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章 劍指羅蘭迪亞
費恆索性不跟他們廢話,和霍續傑一起背靠着牆,手中掐着兩個老大,和一幫持槍者對峙。
錢如海他們退走了大約五分多鐘,就聽倉儲區大門口隱約傳來叫聲:“部隊來了,快跑啊......”
費恆聽力出色,還聽到隱約傳來的發動機聲。
持槍的大漢們頓時亂了起來,有一名站在後面的男子看了看兩旁,然後轉過身就跑。
一名大漢看到逃跑的人,大罵道:“偉哥真他媽是痿哥,別的不會逃跑第一。”
這人不罵還好,一罵,結果大家都看到有人逃跑了。
恐懼是會傳染的,一見到有人逃怕,本來立場就不堅定的幾名大漢神情更顯慌亂,終於抑制不住心中的恐懼,也跟着逃跑了。
這下好了,本來不想跑的也開始跑了。最後除了五名大漢還堅定的跟費恆他們對峙,其他人都跑光了。
凌亂的叫喊聲中偶爾響起幾聲槍聲,一轉眼,除了幾名大漢外所有人都消失了。
“不許動!丟下槍,舉起手來。”
喊話隨着腳步聲一起傳了過來,盼望已久的增援部隊終於到了。
費恆終於鬆了口氣,和人對峙可不是輕鬆的活兒,太費精力。
其實,由於部隊車輛緊缺,當時就來了三輛卡車約一個連的兵力,但軍人畢竟是軍人,一聲令下即便對面有四五千人,他們也毫不含糊。
老百姓即便有槍有炮,即便數量是軍人的幾十倍,依然是一羣烏合之衆。負隅頑抗的被打死了一百多個,其他人都逃跑了。這還是部隊不想多造殺孽,也不想抓人,不然這些人能跑出去三分之一就不錯了。
守護22號倉庫的戰士,有兩名受了傷,一名還比較嚴重,不過在他們的努力下,教授們的安全得到了保證,上百名教授沒有一個人出事。
軍方在這次事件中收穫最大,一名羅蘭迪亞追隨者,一架損壞的碟形飛行器,一臺中微子通訊器,一臺全息僞裝設備。相比這些,摩托車、兩名老大加上幾名小弟,這些都算不上什麼。
當教授們看到這些東西,聽了費恆對這些東西功能的描述後,他們開始反過來催促軍方,讓他們趕快準備好車輛和研究設備,儘快出發去凌山基地,好去看看超越地球科技技術組成的基地。
在現代的審訊技術下,只要時間充裕沒有人能保守住秘密,那名被俘虜的羅蘭迪亞追隨者也不例外。
俘虜名叫蔣曉波,今年三十九歲,表面職業是私家偵探。這人是個地道的海歸,德國波恩大學畢業,在德國工作過幾年,後加入羅蘭迪亞深度科技,被派往國內。
這傢伙已經爲羅蘭迪亞深度科技工作了十一年,但始終只是從事外圍工作,從代號198號就能看出他在深度科技中的位置。
以蔣曉波的位置核心機密是不可能知道的,軍方從他口中確認了羅蘭迪亞人的存在,不過這位老兄從沒見過他們,也確認核打擊是由羅蘭迪亞人發動。
羅蘭迪亞人有個大計劃,基里巴斯投資的科幻樂園是其中關鍵的一環,但是以蔣曉波的位置,當然不可能知道羅蘭迪亞人的計劃。
這一次這個蔣曉波是得到了總部的命令,讓他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抓捕費恆的行動,總部的人需要知道,這個費恆是怎麼事先得知羅蘭迪亞人的核打擊計劃。
由於亞洲區的機動力量在打擊火獄人時大部分已經被消耗掉,只能用一架中型ESF(磁動力碟形飛行器)和六具S3型機器人來完成任務。
蔣曉波考慮到目標現在是軍方保護人員,倉儲區內的軍人到底有多少他沒確切情報,爲了求穩,他設計了這次行動。
本來他的計劃是利用一批破爛軍火和情報,誘使三個敘州區的老大組織人員攻擊倉儲區,他則破壞大路,逼倉儲區內的人員從小路離開,他在小路上設下埋伏,抓捕費恆。
想不到他們不僅沒上當從小路離開,而且費恆還發現了蔣曉波發出的中微子信號,並找到了他的位置,結果他不僅沒抓到費恆,反而被費恆抓了。
至於教授們的出現,那完全是意外,萬幸他們沒出事。
蔣曉波交代的信息被稍稍處理後,通過剛恢復了部分的線路發往了世界各地。這是地球人類第一次真正掌握羅蘭迪亞深度科技襲擊地球人的證據,儘管只是個人證,而且對大多數國家的法律而言,僅僅憑這個人證,不能認定深度科技是罪魁禍首,但各國似乎同時忽略了這些,一致將矛頭指向羅蘭迪亞深度科技。
那麼多國家同時達成一致意見,這在地球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美軍準備了很久的艦隊正式出發,目標基里巴斯,同時,澳大利亞的幾艘軍艦也編隊駛向基里巴斯。
不僅是這兩個國家,擁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國家或勢力,都在抓緊時間恢復自己的海上力量,爭取早點出兵基里巴斯。爲自己國民報仇是一個原因,其實讓他們如此熱衷的主要原因還是羅蘭迪亞人擁有的科技資料,一個能跨出母星系的外星種族,至少在太空技術上會領先地球人很多,所以儘管這裡面風險很大,但各國還是趨之若鶩。
“唉!這一年你經歷了這麼多!能活着,真是不容易啊!”
一個偏遠的小別墅內,錢如海翹着二郎腿半躺在老闆椅內唏噓不已,他聽了費恆略加刪減的經歷,免不了一番感嘆。
自從倉儲區兩人碰面後,這還是第一次碰面。
這裡是敘州的郊區,由於現在錢的作用大大降低,想要買到糧食,需要的不僅僅是錢,還要軍方特發的糧票,有點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的感覺。沒糧票的人只能離開城市。相比之下,農村要好一些,那裡還能搞到些吃的(儘管有可能被核輻射塵埃污染),種地的人的糧食儲備自然比城裡人多得多,所以大量人口涌向了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