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大事,斷不可能一次就商定下來,姚志卓等人返回驛館之後,孫可望便與幾個親信開始了商議。
這件事情乃是戰略,吏部尚書範鑛、戶部尚書馬兆羲、兵部尚書萬年策、禮部尚書任撰皆有與會。但是這事情和吏部的關係不大,範鑛便沒有急着開口,倒是馬兆羲早於萬年策之前先行發言。
“國主,微臣以爲,錢牧齋之楸枰三局確有可取之處,若是真的能夠橫貫長江,以着殘破的北方,韃子想要養活大軍殊爲不易,那一句觀其自敗倒也並非妄言。如若以東南之財貨以養西南之大軍,百萬之衆輕易可得,確實遠比僅憑着雲貴兩省來得輕易。”
東南富庶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北方殘破孫可望也是親見,或者說這裡面也有他們的功勞,雲貴兩省原本就不是富庶之地,孫可望以此養活了二十幾萬的大軍實屬不易,首先在財政上面孫可望就已經對此有所認同。
馬兆羲得了頭彩,範鑛緊接着又提到了一些關於東南人才濟濟的話題,而後才輪到下手的萬年策。
“國主,微臣看來,這楸枰三局的關鍵還是在於大軍能否佔據湖廣,奪下了湖廣,順流而下並非難事。現如今,江西、浙江和南直隸的韃子都將目光鎖定於安遠侯陳文的身上,於長江之上防範必然不高。況且,即便是韃子重兵雲集於長江,以臣之見也絕非能擋大軍之一擊。”
西南明軍的戰鬥力強悍,這是公認的事實,孫可望雖然慘敗於八旗軍之手,但是卻並沒有因此而低估軍隊的戰鬥力。萬年策所言直指軍事,孫可望權衡了這方面的利弊後也是大爲贊同。
見孫可望點了點頭,任撰便開口言及奪取南京的政治意義,他們都是孫可望的親信,對於孫可望謀朝篡位的心理很是瞭解,但也正是因爲他們是孫可望的親信,所以對孫可望能夠統一天下的渴望自然也更大,最簡單的道理,一個割據數省的叛王的幕僚還是一個君臨天下的開國之主的重臣,孰輕孰重,自可知也。
比起貴陽的秦王府,甚至比起長江以南的任何一座城市,南京在政治意義上都要遠過之。不僅僅是什麼六朝古都那麼簡單,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龍興之地,自古以南討北也只有朱元璋是真正完全成功了的。只要拿下南京,孫可望就等於是拿下了大半個天下,這使得他們無不竭盡全力的勸說孫可望同意那個“楸枰三局”的計劃。
四個人輪番勸說過了,孫可望其實也已經頗爲認同,差的只是最後的一根稻草便可以下定決心。
眼見於此,只見馬兆羲拱手言道:“南直隸之義軍不會太多,戰鬥力想來也未必能和綠營相比。微臣以爲,如今所慮者無非是福建漳國公朱成功與浙江安遠侯陳文二人。大王光復南京,有天子詔令在手,如貴州、四川般會盟即可收其軍以自用,若二人不聽號令,大軍南下,朱、陳亦不過是螳臂當車罷了。”
“馬尚書所言甚是,微臣亦是覺得,只要大王能夠光復南京,天子詔令一下,朱、陳二人唯有俯首稱臣這一條活路而已。不過在此之前,還需高官厚祿,善加賞賜,以安其心,畢竟韃子尚在,能不動刀兵,還是不動刀兵的好。”
“微臣等附議。”
內鬥,孫可望從來沒有怕過,他本就是在一次次的內鬥中才獲得瞭如今的權勢和地位的。馬兆羲和任撰的話說進了孫可望的心裡,尤其是任撰,除了北方的清軍以外,事實上他們沒有挑明的還有李定國。相比之下,這個與孫可望同爲大西軍四大王子之一的名將遠比陳文和鄭成功對孫可望的威脅來得更大。
事有輕重緩急,不能讓陳文和鄭成功抱成團,更不能讓李定國和這兩個傢伙聯手,如今的這個“楸枰三局”正好可以讓他們無法與李定國合力用兵,對孫可望而言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害。
拉攏陳文和鄭成功,讓他們依循着“楸枰三局”行事自然可以孤立李定國,但是最好的辦法還是釜底抽薪,一勞永逸的解除掉這個威脅,使大西軍緊密團結在他的旗下,自然也就不需要再擔憂什麼陳文、鄭成功之類的傢伙了。這是孫可望已經考慮好幾個月的事情了,差的其實只是一個時機。
“此事就這麼定了,明日召姚志卓前來。”
………………
第二天,孫可望招來了姚志卓,約定了明年大舉進攻湖廣以打通長江的軍事計劃,便算是定下了此事。
不過來的時候,姚志卓等人也是準備順便覲見永曆天子的,這件事情孫可望沒有理由阻攔,尤其是眼下還要指望着東南明軍和東南的抗清人士能夠幫助他在南直隸站穩腳跟的情況下,更是不可能阻止姚志卓的覲見。
所幸安龍那裡從外到裡全是他的人馬和眼線,範應旭爲安隆府知府,張應科爲總理提塘官,這兩個人都是他的親信,另外如文安侯馬吉翔、司禮監掌印太監龐天壽亦爲之耳目。姚志卓求見永曆天子,天子設宴,但是在那片裡裡外外的監視下也未敢說些什麼,其實就算說了也沒有,遠水解不了近渴,難道東南的那些東林黨嘴炮們還能遠隔數千裡把孫可望噴死嗎?
出了安龍,姚志卓一行便帶着永曆的敕書、孫可望的劄付和檄文、大學士雷躍龍的五封回信和孫可望任命賀王盛爲兵部侍郎的敕諭一道啓程回返江南。
不過姚志卓等人離開了,永曆天子以及朝臣們的表現也讓範應旭等人放鬆了些警惕。內閣首輔大臣吳貞毓的家中,吳貞毓正在給翰林院孔目周官交代最後的一些事情。
由於去年六月起馬吉翔和龐天壽徹底依附孫可望,兼風聞孫可望的親信任撰、方於宣等人已經開始爲“永曆天子禪位孫可望”一事造勢,去年年底,曾經拜託張恭彥觀察李定國、鄭成功和陳文這三支明軍實際情況的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林青陽便啓程出發,求見李定國,希望借李定國之手讓永曆朝廷擺脫孫可望的控制。
時隔半年,林青陽一去不復返,永曆天子以及以內閣首輔大臣吳貞毓爲首的朝臣們再也坐不住了,只得借“南寧新近收復,需要重臣坐鎮”爲由支開了馬吉翔,而此時藉着孫可望的親信放鬆警惕,他們便決定讓周官秘密啓程前往李定國軍中。
“敕旨一定要收好,切不可讓人知曉。務必請西寧王回師,以解倒懸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