果拜帝教出事的話,月神教的教徒。應該會捅拜帝教一刀。只是,月神教的武力不強,缺乏武裝。我們仔細觀察,一百餘人蔘加祭祀,他們周圍警戒的人,最好的武器,就是幾把手槍而已。”
易星辰聞言一笑,說道:“月神教武力不足,我們幫他們加強武裝。”易星辰派兩名侍衛。在月神教祭祀結束之後,跟蹤月神教的重要頭目。查明他們的落腳點。接着,易星辰便把月神教的事情。暫時放到一邊。
然後,易星辰拿出能量晶石,在衆侍衛的保護下,繼續修煉。
拜帝教的大帝宮,有一處宮殿,燈火明亮,衆多拜帝教的長老與高級執事們,三十多人,聚在一起,正在商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拜帝教的長老,分爲內門長老與外門長老。
內門長老主要負責教內事務,外門長老主要負責教外事務,他們是大帝掌控整個拜帝教的左膀右臂。
易星辰抓住的月亮長老,就是一位外門長老,負責拜帝教在富汗國的事務。
這時,拜帝教的高層聚在一起,要商議的事情,就是他們剛剛收到富汗國拜帝教卡米拉分部全軍覆沒的消息。這個消息,震驚了整個拜帝教的高層。
現在,拜帝教的高層很想要弄清楚,到底是誰在針對他們,目的又是什麼。
“富汗國發生的拜帝教遇襲事件,我感到很震驚!誰能告訴我,這是哪個組織動手的?”拜帝教的暴風長老說道。暴風長老是內門長老,平時主持尖頂教堂的祭祀,德高望重,他出言,其他幾位長老很有默契沒有說話。
“尊敬的暴風長老,我們得到的消息是美利堅國的軍隊在卡米拉城也損失慘重。他們似乎也在調查神秘的勢力,我們的人暫時無法進入卡米拉市。”負責收集情報的高級執事抹了一把汗說道。
“這種行爲必須嚴懲!還有,要儘快把消息傳給大帝。格瑞拉,大帝如今身處何處?”暴風長老繼續問道。
“消息已傳給大帝。”高級執事不敢多說一句。
幾位長老都點了點頭,暴風長老見狀,說道:“那就等大帝回來,我們再商議……我們要把阿莫里城建成我們拜帝教的帝城,有沒有碰到什麼麻煩?”
“我們進展得很順利!只要我們提供足夠的稅金,政府方面默認我們統治阿莫里城!不過,還有三四個教派的教徒不願意離開阿莫里城,裁判所建議審判他們,驅逐他們,他們都是異教徒。”
暴風長老搖搖頭說道:“拜帝教不能成爲世人眼中的邪教,我們需要採取比較緩和的方式,驅逐那些異教徒。”暴風長老彷彿想到了什麼,又道:“調查一下,這些異教徒是否有異動,他們與富汗國的事件有沒有聯繫。”
“暴風長老,您認爲這些異教徒有可能參與富汗國的事情?”一名裁判所的執事驚道。
“我不確定,但是小心爲上。我們就要一統阿莫里城,在中亞衆國內,有哪一個宗教統治一個城市?大帝即將登上神位,我們不能出差錯,拜帝教更不能陰溝裡翻船了。”暴風長老說道。
“是,我們一定加強戒備。”裁判所執事答道。
這時,一名教士走進來,向長老們稟報道:“大帝結束了土曼國的巡視,將於明日午時,返回總部。”
“太好了,大帝總算回來了。”暴風長老笑道,“你們都下去,準備迎接大帝回來。”
……
凌晨三點,興華國的五個偵查組都安全返回,易星辰打開空間通道,返回皇宮,再聽取他們的彙報。
五個偵查組都完成了預定的計劃,不僅完成了勘探地形的任務,繪製了更加詳細的阿莫里城拜帝教的總部地圖,包括拜帝教尖頂教堂與大帝宮的內部機構,還抓回了三名拜帝教的高級執事。
易星辰鬆了一口氣,拜帝教似乎沒什麼厲害的人物。他對拜帝教總部,會不會有類似於月亮長老,掌握某些神秘力量的傢伙,抱有一定的謹慎心態。
不過,偵查人員無法收集到拜帝教大帝的情報。他們抓到的三名拜帝教高級執事,對大帝的行蹤也是一無所知。
易星辰需要考慮,在沒有大帝的情況下,他們攻擊拜帝教的計劃,是否要修改。畢竟,易星辰最想要報復的人是拜帝教的大帝。如果大帝不在拜帝教的總部,易星辰報復行動就會大打折扣。
易星辰不想見到這種情況。他不能長時間在中亞對付一個拜帝教。
易星辰想了想,詢問燕恩等人。
燕恩等人沒有什麼主見,他們表示聽從陛下的指示。易星辰讓他們打誰,就讓他們打誰。
易星辰想了想,有些難以決定。
不過,這時候有些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感覺。
易星辰想了想,還是決定重創拜帝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