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玻璃產業

bookmark

“不知道看天上的星星,會是個什麼樣子呢?”燕肅拿着望遠鏡,看着漸漸暗下來的天空,口中喃喃低語。

作爲醉心於科學發明的人來說,天上的日月星辰充滿了誘惑,它們各種各樣奇妙形態的變化,想想就讓人心醉。尤其是燕肅曾經長期觀察月相的變化,並最終發現了海潮與月相變化的緊密聯繫,雖然解釋還帶着神秘色彩,兩者關係卻說得清楚明白。

常年觀察天象的司天監人員,自然知道天體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着,他們要把觀測到的天象與渾天儀等測算結果校對,甚至準確地推算出日食月食。這個年代之所以曆法不斷地變更,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測算出來的日食月食與實際時間對不上,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偏差。同一天時刻不對還可以勉強,差一天以上就要改曆法了。

在這些人員眼中,天象實際上沒有那麼神秘,哪怕是最流行的渾天說,也是認爲日月星辰是圍繞着地球不斷地運動。能夠看見浩瀚的星空,是很多人的願望,解開自己觀測星空時心裡的無數疑團。雖然要把天象與五行學說附會,說災異等事,那些人的心裡未必就真這麼想,各種天象推算是要真正的數學知識和天象觀測相結合的。

很多時候,針對觀測到的特別的天象,司天監的人員既要根據自古流傳的星占學典籍解釋,又要附合具體的朝政形勢。比如真宗景德四年五星連珠,司天監奏報的就是“五星聚而伏於鶉火”,帶有明顯的粉飾太平的政治意味。

司天監下邊設置有天文院和鐘鼓院。鐘鼓院專職於定時辰,進牌等等事務,當然也兼職製作計時工具。而天文院則主要觀測天象,不管日裡夜裡,都有數十人不停歇地觀察着天象的變化,隨時與渾天儀的結果核對,並上報由專業人員分析。

有了望遠鏡,這些人眼中的天象竟與從前大大不同。月亮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夠看清上面的大致地形,不用瞎猜上面有什麼了。五星也不再有神秘感,甚至一不小心就能看到以前肉眼看不到的其他太陽行星,星占學的內容還不知道要怎麼大改。最少那句著名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就不怎麼佔得住腳了,無論《史記》和《漢書》都明言五星同出東方利於中國用兵,出西方利於外國,現在很可能多出兩星來,又該怎麼算?

有了這些天文儀器,天象會看得更清楚,曆法會變得更精確,但言休咎的星占學者們就麻煩了,他們會發現許多以前不曾見到的天象,不知道要怎麼附會。

但不管怎樣,對天空看得越清楚,神秘色彩就會越來越淡,對天的敬畏就會越來越輕,對人本身就會越重視,總不是一件壞事。

拿着望遠鏡走到院子裡,燕肅吸了口氣,舉起來望着漸漸暗下來的天空。

徐平不知道他到底看到了什麼,只見他神情嚴肅,甚至帶着一種神聖的莊嚴意味。這種感情是徐平不能理解的,這是時代的鴻溝。

看了一會,燕肅把手中的望遠鏡放下,對徐平道:“徐待制,這望遠鏡,可以借給老朽帶回去一兩天嗎?我與司天監丞楚衍友善,給他看一看天上的星星到底是怎樣的。”

“這有什麼,當然可以。能製出第一架來,就能製出更多來,後面這種物事不會有多麼稀奇。”徐平本來想告訴他,自己還想試試其他幾種成像形式的,後來想想,先讓他到司天監那裡探探底也好,看他們的接受程度如何。

第一架是最簡的凹——凸鏡形式,一般稱作伽利略式望遠鏡,結構簡單,製作起來也容易,但相應的體積大,放大倍數小,視野範圍也小。徐平還想試一試凸——凸鏡形式的,相對來說效果就好得多,不過成的是倒像,稱爲開普勒式。

徐平當然記不住這些名詞,但光學規律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簡單,真正需要的其實是數學知識。望遠鏡說白了就是兩鏡片焦點重合,從而擴大視野,放大視野中能夠看到的景象。需要的數學知識徐平還是具備的,不管凸鏡凹鏡,甚至不用是球面鏡,就是橢圓面鏡,拋物線面鏡,或者雙曲面鏡,徐平都能輕鬆算出焦點來。各種鏡片配合在一起,再與折射的三棱鏡配合,徐平都不知道自己可以造出多少種望遠鏡類和顯微鏡類的儀器來。只是要看用處,看他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而已。

不過現在徐平最想做的,還不是這些,而是老花鏡,這纔是賺錢的產品。

這個年代,像徐平這樣二十多歲做到高官的人鳳毛麟角,不誇張地說,就是他以後什麼都不做,光憑着年齡和履歷就可以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了。大多數的官員,都是要到四五十歲,甚至六七十歲才做到前行郎中和待制,這個時候的眼睛就花了。

每次上朝,徐平身邊都是一羣白髮蒼蒼的老人,眼睛看東西的狀態根本就不正常。如果有了老花鏡,不用說其他人,光朝中的高官大員就足以撐起一個巨大的市場。

這種躺着賺錢的生意,怎麼能夠不做?被他賺了錢的人還要感恩戴德呢!

與前世不同,近視鏡的意義很小。一是因爲各種原因,近視的人雖然有,但絕對數量不多。再一個,近視的人年輕,苦哈哈的年輕讀書人也買不起這種奢侈品。

老花鏡可就不同了,有這種需求的大多都是富貴員外,官員權貴,有需求,有消費能力。哪怕就是普通人家,兒女爲了孝心,很多也會給父母買一副帶上。

想想以後殿內議事,一羣宰執大臣都帶着老花鏡,一本正經地看着奏章,那種景象越想越好笑。只是不知道自己老了之後,會不會也落到這步境地。

想到這裡,徐平問丘待詔:“前些日子,不是還讓待詔的高足磨了一些薄的鏡片出來嗎?不知磨好了沒有,我也有用處。”

“好了,那些早就磨好了,那些容易的多。只是副使說不急用,便就一直放在這裡。”丘待詔一邊說着,一邊轉身去取鏡片。

第243章 存利去弊第73章 童大官人第27章 衝突第210章 有來有往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57章 夜戰(上)第70章 兩個榜樣第22章 忠州來人第126章 時機到了第2章 中子貴且顯第2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15章 理政(一)第252章 驚夢第319章 和戰兩難第51章 三路佈防第80章 按規矩來第94章 輕兵過山崗第135章 節制兩路兵馬第209章 階下囚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第262章 戰是義戰第143章 新車新炮第34章 磨鍊第304章 那便來戰!第119章 審問第156章 明爭暗鬥第92章 餘波未了第85章 猛虎入狼羣(三)第76章 稅改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16章 仁義者何?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16章 走馬爲誰雄?第14章 賜名第287章 祖宗有深意第112章 另起爐竈重開張第26章 前奏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42章 方田均稅第15章 理政(一)第183章 富國安民策第16章 嶺南故人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114章 甲峒來的少女第22章 忠州來人第19章 共剪西窗燭第72章 最後處置第205章 蛻變第318章 解甲第105章 神道設教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58章 怪人知縣第26章 前奏第87章 猛虎入狼羣(五)第173章 絕知此事要躬行第54章 家賊第188章 百官圖第109章 補天裂第304章 話從前第66章 新鮮第82章 不好的預感第207章 離別第86章 猛虎入狼羣(四)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177章 決戰第79章 麻煩看清楚第123章 呂夷簡的擔心第5章 家的味道第96章 移風易俗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284章 告罪使第114章 千古佳對第174章 今夜別出宮了第13章 受歡迎的購物券第142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144章 僵局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119章 審問第148章 軟着陸第132章 瘋狂時代(三)第60章 致太平(二)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159章 堵塞的海路第160章 誰的官大?第13章 受歡迎的購物券第59章 洞若觀火第29章 孫沔的麻煩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187章 頭重腳輕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230章 審計司第86章 猛虎入狼羣(四)第191章 王素的心思上架感言第25章 追捕逃亡第9章 白沙鎮第302章 新制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