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與直升飛機輪流出擊,讓毫無防範能力的軸心國增援部隊損失不小,僅僅一天的時間,五十萬增援部隊就被消滅大半了,面對包圍上來的中華軍,戴高樂不得不選擇了後退,如果再不後退,他也有被包圍的危險。
解救合圍地區部隊的計劃被迫中斷,這也預示着被合圍部隊已經失去了一切救援希望。在解決了增援部隊之後,中華軍開始發動了總攻,大量炮火進行的覆蓋式攻擊,讓被合圍的部隊死傷慘重。
一百多萬部隊擠在狹小地域,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甚至因爲士兵密度太高,一枚炮彈下來就能炸死上百人。在抵抗了三天之後,彈盡糧絕的軸心**隊再也堅持不下去了,在指揮官貝當上將的帶領下,殘存的三十五萬軸心**隊被迫投降。
安卡拉圍殲戰的完美勝利,預示着在西大陸戰線的南路,北約軍轉守爲攻的開始。解決了一百多萬軸心**隊之後,高弘指揮主力部隊繼續向南進攻,從軸心國南方防線的側後狠狠切入了進去,將在南方作戰的八十萬軍隊一舉包圍,而手裡只剩下三十萬軍隊的戴高樂元帥,根本無法騰出手來給南方部隊解圍,他只能且戰且退,向達達尼爾海峽撤去。
高弘的主力部隊都在南方圍攻軸心國南路軍主力,沒有過多力量阻止戴高樂元帥的部隊撤離,只有爲數不多的十幾萬中華軍與三十萬伊斯坦軍緊隨其後,一面給對方造成軍事壓力,一面逐步削弱對方,消滅掉隊和殿後的敵軍小股部隊,雙方的戰鬥打得比較平靜。
南方的軸心**補給嚴重不足,又被斷了退路。在高弘優勢兵力和強大火力的進攻下,根本已經毫無還手之力。一個星期之後,在彈盡糧絕又沒有援兵的情況下,這支部隊也被迫投降。近六十萬軸心**放下武器走進了北約的俘虜營,這也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軸心國投降最多的一次。
伊斯坦半島的戰敗讓華盛頓三世大發雷霆,但是被擊敗的部隊主要是南特帝國的軍隊,他也不好太過苛責。只是在經此一役之後,南特帝國元氣大傷,國內已經再也拿不出足夠的兵員,來填補南路軍的空擋。
軸心國的西大陸戰線上門戶大開,讓從中路軍抽掉出來的兩百萬軍隊不得不駐守伊斯坦堡,擋住北約部隊可能發起的進攻,這才讓豪威爾的中路軍側翼沒有受到威脅,同時也阻擋着對方,不讓北約軍隊渡過海峽,向西大陸腹地進攻。
不管伊斯坦半島南部的戰況如何,戴高樂元帥現在最想的就是如何將手中僅有的三十萬部隊帶回伊斯坦堡去,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後面有北約大軍的緊緊尾隨,前面又有密佈水雷的達達尼爾海峽,軸心國南路軍幾乎陷入了絕境。
坐在自己的裝甲指揮車中,戴高樂元帥的形象已經和兩個月前截然不同了。那個時候的戴高樂元帥帶兵跨過達達尼爾海峽,意氣風發一副指點江山的樣子。頭髮梳的油光,軍服筆挺,滿面紅光精神十足。而現在的他,在同樣一個地方,卻頭髮蓬亂,軍裝褶皺,臉如死灰,兩眼通紅的盯着眼前的達達尼爾海峽發愣。
達達尼爾海峽並不寬,最窄處只有三十多公里,但就在這個不寬的海峽中,卻密佈着近一萬枚水雷,可見中華海軍對這裡的重視。如果是平時,戴高樂元帥完全可以命令部隊就地抵抗,自己坐上飛機回到國內,然而現在情況不同。
戴高樂手中的三十萬軍隊是南特軍在前線僅剩下的三十萬主力部隊了,如果這些軍隊被消滅在這裡,南特帝國就沒有什麼野戰部隊了,國內留守的那些充其量只能算是民兵部隊,不但缺乏訓練也缺乏武器。如果到了那個地步,南特帝國在軸心國中的地位將一落千丈,這是戴高樂元帥所不允許的,也是南特帝國政府所不允許的。
爲了能夠接回這最後的三十萬將士,南特帝國政府算是拼命了,他們從國內徵集了大量漁船奔赴達達尼爾海峽。這些漁船的任務非常簡單,就是引爆水雷。不得不說那些南特人還是非常愛國的,在有些悲壯的情緒之下,數千名漁民自願駕船出海,爲自己的本國將士們尋求生的希望。
大量的南特漁民以自己的生命爲代價,硬是在兩天之內開闢出了三條航道,爲此也有超過千名漁民隨同他們的漁船沉沒大海,這樣的排雷速度讓中華軍方大出意外。隨後南特帝國調集了一切可以調集的軍艦和飛機,在附近不分白天黑夜的護航,以避免中華空軍和潛艇來補充水雷。有了足夠的保護,上百艘運輸船開始沿着安全航道,頻繁穿越海峽,運輸那些等待回家的士兵。
見到這種情況,中華軍方迅速做出了反應,高弘和蔡廷元將兩個戰區的全部空軍都動員了起來,對戴高樂元帥的部隊進行轟炸。見到北約空軍大規模出動,南特空軍死命抵抗,給自己的陸軍爭取登船離開的時間。
現在中華軍兵力緊張,高弘也不想過多損失己方力量,畢竟對方只有三十萬兵力,被救回去也翻不起大浪,因此他命令空軍只攻擊灘頭的敵軍,並不深入海洋或對岸進攻,這樣可以少損失飛行員。
有了這樣的指示,中華空軍將主要精力都集中到了灘頭,但是這裡的沙土非常鬆軟,航空炸彈扔在上面,大量爆炸威力會被沙土吸收,對敵轟炸效果並不好。眼看着大量南特軍被撤走,飛行員們心急如焚,後來一名作戰參謀提出,炸彈的效果不好,不如用燃燒彈試試,當初在維爾島大戰的時候,東大洋艦隊的直升機部隊就是這麼幹的。這個提議得到了上級的支持,很快中華帝國空軍的轟炸機都帶上了中華帝國生產的凝固汽油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