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撥雲見日
孟歆看着朱棣,笑了笑,說道:“元朝承前繼後,把南宋的漢人列爲‘南人’,是爲全社會最低人等。士家大族再無出頭之日了。洪武帝大興科舉,還免了士紳的賦稅徭役。怎麼樣?這些士紳轉臉搞起了逼迫‘投獻’--大肆兼併農民的土地。不知道,洪武帝的黃冊、魚鱗冊還有用嗎?”
朱瞻基又踹了孟歆一腳,目錄兇光地看着他。
“嘿、嘿,這小子還挺孝順的啊!”孟歆心想,然後,戲謔地瞥了朱瞻基一眼,說道:“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元朝末年的紅巾軍起義,就不用我贅述了吧?土地兼併、官僚腐敗冗餘、財政危機等等,這是一個王朝衰敗的最主要原因。陛下有幸,大明沒有士家大族的困擾,但是,士紳、豪強兼併土地已經是初見端倪,不能讓這股子星星之火,不知不覺間形成燎原之勢啊。 ”孟歆看着朱棣,不再吭聲。
朱棣神色反而釋然,說道:“你個臭小子,見風就長,迎風撒尿,本事見長啊!”
孟歆知道這個永樂皇帝的痛腳:幹掉了洪武帝的接班人、大哥的兒子建文帝朱允炆,打了四年的靖難之役,登上了皇位,自稱是馬皇后的兒子,就怕別人質疑他的‘正統’身份,所以,對待士紳畏首畏尾。於是說道:“老大,別介意--這這麼稱呼您,是我認爲您是我們一夥的頭頭。這是我賣身投靠,主動地親近您吶,您說,什麼是江山?”
朱瞻基鄙夷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凡是天下的土地沒有不是屬於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沒有不是帝王的臣民。”
孟歆狠狠地踹了他一腳,說道:“你懂個屁!滾一邊去。”
朱棣笑了笑,說道:“朕也知道士紳是大明肱骨......掌管大明還要他們......”
孟歆看了看朱棣,見他沒有再說下去,接茬說道:“是肱骨,但是,這個肱骨要是和您總是離心離德、兩面三刀、陽奉陰違呢?”
朱棣不響,也知道孟歆所言切中要害。
朱瞻基瞠目結舌。
孟歆趁熱打鐵,說道:“其實,李世民說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一句屁話--從自己的心裡就把自己放在了老百姓的對立面,還TMD老百姓讓‘載’着。老大,您仔仔細細地想一想--如果--您是一條魚呢?”
孟歆看着朱棣,說道:“洪武帝打小放過牛。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洪武帝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洪武帝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爲了活命,洪武帝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洪武帝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在寺裡剃度爲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裡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不久,當地出現饑荒,寺裡也得不到施捨,主持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洪武帝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離開寺院託鉢流浪。
洪武帝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見識了這個國家、這個世界、這裡面的人情冷暖。
他老人家本來就是真真正正的老百姓,是那載舟的--水啊!
洪武帝北伐檄文《諭中原檄》--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目標切切實實地實現了,做了洪武大帝。但是,洪武帝出身貧苦,受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所以,登基後在全國掀起了“反貪官”運動。首先,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他發現御史宇文桂身藏十餘封拉關係私託求進的信件後,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他龍顏大怒,立即詔令天下:“爲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並稱: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其次,從自己身邊“高幹”開刀。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由於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洪武帝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
第三,洪武帝利用殘酷刑法處置貪官,採取“剝皮揎草”、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剝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貪官拉到每個府、州、縣都設有的“皮場廟”剝皮,然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後任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否則,這個“臭皮統”就是他的下場。這種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爲大爲收斂。
第四,洪武帝對自己培養的幹部決不姑息遷就。爲了培養和提拔新力量,洪武帝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爲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爲私利所動。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進士和監生下基層查勘水災,結果有141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產品。對於那些受賄人員全部處理。
第五,洪武帝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和《醒貪簡要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洪武帝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他還叫人節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讓官員讀後自律,讓百姓學後對付貪官。
第六,允許民間百姓上訪。明朝允許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明朝官吏在徵收稅糧以及攤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級官吏舉報,也可以直接扭送。對於封建時代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貫“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慣例。賦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權力,是中國幾千年法治史中破天荒的政治創舉。上訪,在明朝,受到了朝廷的保護,不僅如此,對於應當接訪而沒有接訪處理的上級官員,亦要依法辦處。
此外,洪武帝在午門外特設“鳴冤鼓”,民間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討不回公道,可上京擊鼓直接告御狀。
洪武帝以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污吏。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收到了強烈震懾作用。洪武帝從登基到駕崩,他“殺盡貪官”運動貫穿始終未減弱,但貪官現象始終未根除,晚年只能發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爲繼踵,治癒重而犯愈多。”哀嘆。
洪武帝當政31年,先後發起6次大規模肅貪,殺掉貪官污吏15萬人。
爲什麼?”孟歆不懷好意地看着朱棣。朱棣若無其事地端詳着孟歆的小臉。
孟歆頹敗,說道:“是爲了還老百姓一個清朗朗的天。
明朝伊始,洪武帝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縣官進京,洪武帝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洪武帝還鼓勵開墾荒地,1370年並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採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了民屯外,明朝伊始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僱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了邊疆。
洪武帝深知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後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多次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型的租稅蠲免。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規模地蠲免賦稅。之後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應天、河南、北平、山東、江西、兩浙等地陸續蠲免賦稅。到洪武二十四年統計時天下田土,已達到3,874,746頃。
洪武帝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在洪武帝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熱忱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洪武帝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洪武帝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
明朝伊始,由於連年戰亂,加上疫病流行、河水連連氾濫,中原人口銳減,而山西卻未經大戰,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人口相加,還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跡罕見。爲此,朱元障下決心從山西大規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復鹽場、發展生產。
洪武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遷移行動,涉及人數達百萬之衆。其聲勢之大,範圍之廣,曠古絕今。洪武移民不僅合理地分佈了人口生存空間,而且移民與當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習俗上經過長期的交融交換,地域文明必然會相互照應,爲大明帝國成爲當時世界最強盛的國家奠定了基礎,爲漢民族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老大,您說咱們的洪武帝是舟呢?還是魚?”
朱棣恍然大悟:對呀,自己就是--魚,就在老百姓的生活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