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買馬

五月的邕州既是夏季,又是雨季,天氣悶熱而又潮溼,是最難熬的季節。

徐平已經搬到了太平寨,主持這裡的蔗糖務。一個新機構開始的事情千頭萬緒,人員的招募,各級官吏的安排,新田地的開墾,忙得不可開交。

這天上午,徐平坐在蔗糖務的長官廳裡,看着手裡的信出了一會神。

信是王素寫來的,說自己一個外甥中了本科進士,指射了同提舉邕州蔗糖務的差使,託徐平關照一下。

信的語氣很平淡,說得也很簡單,與一般的同年往來書信沒什麼區別,但徐平總覺得有些沒說出來的東西在裡面。

王家是北宋一朝新崛起的大族,尤其是王旦主政多年,根深葉茂,不說現在宰執大臣很多都是從他手裡提拔起來,就是太后與皇上也看王家的人與其他人不同,很有些通家之誼的世俗情感在裡面。

這樣的一個大家族,會讓自己的親戚來邕州這個鬼地方?

更何況來人韓綜也不是平常出身,父親韓億,娶的是王素的姐姐,鹹平五年進士,現以樞密直學士判大理寺。這樣的出身,來邕州幹什麼?

認真地說,同提舉邕州蔗糖務是個好差使,但邕州這個地方太差了,想當年徐平來的時候母親張三娘哭得要死要活,來這裡可是冒生命危險的。

按慣例,每年收入三萬貫以上的監務不會讓地方官兼提舉,應該由朝廷派京朝官來主持。邕州蔗糖務的規模遠超這個數字,全是因爲徐平一手發展起來,看他面子才由邕州通判兼職。等他卸任,朝廷必然派新的官員來任職,與邕州地方脫開關係。那個時候,作爲副職的同提舉就極有可能扶正,以邕州蔗糖務的規模,還有可能超階升遷,是仕途不錯的跳板。

可韓綜與平常寒門進士不同,他早就通過蔭補得官,中進士前已升遷爲大理評事,有進士出身直接就可以做大州的通判了。他的資歷,他的出身,根本不需要來這裡鍍金,來這裡圖什麼?

他們圖個什麼呢?徐平很煩惱,自己當年要不是被審官院嚇住了,打死也不來這個鬼地方,這些大族子弟怎麼反而這麼熱衷?

不僅僅是一個韓綜,知州曹克明也已經確定幾個月後離任。因爲荊南梅山蠻鬧事,他被調去任潭州知州。譚州就是後世的長沙,不過這個時候還沒有後世的繁華,周邊全是苗蠻,並不比邕州的形勢好到哪裡。

接替曹克明的是現在的宜州知州馮伸己,多帶了邕、欽、廉三州巡檢的職銜。馮伸己的父親是故去的宰相馮拯,又一個大家族出身的子弟。

與曹克明雖然也有點小矛盾,但總體上徐平與他合作還算愉快。不過他在邕州前前後後任知州十幾年,調走純屬正常。可調走一個出身不高的曹克明,換來的搭檔和副手都是出身豪門,令無根無底的徐平很失落。

在嶺南做官,想一任之後就脫身可不容易,徐平掛上了蔗糖務提舉的兼職,最少還要做一任,哪知又碰上了這種局面。

徐平很煩惱。

譚虎在外面稟報:“通判,李安仁一行已經到了,正在前廳等候!”

徐平回過神來,隨口應道:“哦,讓他們稍待,我馬上就到。”

此時徐平的待遇已經超過了知州,隨身兵士增加到了近百人,譚虎也水漲船高,加官進爵,授本官三班借職,正式有了官身。升了官,事務也多,徐平的一應雜事幾乎都是譚虎在管,反而不如無官一身輕的高大全和孫七郎逍遙。

把手裡的信收起來,徐平嘆了口氣。官場就像一張網,自己不知覺地漸漸被粘在了這張網上。官場又是個大泥潭,呆得越久,陷得越深。

這種日子他很不喜歡,又不知道怎麼擺脫。

前面客廳裡,李安仁一見到徐平從後面轉出來,眼睛發亮,急忙起身行禮:“學生見過通判,恭喜通判步步高昇。”

徐平的本官已升至殿中丞,進入朝官序列。同一屆進士裡,除了狀元王堯臣,徐平和改知榆次縣的文彥博同爲殿中丞緊隨其後,越過了剛升爲太子中允的韓琦,進入了第一梯隊。天聖五年的進士同年,前面三人隱隱已經成爲領袖,只是徐平僻處天南,與同年來往不多,影響力比王堯臣和文彥博差得遠。

徐平坐下,看還有三人與李安仁站在一起,一個蠻人少年李信是見過的,其他兩人年齡也不大,卻是第一次見面。

李安仁急忙介紹:“這位李信,通判在邕州是見過的。這一位是波州知州長子李道李衙內,還是第一次出波州。”

兩人一起向徐平見禮。

李信上次吃了點苦頭,看徐平的樣子還有些怯怯的,李道則要從容得多。

李安仁又指着另一人道:“這一位是田州知州長子黃楷衙內。”

田楷一樣行禮,神情更加倨傲一些。

徐平點頭:“都一起坐吧。”

四人告罪謝過坐下。

徐平道:“這次找你們來是有事情商量,因爲是做生意,叫了李安仁一起過來。你們都是本州知州最信得過的人,想來能夠做主吧?”

黃楷和李道一起點頭:“當然能!”

“直說了吧,我這裡蔗糖務新開,需要大量馬匹,田州和波州都是大州,又在要道上,事情便想託給你們。如何?”

黃楷道:“些許小事,怎麼敢勞動上官把我們叫來親自吩咐!田州到邕州的路大半已通,只要上官吩咐一聲,多少馬都能從大理販來!”

田州是大州,又在邊疆,挨着特磨道,與大理來往最方便。往年從大理販馬,一直是一路走田州,沿右江而下到邕州,另一路則走廣源州,過波州之後再分賣到各地。現在廣源州被儂存富佔據,道路不通,大多都要靠田州了。

徐平點點對頭:“那就好。”

黃楷這才小聲問道:“不知上官這裡每年要多少馬匹?”

“越多越好,不過怎麼也不能少於一千五百匹吧。”

聽徐平淡淡地說出這個數字,黃楷張大了嘴,一下怔在那裡,過了一會才道:“這——這數量有些大了,一年就要數萬貫,田州哪裡有這麼多本錢?”

徐平看看一直冷在一邊的李道:“這不還有波州嗎。”

李道先是一喜,接着神色一黯:“波州還沒有田州的本錢厚,再說還有廣源州阻路,這生意卻有些不好做。”

“本錢好說,我可以用白糖先預付給你們一些,就是不知你們能不能把這生意做下來。一兩千匹馬,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就看你們用不用心了。”

徐平的表情一直沒什麼變化,李道和黃楷兩人也拿不準他心裡是怎麼想的,尤其擔心這生意黃了徐平再去找其他路子。

兩人對視一眼,一起咬牙點了點頭:“上官答應預付本錢,這生意我們勉強就能做。再說上官開了金口,多少難處我們也不能回絕,一千五百匹就一千五百匹,總要替上官把馬趕到邕州來。”

徐平點頭,沒有說什麼,只是看着兩人。

買馬一是蔗糖務確實要用,再一個則是因爲這兩年廣源州着實咄咄逼人,不得不想辦法限制一下。大理能夠賣出來的馬總是有限的,徐平這裡買了來其他地方就要減少,尤其是廣源州那裡。哪怕大理的馬能夠供應上,價錢也會擡上去,廣源州有多少沙金可以從河裡撈,哪裡能跟年年增長的白糖財富相比。

曹克明要調走了,馮伸己到底不熟悉,徐平只好暫時連右江那裡一起管了起來。現在他的本官已可與知州平起平坐,再加上提舉蔗糖務,在職務上實際已經凌駕於知州之上,並不算是擅權。

仁宗朝還是有不少通判本官高於知州的,甚至有的通判是任過知州的,職責劃分並不明確,還要看兩人的相處。

李道和黃楷被徐平看得心裡發虛,李信在一邊手足無措,氣氛一下沉悶下來,李安仁覺得有些尷尬。

突然,徐平對兩人道:“你們說得好,做着朝廷的官,就要朝廷排憂解難。放心,對於心向朝廷的人,朝廷一樣不會虧待了你們。如今邕州市價,大理馬一匹約二十貫到三十貫,今年先定一千五百匹,每兩個月五百匹。我先付你們一半的本錢,要糖要鹽還是緞匹你們自己決定。馬價兩種算法,一種現在就定死,合馬格的統一二十五貫一匹,不管市價如何,我都按這價付錢。還有一種是隨行就市,馬到了按市價算錢,你們覺得如何?”

兩人一起道:“一切依上官吩咐!”

徐平點頭:“價錢怎麼算你們想好了沒有?能不能做得了主?”

李道和黃楷對視了一眼,俱有些猶豫。

徐平笑了笑:“現在決定不了也不要緊,可以考慮清楚再跟我說。但是,一旦定下來就不要反覆,需知朝廷做事都有規程,最忌諱婆婆媽媽!”

“上官恩典,我們明白!”

對於兩州來說最有利的自然是固定價格,不然徐平可以用手裡的馬匹操縱市價,再者販來的馬多了市價也會自然下降。不過在徐平想來,黃家和李家大多還是會選擇隨行就市,無他,怕自己吃虧而已。這些人小便宜佔習貫了,大賬卻算不過來,徐平讓他自己選擇,也不算坑他們。

大的方向談定,剩下的小事自然有下面公吏去談,徐平還沒有那麼多閒功夫跟他們什麼都說。交待過了,便把這一層揭過。

喝了口茶,徐平又對兩人道:“販馬雖然是生意,朝廷借重你們的地方還是不少,說吧,你們希望朝廷給你們獎賞什麼?”

話一出口,李道和黃楷兩人都是眼睛一亮,徐平只作沒看見。

奈何兩人只是興奮,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開口說話。

這種時候,就用着李安仁了,他站起身來,向徐平行禮道:“通判,來之前兩州知州向學生提過,他們爲朝廷做事,難免穿州過縣,現在的身任有些尷尬,只怕其他土州土縣要找他們麻煩。”

徐平不動聲色:“那他們要怎樣?”

“兩州知州的意思,希望朝廷授他們正任刺史,也好節制周邊,安撫地方。再者最近時間廣源州勢大,有了刺史職銜,也能與儂家抗衡。”

徐平看了看幾人,似笑非笑地道:“你們可知道,本朝的刺史是個什麼意思?可知道正任刺史的州是個什麼情況?”

黃楷搶着說:“唐朝時候,我們黃家就是田州刺史!”

“你讓本朝,封你們前朝的官?”徐平看着黃楷,幾乎要笑出來。

黃楷被徐平看得很不自然,猶自嘴硬:“本朝也有刺史,別欺負我是蠻人,就不懂本朝官制!”

徐平點頭:“不錯,本朝確實有刺史,不過凡有刺史在任,政務全都委通判處理。那你們願不願意,朝廷向你們兩州里派通判去?”

縣的主官有縣令和知縣,州的主官也分刺史和知州,不過與縣不同,刺史在任的州必設通判,而且權責放大,監視和強力牽制刺史。說開了,刺史是晚唐五代的藩鎮官,宋朝不允許藩鎮存在,再是得寵的刺史,也不允許獨掌一方大權。這一是防止割據,再一個是朝廷終究不相信武臣治理民政的能力。此時還有不少州是不設通判的,但刺史在任的州和武臣任知州的州,除極特殊的情況,都會設置通判管理民政。當然也不是政務全委通判,這只是徐平嚇他們兩個,刺史位高爵顯,又大多是皇親國戚,通判也只能牽制而已。

黃楷和李道聽了徐平的話,對視一眼,俱都憤憤不平,卻不敢回嘴。

兩州要做正任刺史,一是名正言順地鞏固自己的權威,再一個是循前朝故例,節制周圍的土州土縣,擴大自己的勢力。這偏偏是宋朝最忌諱的,要做就得自己足夠能打,朝廷奈何不了你,別說刺史,節度使也能做。比如以前的交趾,比如以前的党項,就都是實任的節度使,半獨立的地位。再有能耐,實任的國王也能做,比如現在的交趾。

總而言之,你得有能耐實際獨立才行。這兩州也配?

徐平搖搖頭:“人貴有自知之明,你們爲朝廷做事,朝廷也不曾虧待了你們。切要記住,不要提那些不着邊際的條件,不然會吃苦頭的!”

李道和黃楷都不說話。

徐平冷笑一聲:“話我說在這裡,老老實實爲朝廷管理地方,不要做割據一方的夢。不然的話,刀到了你們頭上,不要怪我言之不預,不教而誅!”

李安仁見氣氛尷尬,急忙圓場道:“通判說得重了,兩州也是不明白朝廷典制,隨口提一提而已。現在明白了,就不會再有那些想法了。”

徐平看着李安仁道:“他們不明白,你是過了發解試的,理應明白,以後有了空閒多教教他們。好了,該說的已經說過,我這裡準備了酒筵,大家坐下來喝兩杯,不痛快的事情就不要記在心上了!”

第222章 恩歸於上第2章 黯然離去第37章 夜對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199章 傳承第65章 名將第145章 三不朽第239章 別做書呆子第94章 早晚要刷牙第226章 果酒燒烤第98章 破上思寨第269章 推開一扇門第98章 一起發財第48章 現場演示會(上)第76章 血染清江水第137章 事不怕細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130章 我要做土豪第30章 斥責第189章 左右各不同第152章 防微杜漸第220章 星空(下)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第34章 雜事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49章 現場演示會(下)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14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下)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250章 修兵書第212章 重回三司第300章 閒着也是閒着第51章 大典(下)第42章 動盪第24章 富貴田園第54章 買馬第153章 各執一詞第39章 按律當斬第211章 權三司使公事第165章 呂夷簡的條件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236章 狂徒第175章 別來無恙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175章 別來無恙第83章 無一石糧入陝西第54章 家賊第230章 審計司第142章 想去五臺山第26章 龍門酒家第59章 掃雪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22章 星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82章 立足於打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123章 出書第317章 苟且豈能偷安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306章 獅子搏兔第59章 民間亂相第34章 移民第81章 臭味相投第179章 意外第53章 查稅第208章 使氣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90章 發酒發肉第78章 入甕第119章 審問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75章 契丹會如何?第164章 我也不想來啊第76章 臨機處置第145章 三不朽第20章 早朝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203章 農工商聯合體第11章 遇仙樓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33章 得失之間第143章 幕後主使第177章 天下大義第250章 修兵書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62章 依稀似舊年第49章 天津曉月第225章 新消息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105章 同流合污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12章 煙花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127章 堵門要賬第64章 善後第199章 我給你換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