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紅龍之殤
“先知永一預言了三百年後的滅世之災,因此他在這片土地上和他的弟子與信徒們一起建立了聖殿城,作爲人類最後的庇護所。
“起初,人們都在嘲笑他們,認爲那只是一位羣狂熱宗教騙子的瘋言瘋語,但是當綠色地獄真的降臨,這座城市保留住了文明最後的火種。
“同時就如永一預言的那樣,人類之中有一部分年輕的女性在災變後覺醒了特殊的能力,變成了魔女。
“這其中以先知韋塞的女兒最爲強大,她自稱紅龍,體內蘊藏着一股充滿破壞性的恐怖力量,甚至可以不依靠任何武器徒手殺死活化植物。
“簡直就像神話傳說中的半神英雄一樣英武,立刻就成爲了城內不少年輕人的偶像,那時候的人類與魔女們一同聯手,對抗那些活化植物。”
“人類負責研究魔女們可以使用的武器裝備,爲她們提供後援,解決她們在使用魔力後造成的副作用,而魔女們則在前線與那些活化植物廝殺,搜索物資,保護城中的普通人。
“那段時間可以說是雙方關係的蜜月期,突如其來的災難將所有人緊密的團結在了一起。
“但是紅龍並不只滿足於成爲英雄,特別是當她深刻體會到自己所掌握的力量究竟有多強大,而凡人又是何等渺小時,她的野心便開始不受控制的膨脹了起來。
“就像歷史上所有政治家一樣,她首先要做的就是尋找到自己的支持者,將他們團結起來,變成只聽命於她自己的勢力。
“這件事情對她來說並不困難,除了她以外,聖殿城當時還有三十幾位魔女,她們也都尊敬且崇拜着紅龍,並且像她一樣也擁有遠超世俗的力量。”
“紅龍幾乎不費任何力氣就將她們都招攬到自己的麾下,她們本就是並肩而戰的戰友,當然只是這樣還不夠,作爲政治團體,她們還需要擁有一個政治綱領。
“紅龍向魔女們描繪出一個無比誘人的世界——魔女們以凡人之軀成爲神明的世界。
“爲此她們需要先拿下教會,利用教會的宣傳力,假借秩序之主之名傳下神諭,向信衆灌輸魔女們的魔力來源於她們體內的神聖之血。
“紅龍聲稱魔女們都是秩序之主的女兒,被秩序之主派來拯救世界,所以普通人也應該像侍奉神明一樣來侍奉她們。”
“按照紅龍的說法,除了聖潔的魔女外,人人生而有罪,這場末世就是對人類的審判,而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要贖罪……怎麼樣,這種說辭是不是有點耳熟?”
“魔女們的原罪論?”馬陸揚了揚眉毛,“但是是普通人版的?”
“歷史亦是一個圓環,要留心往昔揮出的利刃,斬嚮明天的自己。”
老修女接着道,“說回聖歷14年發生的事情吧,紅龍幾乎就要成功了,那時災難剛降臨不久,教會的各項組織還沒有今天這麼完善。
“聖騎士團才成立不到三年,動力盔甲還沒有研發成功,教會剛剛培養出第一批騎士,他們訓練非常刻苦,而且信念堅定,無所畏懼,然而遺憾的是無論他們再怎麼努力,都沒法傷害到那些活化植物。
“因此只能承擔偵查和後勤類的任務,爲魔女們服務,但即便如此他們依舊在戰場上表現的非常英勇,是人類的驕傲。
“但紅龍爲了控制教會,只用了一個錯誤情報,就讓整支聖騎士團全軍覆沒,那羣年輕人遵守着紅龍的命令,一直堅守陣地,哪怕支援一拖再拖,但他們依舊戰鬥到最後一刻,流乾了最後一滴血。”
“而在那場慘烈的戰役後教會失去了幾乎所有武裝力量,哪怕那時候剩下的人已經察覺到了紅龍和那些魔女們的陰謀,也無力再阻止了。
“看起來距離她們成爲神明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最後的關鍵時刻一個武器裝備部的普通人站了出來。
“她和其他人不同,從一開始就不信任那些魔女,認爲膨脹的力量一定會帶來膨脹的野心。
“而且最關鍵的是魔女們的實力超過人類太多,如果沒有約束,即便現在沒有紅龍,將來一旦出現其他野心家,也會讓人類變得非常被動,所以她瞞着其他人偷偷打造出了秩序之環,作爲制衡魔女們的手段”
“當然,紅龍和她的魔女們是不會這麼乖乖就範的,所以她想了個辦法,將秩序之環作爲神明的項鍊獻給了紅龍。
“由先知韋塞親自出面,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晚宴,韋塞跪在地上,爲他的女兒加冕,親吻她的腳尖,但事實上卻爲魔女一族帶上了永世無法擺脫的枷鎖。”
“現在,您如願以償得知了渴求的真相,也明白了教會爲什麼對魔女如此提防。”
荊棘之鷹的嘴角浮現出了一絲冷笑,“作爲教會的利刃,人類的守護者,希望您在將來也能牢記您自己的使命,不要辜負那些先驅者們灑下的鮮血。”
馬陸反問道,“爲什麼這件事情會被從《聖殿城編年史》中刪除?”
“因爲這是先知韋塞的污點,爲了欺騙過紅龍他曾向秩序之主起誓,說這是獻給神明的禮物,否則就算還是他的女兒,紅龍和其他魔女不會那麼容易上當。
“另外,那件事情之後教會也審視了之前對待魔女們的態度,開始增加對她們的控制,不止肉體,還有精神上,徹底杜絕紅龍事件再次發生。”
老修女頓了頓,“儘管教會一直有意再淡化聖歷14年發生的事情,將它從《聖殿城編年史》中刪除,甚至紅龍的名字在今天都變成了一個禁忌。
“但是它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依舊在持續,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沒法再清除。
“教會對魔女的所作所爲無關正義,這是種族之間的戰爭。”
荊棘之鷹道,“只要魔女們還擁有着強大的力量,人類對她們的恐懼與提防就永遠也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