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兩全其美

改革軍制,最難的其實還不是制度,而是不合適的人到何處去。新的制度之下,原來的將校士卒很多都不合適。對他們的改造學習,及其後續安排纔是最棘手的。

徐平最終想通,不能把禁軍的現狀歸結於某一個人的錯誤,或者某一羣人的錯誤,要充分地認識到,禁軍的將校士卒同樣是舊制度和軍事文化的受害者。這樣一種思想,是禁軍改制全面展開的基礎。如果把禁軍現在的局面,歸結到是禁軍中人的錯誤,從而把他們一腳踢開,完全另起爐竈,是不合適的。這樣做政權不負責任,也表現了當權者沒有政治擔當,最終後患無窮。理政者把政治原因轉稼到人的身上,不把這些人當自己人,讓他們爲政治行爲背黑鍋,或許能一時解決問題,但也種下了禍根。你不把別人當人,那他們視你爲仇寇就理所當然,罵是輕的,真逼得活不下去了同歸於盡也是天經地義。

制度是管人的制度,文化是人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制度和文化的落後由特定的人羣表出來,錯誤卻不應該由這特定的人羣還承擔。認識到現在的禁軍同樣是落後的制度和文化的受害者,當政者便當憐之愛之,而不應當把他們當垃圾掃到一旁。他們不能夠適應新的制度和文化,朝廷應當爲他們找出路,讓他們能夠開始新的生活。改革制度和文化,同時完成人的改造,才能夠最終完成軍制的改革。

禁軍原有上層將領的能力不足,他們已經習慣了原來的管理體系。新的制度,要求有較高的文化和專業知識,要求有較高的協調組織能力,以前那種簡單粗暴的管理方法行不通了。很大一部分人轉變不過來,即使組織學習,也只有少數人能轉變,大部分人終究還是要被淘汰。這是事實,當政者沒有權力抱怨,應當給轉變過來的人以新生,也要給轉變不過來的人以另一種生活。埋葬舊的文化和制度,把人從那種制度和文化中解放出來。

底層的士卒也有同樣的問題,在禁軍舊制度和文化下主動性不足,積極性不高,責任感不強,過於注重經濟利益。對他們的改造同樣非常困難,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軍制改革全面鋪開,可能會面臨大量舊軍人除役,要安排出路的問題。這跟歷史上新中國改造舊軍閥軍隊不一樣,那時候軍閥部隊的軍人多是參軍未久,不足一代人的時間,現在的禁軍卻有數代一兩百年的從軍家族,而且爲數不少。讓他們適應新的軍事制度和文化,非常困難。他們渾身不自在,困苦難當,軍隊也受不起折騰,不如別尋出路。

幾個軍中最重要的人物聚在一起,討論最多的還是舊軍人的出路問題。全國二十餘萬廂軍已經爲數不少,無法再向裡面大量增加人員,淘汰的舊軍人最終要離開軍隊。

最大的去處無非是營田務和三司屬下的場務,營田務還好,三司場務是不願意接收這些人的。難管理,不願意幹活,遊手好閒自由散漫慣了,不適合工場。

明鎬道:“前日程參政從京城發來公文,三司已挪出六十萬貫現錢,用於安置除役禁軍士卒。只是這些人向何處去,中書一直定不下來,着實難辦。”

徐平道:“河北禁軍多是本路人氏,讓他們離鄉土多不願意。中書和樞密院先前問過幾次,欲招人去西北,只得不足萬人,杯水車薪而已。要安置他們,還是先從河北路想辦法。等他們離開了軍營,慢慢習慣,再勸其向其他幾路去。”

“留在河北路也不是不行。由於黃河決堤,大名府以東以北被淹地方不少。今年河水已經退去,歸於新河道,有不少土地要重新開墾。可以讓三司在這一帶建幾處營田務,引一些除役兵士去。依先前安置的人來看,他們還是願去營田務的。”

河北路流民回鄉,是由杜衍在督促安排,對此瞭解較多。百姓受災,流落到其他州縣渡荒,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回來。總有人留在外地不回鄉,是以閒田衆多。只要三司肯拿錢出來,收買土地,營田務建起來並不難。營田務是半軍事化管理,生活有保障,雖然不如地方上自由,但很多禁軍兵士喜歡,他們習慣了這種生活。

按照安置標準,凡是除役的兵士入營田務,每一家人分三間房,另有三十貫錢作爲安家費。這個標準可是不低,相當於中等戶。營田務生產資料,如田、牛、犁等農具,都是營田務所有,不需要農戶自辦。進營田務的除役兵士,基本是拿着錢,帶着行禮,與家人到地方便可以開始新的生活。這種安置方法,是比較順利的。

只是營田務能夠接收的人終究有限,整個河北路,最多也就接收五六萬人,使勁向裡面塞也突破不了十萬人。禁軍一人到地方就是一戶,十萬戶相當於大州,已是不容易。

說起安排禁軍士卒入營田務,徐平不由搖頭嘆氣:“現在最讓人覺得難辦的,是想入營田務的士卒,也多是軍中想留下來的人。願意種田過活的,多忠厚老實,哪個軍官不想把這些人留下來?反而是那些不適合在軍營的,怎麼勸都不願意走,最是麻煩。”

幾人深有同感。願意幹活的人哪裡都想要,軍中也想留下來。真正神憎鬼厭,遊手好閒慣了的,地方不想要,軍中同樣不想要,偏偏他們不願意走。在軍營,不管怎麼樣都有一份固定口糧,到了外面可就未必。不管營田務還是三司的場務,再是說得天花亂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幹活多的多得,幹活少的少得,不耕不稼者不得食。

見了幾個人的樣子,趙禎有些着急,道:“軍中兵士,俱都一樣,委實有遊手好閒好吃懶做之徒,終歸少數。這些人也要安排去處,萬不要馬虎大意。留在軍中爲害,斷然是不可以的,不然軍中改制會成爲空談。不給後路,趕出軍中來更是不行!”

徐平等人苦笑。外朝大臣難不難皇帝先不管,得把他的威望保住,把這些人的人心籠絡住。禁軍,特別是駐開封城的禁軍,閒漢着實不少,趙禎也知道得很清楚。改製爲新禁軍之後,這些人絕不許留在軍中,這一點趙禎明白得很。把他們趕出軍營,一定要安置得當,不然鬧出事來不行。怎麼安排,那就不是皇帝操心的事了。

最後,徐平道:“不如這樣吧,把這些不適合在軍中,又無處可去的人,暫時不除去軍籍,別編爲一軍。自滑州以下,黃河泥沙年年淤積,如今河道已高於兩岸甚多,下游又豈能夠不決堤?新衝出的河道,中書派人查探,入海處又已開始堆積泥沙,只怕安穩不了幾年。這別編出的一軍,就讓他們清理黃河水道,不要再成大災。具體辦法以後再想,由三司拿出一些錢來,先把這些人養起來。”

只要上游的泥沙不斷,治理黃河就無法一勞永逸,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讓除役無處可去的禁軍士卒,先做這一件事,用幾十年的時間,把問題解決掉。等到這些人和他們的子孫後代習慣了地方生活,慢慢引導到其他地方去。那個時候,治理黃河就交給地方上就好了。惟一的問題,就是三司要在以後的數十年中,每年編列一筆數目不菲的治河經費。

想了一會,杜衍道:“如此做也不是不行。治河花錢再多,還能比養軍更多?便從孟州一直到河口,編成一支治河大軍,設一提舉官員,安置無處可去的禁軍士卒。”

趙禎道:“如此可行。若三司錢糧艱難,可從內庫助一些。”

說完,趙禎熱切地看着幾位宰執,想讓他們謝一謝自己。卻不想徐以下,幾個人都沒默不作聲,沒那個意思。

把人從禁軍中剝離出來,用於治河,自然就成了廂軍。廂軍的待遇比禁軍差,但爲了安撫人心,中書不會降他們的俸祿。三司的錢沒有省下來,真正省錢的,是從此不用給他們發賞錢了,省下來的是趙禎內庫的錢。惡人由宰執們去做,省了趙禎的錢,他拿內庫的錢助三司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憑什麼要謝他。

趙禎自己也明白這個道理,尷尬地笑了笑,沒有再提。道:“提舉河事必須重臣,朝中誰可當此任?”

杜衍道:“王沿曾與昭文相公一起相度導洛入汴,當時或有小錯,此時卻爲行家。

提起王沿,包括趙禎在內,一起看着徐平。當年兩人一起勘探河道,不少矛盾,最後王沿鬧得灰頭土臉。現在徐平做到了宰相,不知怎麼看當年的這個老冤家。

徐平笑了笑:“此一時彼一時,王沿先到嶺南,再到西北,所到之處有政聲。可招其回朝,若對河渠事真個熟悉,自可用他。”

第90章 捉襟見肘第34章 移民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71章 廢后風波(上)第4章 郊迎第63章 官聲第113章 教閱第63章 瞎氈來歸第118章突然遭遇第11章 潑皮第258章 有一種態度叫沉默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125章 歸正人第105章 先生第30章 端午(中)第13章 糉子第3章 人之將去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27章 辨司馬光第151章 抓捕第223章 軍國兩張皮(下)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227章 拼桌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24章 煩心事第69章 姚黃魏紫第10章 新的生意第114章 心經第77章 交涉第171章 呂夷簡的憂慮第115章 奇觀第233章 想不明白第23章 這就是俠客?第68章 交易第114章 盛宴第32章 長命縷第227章 超市第182章 天章閣夜對(下)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332章 建節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156章 明爭暗鬥第109章 不如結社第80章 按規矩來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13章 折支第58章 夜戰(中)第134章 救星第174章 公事公辦第137章 馬踏諒州(上)第166章 初戰第11章 回莊第56章 驚變第49章 戰後忠州第52章 童七郎第70章 蜀兵入隴第310章 死局第179章 宣傳戰第310章 死局第49章 現場演示會(下)第20章 匪訊(下)第80章 起風雷第32章 小縣第215章 妥協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297章 伎藝人第47章 法外之地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1章 桂州第220章 再對天章閣(中)第197章 最後時刻第104章 學生第150章 連你也說我?第170章 早晚會反第51章 菩薩轉世第31章 霸王鏖兵處第135章 節制兩路兵馬第118章突然遭遇第39章 先來後到第161章 文化往來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161章 開課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189章 左右各不同第21章 舊人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5章 公路第194章 去往何處?第15章 理政(一)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246章 軒然大波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215章 妥協第75章 弒父第10章 詔旨回京第298章 試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