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渡過長江,收復淮南各府縣,首當其衝的便是揚州府。
揚州府城位於揚州府的西南部,由鎮江府城北渡長江,不過二三十里的路程。這座城市毗鄰運河,歷來是極其繁華富庶的所在,古有揚一益二的說法。到了明末,此間更是繁花似錦,商賈會聚,工商業和服務業大行其道,甚至衍生出了揚州瘦馬這一暴利行業,以滿足權貴、富商們在納妾上的高標準。
直到十年前的揚州十日,那場長達十日之久,遇難超過八十萬人的大屠殺,揚州的工商業、服務業一落千丈。沒辦法,人都被我大清殺光了,哪還有什麼業不業的。
出於政治考慮,陳文從南京出發,大軍渡過長江,陳文帶着金華師以及飛熊、羽蛇這兩個騎乘步兵營向東直奔揚州,而李瑞鑫則帶着永嘉師向西,以佔領廬州、安慶及滁州、和州這兩府兩州之地爲目的。
長江以北,尤其是下游在長江邊上的各府縣大多向陳文表示了善意。滿清一連被殺兩個王爺倒不算什麼,畢竟有過李定國兩蹶名王的例子,誰知道滿清還會不會繼續走那等狗屎運,但是八旗軍和北方綠營的大量損失,這就不是說着玩的了——核心武力的大量損失,滿清賴以威懾天下官吏、綠營的硬實力的減退,人心倒向明軍這邊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大軍順利的渡過長江,早已宣佈反正的江浦、六合兩縣官吏、守將紛紛趕來拜見,陳文對他們的處置很簡單,官吏到文官訓練班回爐,綠營接受改編,願意返鄉的也可以適當發放路費,而他們在江浙明軍強大的實力面前也無不遵從,甚至早在求見之前就已經把辮子都剪了,表示了與滿清劃清界限的決心。
當天,李瑞鑫出兵向西,陳文則留下少量部隊後率軍向東。江浦東北即是六合,六合向東則是揚州府下屬的儀真縣,而揚州的府城就在儀真以東。
大軍所到之處,滿清官吏、綠營無不剪了辮子,換上漢家衣冠來開城降順。陳文每到一地即留下部分軍隊,一路向東,直抵揚州府城。
與江浦、六合、儀真等地無二,揚州的官吏、綠營一經得到明軍渡過長江的消息便早早的把辮子剪了,出城十里跪迎。
陳文也沒有難爲他們的打算,處置上與其他降人一般無二,揚州的官吏、守軍以及出迎的士紳、商賈們也無不鬆了一口大氣。然而,隨着一箇中年儒生衝出了人羣,手捧着一本書冊拜倒在掌旗兵的馬前,整個迎候大軍入城的氣氛當即就凝固了起來。
“學生王秀楚,故淮揚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公之幕僚,獻《揚州十日記》於藩前。”
史可法的幕僚,揚州十日記。此言一出,在場的衆人不是揚州本地人,就是本地的地方官,雖說沒看過這書,但是這兩者聯繫到一起所指的是什麼哪會不明白。然而,此刻剛剛降順,明軍還沒進城就出了這種事,其中萬一出了什麼變數那可未必會是什麼好事。
wωw .ttκǎ n .¢O
在場衆人各懷心思,聞言,陳文立刻派人將王秀楚請來。來人一身明末儒生常見的道袍,看上去有些破舊,樣貌頗顯老態,看上去滿是愁苦之色,尤其是那雙眸子,眼白上血絲密佈,看上去似乎是長期睡眠不好,與周遭的那些意氣風發的士人相比,完全是兩個畫風。
王秀楚將書冊交給了陳文的衛兵,衛兵在轉身之際以着極快的手法摸了摸書冊,確定裡面沒有暗藏什麼不該有的東西便交給了將其遞給了陳文。
捧在手中,封面上偌大的字樣乃是親手所書,書冊很薄,但此刻尚在入城儀式,陳文也不方便從頭看到尾,便草草的翻看了起來,可是其中宛如蘸着鮮血寫就的文字卻還是看得他眉頭皺起。
“殺聲遍至,刀環響處,愴呼亂起,齊聲乞命者或數十人或百餘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至於紛紛子女,百口交啼,哀鳴動地,更無論矣。日向午,殺掠愈甚,積屍愈多,耳所難聞,目不忍睹。”
“火勢愈熾,墓中喬木燒着,光如電灼,聲如山崩,風勢怒號,赤日慘淡,爲之無光,目前如見無數夜叉鬼驅殺千百地獄人而驅逐之。驚悸之餘,時作昏?,盡己不知此身之在人世間矣。”
“初四日,天晴。烈日蒸薰,屍氣燻人。前後左右,處處焚燒,煙結如霧,腥聞數十里。是日,予燒棉及人骨成灰,以療兄瘡;垂淚頷之,不能出聲。”
類似的段落在文中堪稱比比皆是,陳文只是稍爲讀過片段便仿若身處當年那個人間煉獄一般,就連呼吸都變得困難許多。
全文不過七八千字,但是陳文只是隨便翻過了幾頁便再也讀不下去了。恍惚間,四明山上的慘屠、耳聞自舟山的悲劇、當年吳登科提及孫鈺身世以及後來李漁曾提及過的金華之屠、更有來自南昌、贛州、邵武、嘉定、江陰等太多幸存者的控訴。揚州十日記僅僅是其中之一,但帶給他的震撼卻絲毫不遜於他親眼見過的那些慘劇。
行文至最後,“抑萬里長城之靖南,而倚狼子野心之叛寇,竟爲安插舊城;遂使故巢春燕,化爲別宅秋鴻,反客爲主。十餘年名重天下者,乃舉動狼狽至此!”、“予友廷直鄭子之言曰:壞西北之天下者,孫山谷也;壤東南之天下者,史道鄰也。”修史者秉筆直言,絲毫沒有因爲他曾爲史可法幕僚而爲其粉飾,與明末清初遺民借史書爲同黨塗脂抹粉、掩過飾非,攻擊政敵不惜信口雌黃可謂是天差地別,高下立判。
關於史可法,陳文很清楚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其人居官廉潔勤慎,在最後關頭寧死不屈,個人品德上無可挑剔,但是身爲高官,值此危急,身系社稷安危,在軍國重務上決策卻幾乎全部錯誤,對於弘光朝廷的土崩瓦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史可法的失敗,恰恰證明了那套“平日素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理論可謂是荒謬已極。但是相較之下,比起私心自用的何騰蛟,比起那些平日裡爭權奪利敗壞國事,卻連臨危一死都做不到的僞君子,這位無能的君子至少還有些可以稱道的地方。
“王先生請起。”
溫言安撫一二,陳文繼而向在場的明軍將士以及降順的官吏將校和本地的士紳百姓們說道:“十年前,揚州慘屠,本王早已知曉,今更有王先生所獻之《揚州十日記》佐證。天地可鑑,血債自當以血來償還,此間大仇,本王必爲揚州遇難百姓向建奴討還!”
“王師威武,會稽郡王公侯萬代!”
………………
揚州城外的歡呼響起的同時,陳文誅殺濟爾哈朗,趁勢收復南京的消息也以着極快的速度向各地傳播開來。
兩蹶名王,光復南京,如此大功,無論是誅殺滿清親貴大王的含金量,還是收復的所在,殲滅的清軍數量,陳文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南明第一人,甚至可以說,自遼事起,從未有過如陳文這般的名將,哪怕是李定國也要遜色良多。
同時,濟爾哈朗的死,以及南京城頭重新豎起了大明的旗幟,滿清席捲天下的勢頭也徹底被逆轉了過來。人們在傳頌着陳文震古爍今的傳奇經歷的同時,對滿清的畏懼也在不斷的衰減,各地原本迫於滿清屠戮而收起了反抗之心的人們也開始蠢蠢欲動了起來,只待陳文大舉北伐的消息傳來。
半月後,北京紫禁城乾清殿中,濟爾哈朗被陳文殺死於明孝陵的消息得到了確認。在場的皆是滿清朝廷的權貴,平日裡對漢人視若豬羊,對明軍之鄙夷早已深入骨髓,可是現在,除了濟度以外,卻沒有一個人表示要爲嶽樂和濟爾哈朗復仇。在場的都不是傻子,就連濟爾哈朗都打不過陳文,以他們的經驗、能力就更別提了。
“皇兄被那個浙匪殺了,皇叔也被那個浙匪殺了,你們就沒有什麼要說的嗎?!”
從上次孝莊勸過之後,順治始終處於狂暴的邊緣,脾氣壞的不行。在場的權貴們或多或少都知道些詳情,可眼下他們也沒辦法,連忙跪倒在地,把“少說話,多磕頭”的六字箴言表現得淋漓盡致,就連順治一向倚重的索尼也是如此。
就在這一片“奴才無能,罪該萬死”的磕頭聲中,有着滿洲第一勇士之稱的鰲拜卻率先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其他權貴們也毫不猶豫的進入了靜止的狀態。
“皇上,如今咱們大清已經到了最危急的關頭。江浙淪入敵手,財政上此消彼長,已然入不敷出。八旗軍和綠營精銳在這幾年也損失良多,如今各旗士氣低落,實在不宜出兵啊。”
鰲拜的諫言立刻引起了其他的權貴的附和,只有濟度還在怒不可遏的唾罵這些權貴爲懦夫,並向順治一再表示希望領大軍出征,爲父報仇。然而,順治聽到了鰲拜的話,卻彷彿如泄了氣的氣球一般,因爲他很清楚,鰲拜說的都是真的!
“今國家所最急者,財也。歲入千八百一十四萬有奇,歲出二千二百六十一萬有奇,出浮於入者四百四十七萬。國用所以不足,皆由養兵。”
這是歷史上在永曆九年時工科給事中王命嶽的奏本中提及的問題。那時候,李定國慘敗於新會,已經退回到廣西;劉文秀則兵敗常德;而鄭成功更是還遠沒有組建起南京之戰的大軍。而滿清在那時,江浙尚在,每年幾百萬兩的歲入,卻依舊有着高達四百四十七萬兩的財政赤字,現在江浙丟失,尤其是浙東和江西,更是在去年就已經沒了,現在包括南京和蘇鬆常鎮及杭嘉湖全面落入陳文之手,滿清雖然養兵的費用大幅度減少,但是歲入也大幅度下降。
俗話說,兵無糧則散,戰爭打的不光是軍隊的戰鬥力,糧草更是極爲重要。現在財政吃緊,沿途劫掠,以戰養戰倒也不是不行,但是地利盡失,八旗內部士氣低落,而且更重要的還是,八旗軍的兵力的銳減,現在即便是想要勞師遠征也是難以做到的。
“前年,四省會剿,杭州駐防八旗連同石廷柱率領的漢軍八旗,八千大軍慘敗於金華,僥倖逃回的不到兩千人;去年,四明湖一戰,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各兩千兵馬出戰,逃回杭州的不過兩千餘人,其中主要還是蒙古八旗,而洪承疇那個奴才部署的進攻玉山,更是以慘敗收場,數萬北方綠營組建的東南經標覆沒;而到了今年,杭州、南京兩戰皆敗,更有海寇入侵,江南江寧左翼四旗……”
“夠了!”
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氣,鰲拜詳細計算兵力損失的數據猶如水草一般將他拉向溺水而死的邊緣。
這筆賬他也不是沒有算過,自陳文崛起,從北方抽調南下的綠營損失不下六萬,如今各地綠營的老兵數量已經只能勉強支撐各地防務了,而且還是在沒有大亂子的情況下,幾年內再無從抽調。
八旗軍方面,漢軍八旗前後損失近一萬八千大軍,其中有陳漢軍,也有新漢軍,但數量實在過於巨大,已經將近於漢軍八旗總數的三分之一了;相較之下,蒙古八旗的損失較少,騎兵撤出戰場速度更快,但是根據統計,也有上萬的蒙古八旗葬身江浙;當然,對滿清而言,前兩者皆是附庸軍,心疼程度有限,可是滿洲八旗在前後三戰當中也損失了不下萬人,這對於只有不到五萬丁的滿洲族羣而言可以說是毀天滅地般的打擊,根本承受不了。
這還只是陳文,這兩年雖然滿清最主要的對手就是陳文,但孫可望、李定國和鄭成功也沒有閒着,現在的滿清已經連外強中乾都說不上了,距離徹底毀滅只剩下一步之遙了!
兵力損失、財政入不敷出都是大問題,但更大的問題在於人心的向被。
滿清入關,打出的旗號是爲崇禎報仇,以軍事上打擊了北方士紳地主的公敵,厲行拷掠的大順軍,再加上這些年積累起來的巨大威懾力,這是他們贏得北方地主階級支持的主要原因,甚至就連南下時的摧枯拉朽也多以得益於此。
但是現在,隨着軍事力量的大幅度衰退,以及八旗軍的威懾力的降低,他們終究是異族,是蠻夷,只要陳文肯表現出對士紳階級的些許善意,其中很多人都免不了要突然回想起那個名爲夷夏之防的理念出來。到時候,北方烽火遍地,陳文趁勢北上,滿清的覆滅也就可以用日這個單位來計算了。
這絕非是危言聳聽,濟爾哈朗的死訊傳來,朝中的一些文官便打出了丁憂的旗號,不是父死,就是母亡,更有直接掛印而去的,連致世的賞賜都不要了。歷來都是“家貧出孝子,國難見忠臣”,現在到好,北京城的坊間已經有段子了,說是我大清,如今是“國難出孝子,家貧見忠臣”,正好給反了過來。
戲言,但卻將末世氣象展現給了更多人。雖然這等現象還不夠普遍,主要還是集中在這幾年因通浙案而備受打擊的南方籍官員之中,而更多人則還在觀望,但是苗頭已經顯露出來了,南方任何的風吹草動恐怕都將會引起更大的亂子。
化身數據控的鰲拜倒是下了功夫,從各旗、各牛錄裡得到的數據也比較真實,但卻更是讓在座的權貴啞口無言,就連濟度的唾口大罵也被堵了回去。
此番正是要商議接下來的應對,可是大殿之中,君臣相顧無言,卻是無論如何都找不到個解決的辦法,哪怕是其中的任何一個都找不到。
良久之後,看着御案上請求丁憂的奏摺,順治的眼眶愈加的溼潤了起來。很快,第一滴淚水劃過,一句將在場所有人都鎮住了的話語卻脫口而出。
“朕要回遼東去,把住了山海關。這北京城,浙匪想要就給他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