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查稅

bookmark

正午的陽光照耀在大地上,劉小乙端着盆在地上灑了水,可不大一會,便就蒸騰乾淨不留一點痕跡。只有高大的銀杏樹遮住一大片陰涼,坐在下面分外舒爽。

李參站在樹下,想了好久才嘆了口氣:“這個童七郎,實在是滑不溜手。他在這裡開窖口,賺了大把錢財,卻不買房不置地,只是一些浮財,不賦不稅。再加上窖裡燒的那些仿冒的酒器,在賭場裡從不濫賭,可知是個十足的刁民!但偏偏他做的事情按律都不是重罪,不過杖幾十而已,這等刑罰如何能夠治他?這等人物,以後河陰縣沒了蔣大有一家對他的掣肘,不是愈發無法無天?”

徐平點頭:“去了一個蔣大有,站起來一個童七郎,這不是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又奈何?律法森嚴,下官也只能按律法治他,了不起也只是行杖的時候用些力罷了!待制,你難道就看着這種人逍遙法外?總要想個法子!”

聽了這話,徐平不由笑了起來:“說了這半天,我這裡倒是想出個辦法,就不知道李通判做不做得來!”

“做不來也要做,待制儘管說。不除了童七郎,這河陰縣裡還是不得安寧!”

徐平在銀杏樹的陰涼下來回走了幾步,纔對李參道:“你剛纔說童七郎這些年在河陰縣不賦不稅,那我問你,他不交稅那手裡的錢財是怎麼來的?”

“自然是賣瓷器所得,下官查過了,童七郎在河陰確實沒有田產。”

“賣瓷器,賣瓷器就不要交稅了?你孟州城裡,別說是開窖口,但凡是個開店的哪怕只是賣針線,是不是都要交稅?”

“自然,開店做生意,自然是要交住稅的。”說到這裡,李參突然明白了徐平的意思。“待制是說,童七郎這些年偷逃了稅款?”

“難道不是?他制的瓷器總是賣出去了,不賣出去他哪裡來的錢?瓷器賣了卻不交稅,這不是偷逃稅款是什麼?”

聽了這話,李參沉吟不定:“可是,童七郎並沒有開店,他的瓷器是如何賣的別人也不知曉。到底是在河陰縣賣的,還是在其他州縣開的有店,說不清楚。”

這時候商稅分住商行商,住商稅千文三十,行商稅千文二十。但總的來說,是對交易和販運徵稅,而對生產並不徵稅。童七郎是生產者,河陰縣這裡從來就沒有他交易的記錄,也就沒有交稅。

對這種情況,李參也是覺得不該交稅的,這也是時代不同帶來的思想差異。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只要對運輸過程和交易徵稅了,那麼商人會把稅的負擔自然轉嫁到生產者身上,並不需要對生產者專門交稅。

徐平有前世不同的思想意識,又身在三司,本來就一直想的是把財政收入慢慢向工商業轉移,自然比李參明白這裡面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只對交易和販運徵稅,像在開封府這種地方,如果大戶人家自產自銷,把上下游的生產鏈打通,則就可以避過中間的交易稅,從而獲得超額利潤。商業行爲中的利潤和超額利潤,地租中的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現在的人還沒有理性的認識,賦稅結構自然也不合理。不對生產徵稅,在徐平看來是極大的漏洞。

但這種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總不能現在提出來對童七郎的生產交稅。徐平想了一會,對李參道:“李通判,其實事情沒有那麼複雜。童七郎這些年來必定是燒造了不少瓷器,這些瓷器他也必定是賣出去了,只要看他是怎麼賣的,若是在其他州縣有店便就行文去查,若是沒有便就可以認定是在河陰縣交易。”

“那又如何知道到底賣了多少?該交多少稅?”

“這個簡單,只要現在去他的窖口,看他一個月出多少瓷器。如果一個月的查點不清,那便查一兩日的,倒推回去就是。”

李參點點頭,卻總是覺得哪裡不妥,想了一會問道:“待制,這樣做總是有疏漏吧?或許現在童七郎燒得多,但前些年沒有這麼多人,沒有這麼多窖口,他便燒造不了這麼多。如此倒推,不是冤枉了他?”

聽見這話徐平就笑:“他要是覺得冤枉,自可以拿出人證物證,你管那麼多幹什麼?他偷逃稅款,你只管追稅,怎麼證明是他的事!還有,藏匿貨物不稅者沒收其三分之一,過期不納稅則稅款加倍,你可要把賬仔細算清楚了!”

李參擡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覺得頭有點暈忽忽的。徐平剛開始說追繳逃稅的時候,他還覺得對童七郎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破點財而已。等到徐平把賬算完,忽然發現這要是追查下去,把童七郎的身家全部收了,甚至把他連人賣了,只怕都還不完欠的稅款。這追稅,一不小心就能讓人家破人亡啊!

徐平心裡卻清楚得很,對於商人,或者說以商業活動爲生的,手裡握着收稅查稅的大權就握住了他們的命門,想怎麼收拾就怎麼收拾。這個年代還算好的,到了他的前世那種商業社會,只是存在想不想查的問題,查起來一個也跑不了。

對於童七郎這種人,去找他違法犯罪的過錯完全沒有必要,只要查稅就好了。爲了做個客戶逃避賦稅,在本地竟然一點房產田地都不置辦,他能夠老老實實完稅纔是稀奇的事。只要不是讓他補交稅款,而是追究他藏匿貨物偷逃稅的罪責,那他這些年積攢的財富全部收上來都還不夠。

李參長出了一口氣:“下官知道該怎麼做了。”

徐平點點頭,沒有再說什麼。

經過了河陰縣這兩家土豪的事情,徐平對這個時代的一些經濟狀況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對於鄉村的經濟,一些以前覺得想不清楚的地方,終於在腦子裡開始有了輪廓。用大農莊摧毀小農經濟的基礎,用工商業代替農業來的稅賦收入,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涉及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果簡單粗暴地去做,很可能就會引起社會的大動盪,好事做成壞事,本來的支持者也從而變成反對者。

這個小縣,或許可以做爲徐平對鄉村配套改革制度的試點。

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102章 人情世故第17章 盼盼第117章 門外來了青羅傘第146章 印錢吧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31章 能否鑄錢?第60章 釜底抽薪第88章 南來的漢人第50章 牛羊滿欄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325章 系統性失職第104章 學生第39章 先來後到第46章 外戚第185章 傾國之戰第110章 波州來人第50章 防秋第93章 猛虎入狼羣第274章 我有一計第28章 蟾宮折桂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30章 重度近視第78章 入甕第114章 大戰將起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118章 老臣的勸告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72章 廢后風波(中)第48章 私鹽販子第154章 結硬寨,打呆仗第198章 演練第76章 血染清江水第15章 理政(一)第84章 蓄勢待發第173章 夜對第13章 蠻人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39章 待以客禮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175章 李覯的作用第182章 再起風雲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159章 物價要漲第39章 文理荒謬第15章 軍改第49章 事發第215章 統一指揮第38章 兩地第204章 換相(下)第71章 少取多予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314章 偷營第220章 星空(下)第179章 意外第83章 炸城門第232章 狼煙第71章 少取多予第121章 非死即俘第308章 戰爭也要本錢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22章 三司集議第254章 出路第301章 抑制清流第54章 家賊第80章 小人難纏第303章 崇善州進士第23章 生意第64章 善後第123章我們不能置之不理第61章 意外第232章 李覯出仕第170章 兩府並立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5章 公路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2章 這個技術不好細說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18章 徐昌定親第23章 誥命第45章 白砂糖第28章 竹筐裡的少女第5章 和尚契嵩第28章 竹筐裡的少女第315章 亂戰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82章 水淹三軍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7章 尷尬的接風宴第32章 五等戶制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291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下)第112章 五軍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