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選差外州

bookmark

明月高升,各色燈籠掛滿大街小巷,整個開封城都籠罩着一種夢幻般的迷離。

徐平騎馬沿着街道緩緩前行,被如潮水般沿街看燈的人感染,心情慢慢開朗起來。

自去年回到京城便感覺到各種不適應,今天經了這麼一件事,突然也就想通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哪裡能夠事事順心如意?不敢怎麼做,總有各種各樣的煩心事找上身,除非不接觸這個世界,不然總是免不了的。

煩心事不怕,只要正面應對就好。心累不是事情讓人累,而是那患得患失的心思讓人感覺累。自己兩世爲人,在這個世界求一生的榮華富貴,只要放心大膽地去做就好,擔心這個害怕那個,存着各種小心思,白白累了自己,也沒有什麼處。

回到家裡,趕着省試之前指導了一番李覯的詩賦,徐平便回到自己的書房裡,攤開紙來,拿起筆寫一封文牒。

牒是給三班院的,直接遞給知三班院的李若谷。徐平寫了這兩天張信一的作爲,並介紹了段雲潔的身世和段方的生平,明確要求三班院把張信一差注遠州,免得再鬧出什麼醜聞來,無法收拾。

徐平算是想明白了,自己跟段雲潔的關係有點不清不楚,知道的人也不少,如果一心捂着蓋着反而讓人產生聯想,不知就生出什麼流言來。還不如干脆自己挑出來,就以保護舊日屬下的名義爲段雲潔出頭,有什麼要借這件事攻擊自己儘管放馬過來。

邕州六年,蔗糖務創造了無數財富,破交趾立下了偌大功勞,還能連一箇舊屬下的女兒都保護不了?

正月十八,上元節後的第一次早朝。

最先出列奏事的呂夷簡因爲榷貨務換茶一案,牽連到了當朝宰相張士遜和宣徽南院使楊崇勳,提議對兩人進行懲處。

張士遜自辨,咬死交引鋪是府裡幹人所爲,雖然鋪裡掛了自己的名字,自己卻毫不知情。並提議“鄧”記交引鋪的財務全部入官,自己連本錢也一文不取。

張士遜和呂夷簡是什麼關係?呂夷簡得了書狀,張士遜當天晚上就得到了消息,這兩天早就想好了對策。天大的事情,反正就推到御下不嚴上面。

此時楊崇勳並不得勢,只知道名下有間交引鋪出了事,探問的時候人卻都已經被開封看押起來,他根本沒有消息來源,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最終結果是張士遜奪一官,皇上下詔切責,讓他以後嚴管家人奴僕。

楊崇勳的處理則嚴重得多,從節度使降爲節度觀察留後,出知陳州。因爲這個時候他還有另外一件麻煩,真宗晚年因他告密而死的周懷政家人鳴冤,兩罪並罰。

當年寇準和周懷政商量的是謀立太子,即現在的皇帝趙禎,而奉真宗爲太上皇。因爲楊崇勳的告密事情敗漏,寇準被貶,周懷政死,劉太后垂簾聽政。劉太后聽政十年,趙禎顯然過得也不愉快,如今寇準和周懷政纔是忠臣,楊崇勳則成了告密小人。

早朝呂夷簡只是報告了事情經過,處理結果是下午在便殿再坐時商量的,所以朝會的時候沒有發生什麼爭吵。等到處理結果下來,御史言官便炸了鍋,認爲對張士遜的處罰太輕,相約第二天殿上廷爭。

李若谷已經七十多歲了,身體不饒人,耳朵又一直有病,下朝後從垂拱殿回到三班院官廳,便坐在案几邊休憩喘息。

後行小吏上了茶來,李若谷歇息罷喝了茶,纔算精神過來。

勾押官這時才捧着一封文書放到案几上,向李若谷稟報:“三司鹽鐵副使徐平移牒來,說是東頭供奉官張信一騷擾民女,要我們院裡把他差注到邊遠州軍。”

“張信一?莫不是張僕射家裡的哪位衙內?”

張耆的兒子都以第三字“一”排行,比如後世知名的張利一的兒子張叔夜,就還是靠着張耆的祖蔭入仕,爲兩宋之交的名臣。李若谷官場滾打幾十年,自然知道。

勾押官道:“正是張家的小衙內。”

李若谷“哦”了一聲算是迴應,又問道:“那民女也有些來頭吧,不然徐平一個三司副使去管這些事情做什麼?”

“學士說的是,那民女出身官宦人家,父親是原邕州太平縣知縣,來京城裡述職的時候不幸染病去世。去年邕州破交趾敘功,這人還派追授了官職。這知縣在徐副使邕州任職的時候在手下立了不少功勞,所以照顧他的後人。”

李若谷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張信一這種富貴人家恩蔭上來的三班使臣,因爲嫌差事官小職微,事務瑣細,很多人都不注選,閒在家裡逍遙。此時三班院出的闕也張榜公示,允許使臣自己選擇合適的,稱爲射缺。這些衙內很多連京城裡的監當官都不做,外州縣的更加是連看都不看。

騷擾官宦之後確實不合適,但如果真按照徐平的建議一下就把張信一踢到鳥不拉屎的地方,那樣就得罪了張家。雖然張耆如今失勢,那也還是建節的國公,難說什麼時候就翻身再起。李若谷雖然不怕他,但也沒理由憑白得罪他。

想來想去,李若谷對勾押官道:“你寫封書,行文到中書,且看那裡怎麼說吧。”

三班院是從宣徽院獨立出來,雖然管的三班使臣是武階,但卻是隸在中書門下。這種不符合常例的事情,李若谷也不接手,又推到了政事堂諸位相公那裡。

三班院裡的公吏很少,不足二十人,這種公文往來本來很耗時間,結果年後幾次大假放過,此時正好空閒,當天下午就把公文送到了政事堂。

下午在政事堂當值的是參知政事章得象,見了這封公文,想起徐平在邕州的時候幫了自己的叔父章諮不少忙,而且那時候也與時任樞密院使的張耆有矛盾,二話不說就在上面批了“可”字,用了政事堂的印,命公吏送回三班院去。

有了宰執批准,李若谷還客氣什麼?查了簿冊找到適合小使臣的缺,一下子差注到東海邊漣水軍去監鹽稅,而且限兩個月內到任。

第129章 重貶第233章 學習第4章 針尖對麥芒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177章 決戰第83章 以打促和第37章 月夜雜談第140章 党項細作第111章 根源第201章 猛虎掏心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39章 按律當斬第59章 致太平(一)第57章 原則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61章 裂痕第186章 有錢人第37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98章 三人成虎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28章 唐大姐第31章 攻略(三)第105章 先生第124章 誰願意掃垃圾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24章 煩心事第73章 報信的嗢末人第30章 烈士暮年第142章 想去五臺山第59章 夜戰(下)第326章 要交給你了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226章 勝則爭功第144章 阿申歸來第85章 來的都是豬嗎!第215章 妥協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120章 破陣子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7章 學以致用第233章 想不明白第58章 怪人知縣第315章 結個善緣第56章 驚變第31章 探花郎第176章 李迪的轉變第291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下)第144章 僵局第167章 情報第21章 割稻第126章 時機到了第64章 歸來第187章 包拯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9章 詠梅第211章 權三司使公事第122章 烈火燒城第148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225章 四輪馬車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235章 課餘時間第236章 堵截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274章 我有一計第280章 善後最難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210章 狄青第170章 曲線挽留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42章 旬估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131章 一起發財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209章 送禮第93章 新格局第26章 峰迴路轉第121章 非死即俘第124章飛來橫財第118章 老臣的勸告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170章 早晚會反第122章 甩鍋第86章 不要放走党項人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146章 分別第180章 天章閣夜對(上)第1章 回到從前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88章 紙醉金迷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56章 驚變第186章 應對第32章 道路所達,便爲宋土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129章 山雨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