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把放出去的錢收回來!

天色已晚,延和殿內點起燈火,亮如白晝。

吩咐賜座,讓程琳坐了,趙禎道:“夜色深了,本不想勞煩學士,只是今天談的京師銀行的事情,事關重大,不問清楚了朕實在難以安寢。——夜深未着袍帶,學士勿怪。”

程琳忙道不敢,捧笏謝恩。

在程琳身後,站着的是代表皇宮管京師銀行的張惟吉,他是內侍,皇帝面前可就沒有位子了。翰林學士這個級別,皇帝召見是有禮儀的,雖然便殿可以穿便服,但必須袍帶整齊。趙禎是準備休息了,實在睡不着才召程琳來,不着袍帶要向程琳表示歉意。

吩咐上了茶湯,趙禎纔對程琳道:“白天在崇政殿裡,學士講京師銀行現在並沒有什麼錢向外放貸,而西京銀行則現錢充裕。兩家銀行是一起開的,本錢一樣,不過是過去幾個月而已,怎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別?真的是按着規例就是如此?”

程琳就知道這麼晚召自己來,必然是問的這件事情,早早做了準備。

京師銀行現在是內府的錢袋子,爲皇帝斂財的,贏利能力出了問題,第一個急的就是趙禎。其實這還是其次,皇帝斂財用來做什麼?僅僅爲了皇宮的消費,根本不需要如此費心費力,真正的用意其實是用這些財力來操控朝政。以前是三司的手裡沒錢了,利用到內藏庫借貸的機會,皇帝乘機用批不批、批多少來影響具體政務。現在有了京師銀行,直接可以用對外放貸影響政務,這纔是讓趙禎睡不着覺的真正原因。

在崇政殿討論的時候趙禎還轉不過彎來,回到寢殿之後,越想越不對。現在向外放貸是用於官方大工程的,還是分期放貸,放多少、怎麼放可以直接操控這些工程啊。

朝廷政務一旦定下來,皇帝要想插手也非常複雜,這是從太祖時候起就定下來的祖宗家法。當年太祖想要文思院做個蒸籠,很久都沒有完成,他責問負責的人,答他要各種程序,光走流程就需要許多日子。太祖不快,趙普答他,這些規矩不是爲他而設的,是用來限制子孫的,爲政不能隨心所欲。太祖太宗時候定下來的施政核心,便是“事爲之防,曲爲之制”,凡事都立有制度,做事負責的人要互相牽制,這規矩也包括限制皇帝權力。

太宗真宗兩朝,內藏庫的規模越來越大,並不是皇帝需要用錢的地方多了,而是制度越來越嚴密,皇帝需要一個繞過制度直接操控朝政的手段。通過成立京師銀行,徐平把這手段交到了趙禎的手裡,他自己不會用,那怪得誰來?

本來趙禎是想叫徐平來問的,想來想去,還是召了程琳來。不是他信不過徐平,而是身份所限,徐平主管三司,管的就是外朝錢糧,哪怕是無意,也會一不小心就讓趙禎着了道。翰林學士到底名義上是內臣,皇帝身邊備顧問的,沒有利害關係。而程琳又是難得的理財能臣,多年主管過三司,現在又管着錢監,應該沒有什麼是他沒搞清楚的。

見趙禎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程琳從袖中取了一本冊子出來,雙手呈給趙禎:“陛下,這是設銀行的時候定下的規例,陛下親定。臣恭請御覽。”

趙禎接了冊子過來,隨手放到一邊:“等朕有了閒暇,再仔細看它,現在事急,還是請學士把利害剖析明白。到今天這步田地,到底是因爲什麼?”

這冊子當時是趙禎親自同意的不錯,但裡面的那些條款,到底是爲了什麼,當時他就有些稀裡糊塗。中書已經同意了,趙禎也召集人討論了幾次,還是理不明白,中書天天催着要發下去,他又怎麼可能不同意?

程琳道:“京師銀行和西京銀行同時設立,本錢相同,做的事情也相同,到今天天差地遠,只能怪到主事的人和辦事的官吏身上。也未必是他們不用心辦事,而是對於如何在銀行做事還有些懵懂。西京銀行主事的是楊告,他原是京西路轉運副使,在徐諫議手下見了錢莊在京西路是怎麼做起來的,做事都有章法。西京銀行下面做事的官吏,都是在京西路長時間浸淫,見慣了這類事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心裡都清楚明白。反觀京師銀行就不然了,主事的鄭待制對銀行如何做事本來就不甚清楚,下面主事的人,又多是皇宮裡過去的內侍,鄭待制約束不住。怠臣直言,陛下,內侍們目光短淺了些,爲害不小。”

趙禎就不由擡頭看站在程琳身後的張惟吉,面色有些不悅。張惟吉有苦難言,那些做事的內侍他也約束不住,鬧到這個局面,跟他的關係真不大。

程琳道:“陛下,京師銀行的事情微臣也聽說一些,跟張閣長無關。張閣長倒是時常讓下面的人小心謹慎一些,可做事的人往往矯稱聖旨,誰又有辦法?”

趙禎就裝作沒有聽到這話,矯稱聖旨肯定是有的,但也有不少是真地趙禎自己插手讓內侍們做的,現在根本就說不清楚了。知道毛病,以後收斂些就是。京師銀行既然可以做影響朝政的手段,以後趙禎還是要不時插手,現在只有裝糊塗。

程琳只有把這話揭過,接着道:“依微臣看京師銀行,落到今天這步田地,一是做事的人獲利之心太急,失了謹慎。盛夏之時,因爲有大筆的錢貸不出去,沒有利息收入,而京師百姓又存錢進來,賬上不斷有利息支出。那時只想着趕緊把手裡的錢貸出去,好坐收利息。如此一來,對到銀行貸錢的人便就查得不嚴,在審計司發現不對,要嚴查的時候,又故意給那些人包庇,導致審計司一直查不清楚。現在手裡的錢放出去了,但這些錢到底流向了哪裡,只怕銀行做事的人心裡也沒有底。爲什麼錢監要收京師銀行放錢的規模?因爲僅從賬上就可以看出來,從那裡貸錢的公司,有的就是借新錢來還利息,這樣風險是極大的。銀行對外放貸的風險大了,按照規例錢監就要收縮他放錢的數目。”

趙禎心裡只有嘆氣,那本見鬼的規例,當時只想着徐平跟自己說了幾次,定的極是嚴密,銀行一旦不按規矩做事就會受到嚴懲。哪裡能夠想到,嚴懲的是自己的錢。當時如果知道會有今天,絕不會讓事情這麼嚴重,講道理,新的事物總要讓人學習嗎。

程琳又道:“京師銀行第二件做錯了的,是幾個月過去了,下面做事的人對規例還是不熟。這可怪不得別人了,做這行當,不熟悉規例怎麼行?三司那裡,每隔幾日便就讓三司銀行的官吏學習規例,而且學的規範定得極細。同樣是幾個月的時間,三司銀行可是給衙門放款,按說更可能出事,他們那裡卻是好好的。”

趙禎沉默了一會,才道:“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只有等此事過去,從三司銀行那裡調些人手來,讓京師銀行不再如此混亂。學士,當今之計,要讓京師銀行不失了給做的工程放錢的時機,該如何做?有沒有應急的辦法?”

程琳猶豫了一下,還是道:“辦法不是沒有,只是做起來辦事的官吏要些手段。”

趙禎又看了看張惟吉,對程琳道:“學士只管說,總有人去做事情。”

“臣瞭解過京師銀行對外放的貸,做事的人千錯萬錯,但有一件事是做對了的,就是放貸的多是短期貸款,致長不過六個月。只要立即切斷給來歷不明的公司放貸,迅速回攏錢款,還是能夠湊出錢來向工程前邊放貸的。後面,只要不對這些人放貸了,慢慢把放出錢的人收回來,還能夠湊出貸給工程的錢。不過,這樣一來,京師銀行就要過上一段苦日子了。先前亂來的風險,必然是要付出代價,才能慢慢消化掉。”

趙禎想想點了點頭:“若只是如此,倒也不難辦到。”

程琳微微搖頭:“想起來是不難做到,但是,先前京師銀行放出去的錢,好多是有收不回來的風險的。若不是如此,錢監又爲何要收他們的貸錢數額?臣怕的,是出現大量發放的貸款收不回來,引起京城的動盪。”

還有一點程琳沒有說,按照大家理出來的京師銀行貸款的模糊流向,有不少是流到了王公貴戚和禁軍軍官的手裡,這些人可不是好動的,只怕會出現風波。

趙禎不可能讓自己手這張操控朝政的牌廢掉,對張惟吉道:“剛纔程學士說的都極有道理,你可都聽清楚了?”

張惟吉施禮:“小的都聽的清楚。”

“好,你回去之後,立即着手準備,就按程學士說的做。屬下有哪個敢抗命,你來報我知曉,自有處分。你們先前向外貸錢貸得爽利,收錢也要爽利,不要惹出亂子!”

張惟吉應諾,心裡有些犯愁。收錢爽利還是能做到的,但不惹出亂子貌似有些難。

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294章 養起來第68章 交易第30章 男兒立功在邊關第92章 猛虎入狼羣(十)第56章 國柄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175章 農事八字第173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88章 猛虎入狼羣(六)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5章 公路第167章 有虛有實第91章 不合規矩啊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225章 四輪馬車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97章 布衣上書第149章 伏閤夜對第101章 七源州第87章 好事第188章 百官圖第225章 誘敵之計第284章 告罪使第18章 種士衡第82章 別機機杼第20章 早朝第67章 挖三司牆角第89章 藉口還不好找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111章 根源第111章 根源第12章 私下商量第81章 談不攏第265章 瀚海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172章 你需忍耐第49章 事發第3章 進城第87章 我們投降第154章 做事過急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78章 劉小妹的願望第66章 以民爲師第58章 夜戰(中)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05章 同流合污第289章 唐龍鎮第28章 出使歸來第30章 斥責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179章 意外第226章 果酒燒烤第103章 李覯趕考第165章 試探第124章 誰願意掃垃圾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00章 鑄錢第81章 準備迎駕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113章 舊時浮浪少年第9章 詠梅第303章 崇善州進士第54章 將要離去第103章 必要嚴懲第182章 天章閣夜對(下)第1章 徐家莊第94章 萬事俱備第18章 農田輯要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225章 四輪馬車第67章 找盟友第81章 試探第46章 意料之外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22章 三司集議第159章 物價要漲第142章 想去五臺山第101章 不能治家,焉能治國?第56章 錢入戶等第92章 收權第130章 重度近視第246章 生命在於運動第48章 現場演示會(上)第120章 破陣子第288章 斬了就是第233章 學習第90章 發酒發肉第75章 世道變了第186章 有錢人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171章 呂夷簡的憂慮第135章 瘋狂時代(六)第137章 馬踏諒州(上)第87章 猛虎入狼羣(五)第134章 瘋狂時代(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