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政策調離黑烏市經濟特區。高風市長順利接過了趙政策的市委書記位置,這也讓高風的心情很是複雜。
“老高,高速公路工程一定要注意,不能成豆腐渣工程。”趙政策離開之前,很是鄭重的交待高風市長。
此時,在高風市長心裡,趙政策是自己的領導,也是自己的老師,更是自己的朋友。亦師亦友,也是高風的楷模哪。
而北龍省的省長李泉友心情更加複雜,趙政策一離開,自己在北龍省再沒有競爭對手,英雄寂寞哪。
可李泉友心裡也很清楚,這樣一來,自己也失去一個得力助手,以後只怕要想取得好的政績,難哪。
趙政策的離任,顯得非常低調,甚至連黑烏市的市民們都不知道這個消息。不過,這也讓趙政策這個曾經的市委書記在市民心中變得更加神秘了,成爲傳奇人物。
市民們只知道。就是因爲有這麼一個市委書記,讓黑烏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在這變化當中,受益最大的自然是這些市民們。
老百姓是純樸的,誰對他們好,他們就感恩。
教育部有好幾個副部長,趙政策也只是其中之一罷了。部長翁不同自然知道趙政策的身後背景,不過,翁不同也知道趙政策這樣的人物不可能在教育部門多呆。
翁不同之希望,趙政策的到來,不要給教育部添什麼亂子纔好,那樣,就謝天謝地了。
趙政策倒也沒有什麼爭權奪利的心思,在趙政策心裡,沒有轉過彎來呢。
準時上班,準時下班,然後回家陪老婆孩子,趙政策的日子過得看起來非常愜意。
而趙老爺子,好像也對趙政策不聞不問。幾個伯伯,更是沒有安慰過趙政策。
直到有一天,趙政策的母校北方大學的校長找上門來!
“校長,您有什麼事情打個電話過來,我去母校就行了,還用得着您親自跑一趟嗎?”趙政策一聽老校長來訪,趕緊迎了出來,很是恭敬地請老校長就坐,敬菸敬茶。
“趙部長,我這次來是有事相求啊。”校長看起來消瘦了不少。強行笑道,“公事公辦,我還是來一趟的好。”
“校長,您有什麼吩咐,就請直說,只要學生能夠辦到的,絕不會說半個不字。”趙政策想都沒想,就馬上表態說。
要是在別的領域,趙政策還不敢說大話,可這教育領域,本身就屬於自己這個教育部副部長分管,名正言順。
“政策,您先看看這封信吧。”校長嘆了一口氣,遞給了趙政策一份文稿。
趙政策一看,也愣了愣。
這是封公開信,題名《致全校教職員工的公開信》,信中對北方大學的教育管理體制,雙代會的民主程序等許多問題,向校領導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更爲甚的是,參加北方大學第二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和第十一屆校工會代表大會的雙代會的十七個代表團中,有十個團的青年教師代表在公開信上簽名。
這些青年教師希望真正地把北方大學辦成人民的大學。他們要求獲得參與民主辦學的權力。
“政策啊。”校長皺着眉頭說,“現在,這封公開信就出現在校園內的布告欄上,成了全校的輿論中心,而雙代會,也被迫延期,專門討論這些問題。”
先前,趙政策還以爲老校長找上門來,是爲了母校的某些利益問題。可事情確實這麼回事,趙政策倒有些難辦了。這種事情,是不大好用手中的行政權力強行解決的。
略微一沉吟,趙政策才很是恭敬地問:“校長,您需要我做什麼?”
“我是個做學問的人,對管理方面本來就不擅長。”老校長正色說道,“我還是專門做我的學問好了,請教育部領導另選賢能,我甘願讓位,這是我的真心話。”
“校長,您這麼一說,學生就無地自容了。”趙政策大驚,趕緊說道,“我不也是您的學生嗎?母校爲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人才,這就是您的心血啊。”
“可我真的是有心無力啊。”老校長微微嘆了一口氣,“我不是在撂挑子,而是解不開這個結,無顏面對全體師生。”
“校長,這事情交給我來處理吧。”趙政策想了想,就笑着說,“總有解決的辦法的。您彆着急。”
“真的。”老校長這才高興了,“那你什麼時候去學校。”
“我這就跟校長您過去。”趙政策也不客套,直接站了起來。
“這不太好吧。”老校長反而遲疑了,“不耽誤你的正常工作。”
“校長,我這教育部部長也就是個閒職。”趙政策微微一笑,“整天都閒着呢。”
老校長自然認爲趙政策說的是客套話,但見趙政策對自己這個校長這麼尊重,也很是欣慰。
作爲北方大學的校長,老校長的學生當中,職位比趙政策高的人多的是,但能夠如趙政策這麼尊重自己,二話不說,就從副部長辦公室裡出發,隨自己去母校的人,趙政策還是第一個。
趙政策請老校長的小車先行,而自己的小車則跟在後面,往北方大學方向駛去。
一進北方大學的校長辦公室,趙政策就問道:“校長,您能給我一份北方大學的組織架構圖嗎?”
“組織架構圖?”老校長微微一愣,隨即搖了搖頭,“沒有這個東西,不過,我這有一份副校長分工示意表。不知道有沒有用。”
“那也行。”趙政策笑了笑,“您老坐,我先看看。”
通過這份副校長分工示意圖,趙政策倒是基本上看清了北方大學權力的金字塔。
北方大學一共有正副校長把人。在校黨組領導下的校長辦公會議之下,七個副校長分管着八十多個部門。而其中用虛線與校長們聯繫着的教學科研單位,僅僅佔三分之一。
“校長,我記得七八年的時候,學校裡只設教學系十五個,另外有四個教學直屬單位和六個研究所,外加設處級行政管理部門八個吧。”趙政策略微有些詫異,問問了一聲。“這一下子增加了這麼多的部門?”
“看來政策對母校還是很熟悉的嘛。”老校長點了點頭,“進入八十年代,情況忽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行政管理部門取代教學科研部門,佔據了主導地位。你也看出來了吧,八七年,直接從事教學和科研的系增加了四個,所增加了六個,而非直接從事教學科研的職能部門,一下子變成了四十多個,而這中間,還沒有包括黨務系統的管理部門呢。”
“這樣啊。”趙政策微微皺起了眉頭,嘴上卻笑着說,“有專家統計,八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相比,教學科研單位增長四倍,而非教育部門卻漲出了十倍,真可謂發展迅猛啊。”
“我也知道這個裡面有問題。”老校長苦笑了一聲,“可現在其他高校也基本上是這樣,教委基本上也是這樣安排的。”
“校長,您讓助理陪我做個調研就行了。”趙政策點了點頭,“您好好休息,這個事情,一個星期內我一定給您答案。”
“政策,這下可給你添**煩了。”老校長笑了笑,“可我也是沒有辦法了,你又是從北方大學出去的,我這才厚着臉皮找上門去。”
“校長,您太客氣了,我是您的學生,爲母校分憂解難,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趙政策趕緊說道。
老校長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這件事情確實讓趙政策爲難,因爲趙政策在別的地方可以說是地位顯赫,可在北方大學內,到處都是他曾經的老師和校領導,這又是個得罪人的事情。至少,老校長是這麼認爲的。
殊不知。以趙政策今日的閱歷,處理起區區一個北方大學的事情來,自然是遊刃有餘,並沒有老校長想的那麼複雜。
而趙政策現在要做的是,先調查好具體情況,然後對症下藥。
讓老校長的王助理驚訝的是,趙政策的調研好像沒有一點兒規律可循,基本上是在找北方大學的領導以及老師們聊天,談家常。
趙政策第一個找到的是自己在北方大學的同級校友王志平,他是歷史系的青年教師,取得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小夥子課講得不錯,頗得系裡重視。
不過,現在王志平卻不得不申請調離,到另外一所大學任教。
“老同學啊,不是我對母校沒有感情啊。”王志平臉色有些悲憤,“你看,我母親,愛人,孩子再加上我老少三代四口人就住在這樣一間集體宿舍裡,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啊。”
“老同學,具體說一說吧,也許我能夠幫你解決這個難題呢。”趙政策呵呵笑着,遞給王志平一支香菸。
王志平和趙政策在當年北方大學的那一屆裡,算是非常出名,主要是因爲學業成績非常好。而趙政策更是因爲《實踐出真知》一文而聞名於北方大學。
王志平和趙政策當時都是學校的學生會幹部,自然打過一些交道,彼此之間比較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