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

王拱辰連連搖頭:“泰伯別的說的都有道理,惟有今年庫裡的絹帛價跌,我覺得不僅僅是跟商有關係。想來想去,總還有別的意思在裡面。”

徐平道:“別的意思,無非是以前的絹帛可以當銅錢使用,今年棉布大量上市,絹帛當錢的用處就打了大折扣。這是另外一個問題,買賣交易時,爲什麼要用錢?到底是用錢好呢?還是不用錢,直接以物易物來得好?”

“用錢,不用錢怎麼能行?我營田務裡種了棉花,要換的東西千奇百怪,衣食住行樣樣都有,如果不用錢只換物品,我哪裡找那麼多換去?這事情明擺着,經商用錢最好。只是歷來天下產銅有限,銅錢不敷使用,纔不得不用別的。”

王拱辰說完,李覯又加了一句:“不只是銅錢不夠用,還因爲銅錢太重,不利攜帶。”

徐平笑道:“這樣你一句我一句,才能博採衆長,兼容幷蓄,把事情講清楚。剛纔李覯說的有道理,銅錢太重,不便於攜帶,所以要參用金銀布帛等輕貨。但是,是不是不用銅錢只用金銀就好了呢?先不說金銀夠不夠,就當是天下產的足夠用好了。”

王拱辰想了想,如果都用金銀,今年就不會出現河南府的飛票兌付不了,自己賣了棉花出去卻收不到錢的事情了。正要點頭同意,李覯卻先開了口。

“依下官之見,只用金銀也不是好事。金銀價高,遠途販運有利不錯,但是百姓日常交易,經常就是幾個銅錢的買賣,如何使用金銀?還是多有不便。”

“不錯,這話說得在理。若是從營田務看來,與外邊都是大宗交易,使用金銀自然方便多多。但是對於尋常百姓,日常柴米油鹽,針頭線腦,用金銀就不方便了。所以,銅錢有銅錢的用處,金銀有金銀的用處。先立住一條,商品買賣時,要用錢來交易,這樣才能讓商業繁榮無礙。然後要用錢,用什麼錢?金銀有金銀的缺點,銅錢有銅錢的缺點,有沒有什麼辦法把這兩種的缺點都避掉,方便市面交易呢?”

王拱辰想了想,突然道:“都漕說的,莫非是三司鋪子發的購物券?那是用紙印的,攜帶起來比金銀布帛這些輕貨還方便得多。而正是因爲是紙印的,也不用擔心不夠用。”

徐平笑着點了點頭:“用紙印的錢確實有這些好處,但也有兩個難處。第一就是官府能印,別人能不能印?如何防止賊人私印。不要說是紙印的錢,就是銅錢,在那些偏僻邊遠的州軍,都有人盜鑄。不過私鑄的銅錢成色不足,比較容易分辨罷了。還有一個,如何讓天下相信一張印了數字的紙,就能當那麼多錢使用,這一點更難。”

“總有辦法,都漕不是試着用彩棉製紙嗎?只要以後這種製紙的彩棉,只由營田務專門制來印錢紙就是。至於取信百姓,官府收不就取信百姓了!”

“君貺這話說得有道理,關鍵是隻要官府收百姓就會認。但是,怎麼能說服朝堂裡的諸公,讓官府收呢?——好了,此點我們以後再議,還是說到商上來。我提兩點,作爲引子,拋磚引玉,你們多想一想。第一點,以前都是講男耕女織,自耕自食,自織自衣,這樣的日子,不需要跟人做交易。朝廷收稅賦,如果不收錢,只收絹帛,徵發徭役,種地的人都能完成,不需要從別人那裡買。這種情況下,商人實際上可有可無,他販運的貨物非種地農人所必須,商人自然也就不是朝廷所必需。但是,以今日來看,一夫耕,得糧供全家食用還有餘。一婦織,也儘夠全家穿衣還有餘。若是古時,多餘之糧帛爲稅賦,自然也就用不到商人。但現在不同了,稅賦有定數,而糧帛卻會增多,這些糧帛,如果不賣出去便就沒有用了。我們剛纔說的就是這一點,貨物到不了合用的人手裡,便就無用。”

李覯小聲道:“都漕,今日之天下,農人一年不得休息,全家也未必能吃上飽飯。”

徐平擺了擺手:“那是另一個問題,種地的人沒有足夠的地,地多的人種不過來。如果耕者有其田,便就是我剛纔說的了。我們先按耕者有其田算,什麼都纏到一起就說不清了。”

現在講的是財富生產的問題,而不是分配問題。李覯精研理學,先賢講的大公之世對儒生有特別的吸引力,這個年代不少學術大家都在土地平均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歷史上的李覯有《平土書》,主張均田,稍後的張載主張恢復井田制,並在家鄉進行實驗。他們一切的根本都是圍繞耕者有其田,看似可行,實際上這種經濟基礎若是推行只能夠讓社會退回到老路上去。耕者有其田的根本是自然經濟,不是徐平所追求的。只要是百姓人人富足,耕者有沒有田又有什麼關係?最怕的是說了不需耕者有其田,又做不到人人衣食無憂,多數人成了少數人的奴隸,那是統治者的責任,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不拿種地的農人說,用營田務說更明白。營田務裡產的糧帛,他們自己人無論如何是用不完的,對不對?用不完的糧帛如果存在庫裡,最後朽爛,便就等同沒有。這些糧帛如果全入國庫,實際上還是一樣的問題,朽爛還是朽爛,不過換了個地方。最最關鍵的,便是這些糧帛,要交換到合用的人手裡,這就是商的用處。生產出來的貨物,通過商這樣一個環節,到了需要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商不是無用,是可以創造財富的。”

商品經濟之所以會以商業行爲核心,便就是商品只有交換纔有價值,僅僅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是算不上商品的。明確了這一點,便就明確了商業行爲的必要性。徐平只是大致提一個思考的方向,具體完善還是要靠李覯和王拱辰兩人。

“第二點,比如我花一貫錢的本錢,產出來的貨物,總不會還賣一貫錢,總要賣到一貫多甚至兩貫三貫。這多出來的利錢有什麼用處?如果我的貨物總是能賣出去,總是能夠換來錢,當然把利錢再投入到本錢裡,產出更多的貨物。只有買賣,只有商業,才能完成這一點。而這樣一來,天下的貨物就會越來越多,財富也就越來越多,不是天下之財有定數了。能夠一天一天財富多起來,天下何愁不治?”

聽了徐平的這一番話,王拱辰看了一眼李覯,重重點了點頭:“這話我最贊成!從我提舉營田務,只有不多的本錢,面對一片荒地,便就是如此這般,一年一年大了起來。到今天,我營田務的錢糧,不客氣地說,不下於任何一路!這就是例子。”

這纔是商品經濟的核心,通過商品交換產生利潤,進而擴大生產。只要市場在,這種循環就能一直正向存在,社會財富滾雪球般越來越多。在商品經濟下,商業行爲不再是可有可無,更加不是可以抑制的,而是一切經濟行爲的核心。重商主義,只有在商品經濟下才有意義,而商品經濟也必然會產生重商主義。

徐平要做的,只是理清楚這根鏈條,並通過這兩年營田務和其他新場務的實踐,說明這條鏈條的正確。在明瞭這條鏈條之後,根本不需要他去告訴別人重商,整個社會自然而然地會轉變觀念。當然,這個商並不一定就是商人,而僅僅是指商業行爲。

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184章 商業機會第176章 拼死一搏第97章 流年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第13章 蠻人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313章 三司編敕第124章飛來橫財第58章 軍政結合第151章 抓捕第229章 圍寨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179章 宣傳戰第196章 神針第70章 蜀兵入隴第233章 學習第3章 進城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第136章 近視眼鏡第165章 試探第231章 隴右遊騎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70章 兩個榜樣第323章 雅俗共賞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上)第37章 中牟主簿第15章 對抗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第225章 新消息第66章 新鮮第131章 瘋狂時代(二)第46章 意料之外第6章 買書第137章 事不怕細第97章 布衣上書第153章 塵埃落定第57章 原則第109章 代君受過第54章 將要離去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第317章 財運當頭第206章 望遠鏡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53章 萬民雲集第210章 狄青第40章 從前第149章 應急措施第83章 有放有收第97章 雪中論兵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277章 威力驚人第21章 黃白朮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256章 皇城司出馬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189章 左右各不同第123章我們不能置之不理第312章 郵寄司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146章 印錢吧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41章 串香第45章 人總會長大第81章 臭味相投第65章 離開河陰第34章 磨鍊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67章 找盟友第267章 許懷德也不容易第96章 有錢萬事皆順第40章 從前第154章 攻城(中)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136章 瘋狂時代(七)第221章 細腰城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81章 準備迎駕第114章 千古佳對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44章 細鹽第204章 換相(下)第68章 冬日牡丹第49章 天津曉月第12章 私下商量第1章 宰相第22章 三司集議第62章 依稀似舊年第16章 越次入對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227章 拼桌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239章 馬帥第42章 方田均稅第48章 私鹽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