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有一種態度叫沉默

趙禎夜不能寐,在天章閣裡或坐或站,神色嚴肅,好似擔着千斤重擔一般。

案几上是徐平的奏章,這麼多年,趙禎從來沒見過徐平上過這種奏章。最邊上的一份是徐平手書的《出師表》。作爲皇帝,趙禎雖然不知道一百年後,有一位統兵大將,也喜歡手書《出師表》,但卻知道徐平這樣做的含義。

羣臣大儒天天喊着接韓愈旗幟,要與漢亡之後的文化做切割,怎麼可能不影響到軍事政策方面。諸葛亮的身份,恰恰是最後一位有能力,有魄力,忠於漢室的大人物。他的一生爲挽天傾,延漢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統大軍北伐。

岳飛還只是要北伐,手書《出師表》的政治意義尚不明顯。現在的徐平卻是以文臣統大軍在西北,用着川蜀的兵,做着諸葛丞相的事。現在手書一份《出師表》來,所表達的意思再明顯不過。趙禎一生別的事不行,就是善於做皇帝,豈能意會不了。

明白了,趙禎就要做出選擇。這個選擇不容易做,徐平覺得千難萬險,趙禎猶有過之。

如果是在太祖時候提出這個意思,太祖會覺得是胡扯。到了太宗的時候,太宗會覺得猶豫難決。到了真宗,他會觀望。而到了趙禎這個時候,選擇的方向其實已經出來了,只是難下決心。條件還不成熟,解決的手段還沒有找到,這個決心不好下。

大宋崇文,趙禎這些要繼皇位的人,從小就受到最好的教育。自懂事起,便由精選出來的文臣大儒言傳身教,價值取向是被確定了的。不過大宋是以軍立國,當時擁立太祖的那些人要酬功。幾位大將可以杯酒釋兵權,他們說得明白,不管是從軍打仗,還是在朝裡做大官,爲的不過是錢財富貴,給了他們就好了。

Wшw ●тtkan ●C〇

五代廢立是常事,不能跟其他朝代比,把大將安撫好了,兵也要養起來。初立國時還好,就是那麼多兵,滅各國又一下多了那麼多錢財、土地、人口,養起來輕鬆自如。但隨着時間過去,養起來的禁軍越來越不能打,費的財力還越來越多,國家已經力不從心了。

養兵是不得已,在北宋真宗到神宗幾位皇帝看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重新確立國家制度是最好的。而真正試圖動手的,是從歷史上的仁宗開始,不過他只是淺輒止而已。

宋朝文官有強烈的漢化傾向,重續漢祚是他們的一種價值追求。統兵武將手錄《出師表》是一種政治表達,民間盛行《說三分》說明了一種社會大衆的立場,尊劉抑曹是對續漢祚未成的蜀漢的惋惜。文臣的言論,如歷史上的文彥博對神宗說“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都是這種價值體系的一部分。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如果用階級立場之外的另一種解釋,就追到了漢朝。當然不是說文彥博說這句話的時候,沒有階級立場的成分,而是他不是有意識地強調階級立場。那個時候的人沒有這種階級自覺,他是有意識地用這句話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

漢太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於高皇帝十一年頒下求賢詔:“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爲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列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第二年又佈告天下:“與天下之豪士賢士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輯之。”

宋人沒有後世的階級自覺,即使表達了階級立場,也是無意爲之。不可能在那個年代用這種話,表達地主階級對自己階級立場認識多麼清楚,有這種意識,就嚇人了。文彥博用這句話,是向神宗表達政治立場。天下豪士隨着世家大族消亡已經煙消雲散,那麼追漢太祖之言,現在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同意不同意?文官集團要續漢祚,同意不同意?

從仁宗到神宗,他們的行動已經說明了他們的立場,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手段。

對於趙禎來說,他難的不是站不站到徐平一邊,而是擔心徐平能不能做到?如果徐平只是誇海口,做不到的話,那麼最後結果是趙禎所不能接受的。自己生死且不說,即使失敗趙禎可能還是可以做皇帝,只是會被逼向另一個立場。天下卻會再入五代亂世,大宋又會成爲另一個地盤大了一些的短命王朝。

文官集團要續漢祚,文士大儒要續大漢道統,這是一個大的方向。但在他們內部,續出來的漢祚是個什麼樣子,誰纔是續出來的道統的正統,先就爭得一塌糊塗,有的時候能把狗腦子打出來。皇帝首先要考慮的是長治久安,文官爭得越厲害,皇帝越心灰意冷。

此時徐平在文官集團內部都還沒有一統天下,讓趙禎表態是強人所難。不過除了公開表態之外,還有一種態度叫沉默,徐平需要的也是趙禎的沉默。

趙禎走到案前,仔細翻閱徐平的奏章。

徐平手錄的《出師表》自然留中不發,這是向趙禎表態的,沒有必要讓外人知道。

統秦鳳、涇原、環慶三路大軍,出蕭關,滅党項,與想從調停大宋和党項戰爭的契丹大軍戰於五原城下,可以交給樞密院。同不同意徐平這樣做,文官們自己去做決定。

因爲天都山前線大勝,朝廷賞賜豐厚,京城和河北禁軍沒有這個機會,難免失落,甚至心生怨恨。徐平建議趙禎在京城舉行慶功,借這個機會廣賜全軍,推恩百官。還是那一句話,歷史洪流中不能刻意找一個壞人,要滅禁軍集團,但不能刻薄禁軍士卒。這一封奏章趙禎最爲稱許,將遍示羣臣。這樣一個舉措,徐平好做,他也好做。

徹底否定契丹提出的與黨項議和之議,如果契丹用軍事威脅,則明言,滅党項的大軍將在陰山腳下迎戰。非不得已,不在敵人選定的戰場與敵作戰,是軍事鬥爭的原則。不過現在的契丹未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即使認識到了,也未必能忍得住被大宋挑釁。就是能夠忍住,一定要在對他們有利的河北戰場作戰,桑懌和高大全兩軍都可以迎戰。這一件事讓趙禎猶豫良久,連敗党項和契丹,讓他無比嚮往,又覺得心驚膽戰。最後還是決定拿給樞密院和政堂合議,結果還是由他們來定吧。

只有在陰山下,秦漢五原城,對契丹大獲全勝,對禁軍集團的行動纔好從容展開。隴右軍威震懾他們手中的刀把子,敗了契丹絕了他們用外敵勒索之心。絕其心志,讓他們明白徹底漢文化的軍隊,纔是天下至強之軍,反漢化自然也就不敢堅持了。

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72章 魚水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74章 相互利用第34章 土豪的地盤第66章 金光洞第3章 進城第195章 荒蕪的土地第269章 推開一扇門第230章 審計司第317章 苟且豈能偷安第148章 轉折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60章 釜底抽薪第26章 餘波第190章 原來是花槍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37章 月夜雜談第44章 增兵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68章 交易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第28章 殿中議事第183章 富國安民策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上)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175章 李覯的作用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149章 且去讀書第22章 試學士院第278章 殺人越貨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151章 席捲諒州(下)第74章 無妄之災第199章 傳承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254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62章 新場務第8章 通判廳第17章 最難是缺人第108章 另一個世界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66章 同年知縣第68章 軍民魚水第65章 名將第28章 月夜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112章 另起爐竈重開張第65章 你放心去吧!第77章 你倒黴第62章 新場務第136章 小馬蹄帶來的戰事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87章 我們投降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47章 一年一考第60章 騷亂第28章 唐大姐第98章 一起發財第44章 鄉下小鋪子第205章 蛻變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160章 呂公綽第49章 串連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214章 僵局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69章 國子監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38章 出仕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162章 你的尷尬我的機會第74章 請君入甕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51章 大典(下)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73章 報信的嗢末人第192章 鑿齒蠻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176章 拼死一搏第64章 一拍兩散第72章 最後處置第10章 除害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131章 一起發財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25章 要不我們換換?第82章 水淹三軍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45章 京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