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六年,後楚皇帝葉貢病逝,其長子葉踆繼位,這幾年後楚先後平定了水西州和麋州,佔據了化州大部分土地。
大燕三年的時候,川州節度使李祿將後楚派到川州的使者李潛獻給大燕,後爲大燕所斬,隨後,川州降附,後大燕攻泉州三府,後楚大將齊朔連戰連敗,棄沿邊府及童慶府退守壁陵,失了瞿山屏障,又無歧角之勢,大燕三萬人馬猛攻壁陵,又有大將張雄率一萬人馬直插爐橋,要截斷楚軍退路,齊朔無奈之下,率軍再次退後,在爐橋與燕軍一場大戰,損兵過半之下,幸有舟船之利,率兩萬殘兵狼狽逃回後楚。
大燕四年,後楚懼於大燕兵勢,乃遣使求和,願與大燕劃江而治,且對大燕稱臣納貢,此時大燕也無南下的意思,於是兩國媾和,後楚每年向大燕進貢金銀糧食若干,併爲大燕屬國,這纔算安寧了下來。
到了大燕六年的時候,大燕和後楚之間已經顯出了越來越大的差距,南方歷來都是富庶之地,後楚建國之初,還能銳意進取,大將軍溫轍帶兵四處征伐,不僅將其他幾洲的軍隊打的節節敗退,就連本來叛亂的南方九姓夷族也被後楚大軍平定了下來,在民政上面,後楚聯結地方大族世家,打壓一些不服後楚統治者,再加上南方官吏雖然貪瀆,稅賦雖然重了一些,但比之大宋的時候卻要輕上許多,百姓的日子還能過得下去,北方又有夏河天險在,後楚的政權在南方是越來越穩固。
但到了後來,後楚皇帝葉貢任用孫昆,任道遠等佞臣,在幾人在朝中排除異己,在地方搜刮民財,慫恿後楚皇帝擴建宮室,因爲連年戰事,國庫存銀本就不多,朝臣羣起反對,這孫昆在聚斂錢財上到是一把好手,竟是勸告皇帝葉貢,學那前宋,將一些低級官銜明碼標價來賣,葉貢雖然年老渾聵,但在這件事上卻也知道一旦日次,難免蹈前宋覆轍,頓時將孫昆訓斥了一頓,罰了他半年的薪俸,孫昆哪裡甘心,和戶部尚書任道遠等一商量,又給葉貢出了個主意,不如勒令地方大族樂輸,地方上本來就是這些大族的天下,官吏的任免之權雖然在朝廷手中,但實際上地方大族在州府的勢力之大比之前宋有過之無不及。
所以幾個人的主意就是乾脆將地方上從六品下官員的任免之權放給出價最高者,一來可以充實國庫,也好給皇家修建宮室之用,二來這些世家大族本就在地方上一手遮天,有沒有這任免官吏之權其實區別並不太大,不過若是哪個世家有了這個權力,則在地方上必定一家獨大,肯定是爭破了頭也得將這個權力拿到手裡的了。
至於說是有人權力過大容易禍亂楚國,現在大燕強盛,有這外敵在,世家大族哪裡敢亂自家陣腳,要是燕軍南下,這些世家大族還不定有什麼下場呢,再就是隻要後楚軍中不生什麼亂子,就算有人想要謀反,也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不是。
幾個人這些道理一講,到是讓葉貢心動不已,最後不顧御史中丞陳琦,禮部尚書李鄲等重臣的反對,下旨準孫昆等所請,由此產生的後果有很多,在歷史之上並不少見,也就不一一細說了,反正就是將賣官兒的辦法改了一下實行了下去,得到官位的不再有有錢的商人,都變成了世家大族的子弟罷了,和所有的末代王朝一樣,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後楚開始走起了下坡路。
反觀大燕,因爲有佔據着廣大的土地,中原之地又經過了二十幾年的戰亂,剩餘的土地和人力資源根本不是後楚可以比擬得了的,在所有戰事都停下來之後,大燕以不可阻擋的勢頭髮展了起來,大燕五年的時候,大燕終於鑄造出了自己的貨幣,一枚枚鑄造精美,形式統一的金幣銀幣開始逐步取代在市面兒上流通的以兩爲單位的金銀,大家應該知道,統一形式的貨幣對於國家各方面的發展是多麼的重要。
大燕六年,歧州刺史段聞密奏張棄,第一艘能夠在海上航行的大船已經下海試航,在各方面都還差強人意,一艘這樣的船隻耗兩千銀幣,航行緩慢,且只能裝載數百人,這樣的成果還得得益於找到了一個家中世代從事造船的老工匠的結果。
這樣的成果在張棄眼裡當然不能滿意,但給段聞的時間纔過去一年多,離五年之期還早,於是張棄下令,儘可能造出航行更快,載重更高的船隻,後楚頹勢以現,也許不用在海上進攻,過得幾年,後楚自己便即將自己拖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