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聯邦軍方開發AI系統,項目等級越高,有朝一日能竊據絕對暴力的機會越大。
然而相應的,開發過程中的掣肘,也必然越多。
野心勃勃的肯*湯普森,既然有心要搏一把,想必被IBM調派到橡樹嶺、進入軍方嚴密監控的研發基地,也應該都在他意料之中,說不定,還會埋伏有什麼離開的後手,能在天下大亂時一朝發難。
所以用不着爲湯普森擔心,反而是,將其視爲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還差不多。
不,還不僅於此,他身後還站着整個團隊……
團隊,規模無從得知,部分成員倒必定在AIG2、AIG3這兩個小組中,一羣頂尖IT工程師、資深研發人員的羣策羣力,彷彿中世紀的聖殿騎士團般不容小覷,在如此強大的競爭隊伍面前,單打獨鬥如自己,似乎根本就沒什麼勝算。
在永生的神蹟降臨之前,團隊的戰鬥力,是會比一個人強大得多。
但當永生之光照亮大地時……
一切就不好說了。
肯*湯普森的職務調動,事後得知,對方然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和觸動,他該怎樣工作還怎樣工作。
至多在內網活動時,刻意關注一下AIG部門的情況,瞧瞧還待在夏洛特中心的幾個研發組都在做什麼,結果也不出所料,無非是“醫療機器人”、“心理分析AI”或者“超大規模並行智能架構”的凡此種種。
至於人去樓空的AIG2、AIG3,從工作室的計算機到廠房裡的設備,一概都被搬走,能調查的也只剩下研發中心內網的核心服務器。
但方然卻一點動作都沒,他知道,這幾乎肯定是陷阱。
聯邦軍方的“復仇女神”,網上的資料很多,雖然其中大部分都是吸引眼球的杜撰,但ASA的篩選功能足以去僞存真,方然瞭解到,所謂“Nemesis”並非一套運行在巨型計算機上的人工智能程序,而是龐大的網狀決策體系。
用人工智能來進行戰略決策,實戰中沒有先例,類似的想法卻早已有之。
曾風靡一時的電影《終結者》中,名爲“天網”的計算機系統,因爲產生了自我意識、進而將試圖關閉自己的人類視作威脅,結果啓動了核武發射程序,毀滅了世界。
一系列的情節固然驚悚,但對民衆理解何爲戰爭決策系統,並無多大的幫助。
用AI判斷戰場形勢,甚至,判斷國家、國家集團之間戰爭的勝負,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在人工智能研發領域,卻並非什麼難如登天的項目,只要有足夠多的數據、資料,利用現有的深度學習、並行處理架構,就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據可靠資料顯示,聯邦軍方曾進行過多次推演、測試:
人工智能對局勢的把握,雖然稍顯幼稚、不易被人所理解,預測戰爭形勢的準確度卻比一干參謀和將軍強得多。
但只是預測戰爭形勢,對聯邦政府而言,這樣的AI用處並不大。
更進一步的,能夠給出指揮、策略建議的AI系統,也並非“復仇女神”的真面目:如果人工智能僅爲人類指揮官提供建議,充當更強大的參謀,就依然是傳統作戰模式的延續,充其量只能改進決策,而不會顛覆原有的戰爭形態。
“復仇女神”,實際上是包括決策核心與外周網絡、節點的一張大網,決策核心利用龐大網絡節點上傳的海量數據,分析戰場態勢並給出決策——接下來,這事關戰爭成敗的決策,根本無需經過遲緩而易錯的人,而是通過網絡直達到戰場上每一支部隊,每一個節點。
全盤視野,全局決策,“復仇女神”的目標,就是讓龐大的戰爭機器恍若一體,像一個全知全能的巨人那樣戰鬥。
就方然所掌握的訊息,迄今爲止,聯邦軍隊還遠未實現這一目標。
那麼肯*湯普森和他的團隊,責任想必十分重大,不論聯邦軍方、還是湯普森的秘密組織,要是在研發中心留有眼線,暗中監視任何企圖潛入數據庫、窺視“復仇女神”秘密的傢伙,也是再正常不過。
這種風險,對追尋永生而言毫無必要,方然自不會越雷池一步。
何況在洞悉世界的運行規律後,對“復仇女神”,乃至其控制下的暴力體系,他已經有些意興闌珊,沒興趣去深究Nemesis體系。
雖然他也很清楚,總有一天,不論在經濟鏈條的哪一個環節發難,當切實掌控足夠規模的機器大軍時,一個人,絕無可能執掌龐大的機器人軍隊,他遲早也得擁有自己的AI,代替自己進行戰爭決策。
但那是多麼遙遠的事啊,現在還無需多慮。
抱着這樣的想法,方然的生活,工作,節奏一如既往,表面上完全是在赫伯特*西蒙的率領下,爲“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創造價值,完成那些工程浩大的底層構件與FSCIM編碼工作,看起來完全就是人畜無害。
暗地裡,也不過是一直跟進科羅拉多的避難所項目,監督其儘快完工。
但這是否意味着,在追尋永生的漫長道路上,自己是有一點懈怠、窩工了呢,當然不。
暫時無法判定,在蓋亞表面的互聯網絡裡,究竟哪一個節點、哪一個位置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按方然的觀察和判斷,FSCIM很可能是不錯的突破口。
在這方面加大投入,甚至,藉助赫伯特*西蒙的身份而有所作爲,是明智的決斷。
用不着展望未來,且看眼前,聯邦乃至其他列強的產業巨頭,紛紛投身於“自產機”的研發、製造與應用,越是龐大而複雜的體系,看似繁冗的FSCIM就越能發揮作用,將一切生產流程從底層加以定義、約束和具象。
進而,哪怕來自不同企業、不同規範的“自產機”,也可輕易的互聯互通,彼此協同。
在這樣的體系中,單一“自產機”的管理員,甚至創造者,地位並無足輕重;相比之下,反而是底層構件、編碼規範的制定者,更有可能在其中埋伏引線,等待時機成熟,就能一舉掌控彼此融合的整個網絡。
只不過這種事,可想而知,絕無可能一蹴而就。
表面任勞任怨,暗中積蓄力量,方然的計劃進展還算順利,研發中心之外的世界,大環境,卻在一天天的持續惡化。
經濟危機,眼見要來;
貿易的衝突,更是流年不利的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