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二)

bookmark

王安石府,韓岡已經來得多了。在門房中,就坐過不少次,而在昨夜,他又在偏廳中與王旁下了兩盤棋,但韓岡還是第一次見到王安石,連同他的三位核心助手一起。

王旁與韓岡一起回到府邸,問了門子一下,父親是否已經回來。得到肯定的答案後,就直接領着韓岡往後院的書房走去。王安石事先就已經說過,只要韓岡到了,不要在偏廳中等,直接把他帶到書房外廳去。

韓岡站在廳門外,王旁進去通報,王安石,以及與他正在廳中說話的三人便一起看過來。

與傳言一樣,高壯如牛的王安石的確長得很黑,比面如鍋底的崑崙奴好一些,但也是在瓊州海灘上曬了二十年太陽的模樣。他身上穿的青布常服有些發皺,又褪色發白,看來這身衣服自做好後就沒有漿過,只是洗得多了。都說王安石不拘小節,倒真的是一點沒錯。

而同坐在廳中的另外三名中年人,當是呂惠卿、曾布和章惇。他們都穿着公服,顯然是放衙後,直接從衙門裡到王安石這裡來的。

章惇是韓岡第一認出來的,他與章俞眉眼間有七八分相似,神態間風流自蘊,不會認錯。

剩下的兩人中,身着朱袍,相貌俊雅的一個,應該是呂惠卿。呂惠卿才學出色,相貌氣度也同樣過人,曾深得歐陽修等人賞識,不過等他參與了新法,就搖身一變,成了反變法派咬牙切齒的福建子了。而他最近被天子特授五品服,以正八品太子中允的身份,穿上了只有四五品才能穿的硃紅色公服朝服。章惇和曾布,還都沒有這個福氣。

剩下的一個自然是曾布,相貌普通,身材瘦削,除了眼神銳利點,看不出有什麼特別,可一想到他有一個叫曾鞏的兄長,本人又深得王安石信重,當然也不可能是普通角色。

“可是韓玉昆?”王安石的視線投了過來,開門見山地問道。

韓岡跨步進門,在王安石面前行禮道:“韓岡拜見大參。”

王安石看着行禮後站起來的韓岡,淺笑點頭,不掩心中的欣賞。韓岡的外形本自不差,匪夷所思的遭遇和兩段人生的經歷所磨礪出來的氣質,更不是等閒士子可比。

王安石看韓岡的氣質,有着讀書人的溫文爾雅,寵辱不驚的恬淡,看體格,又是不輸武將的雄壯。文武雙全四個字,看來並不是王韶幫他吹噓。

呂惠卿和曾布交換了一個眼色,同時微不可察地點了點頭,這位秦州來的年輕人的確比他們想象中的還要出色一點。

章惇則走了過來。在韓岡方纔進門的時候,王安石、曾布和呂惠卿都是坐着的,只有章惇站了起來。論地位,論年齡,王安石几人坐着是應該的,而章惇會站起來,卻是因爲韓岡對他父親的救命之恩。

“大恩不言謝,我觀玉昆也非俗子,無謂的客套話就不說了。玉昆對家嚴的救命之恩,章惇銘記在心,日後必有回報。”章惇說話豪爽,有點像是市井好漢拍着胸脯說自己一言九鼎的感覺。

“見義不爲,無勇也。同爲羈旅,豈有不守望相助的道理。”韓岡說得謙退,並不引以爲功。

章惇很爽利地哈哈笑了兩聲,返身坐回座位上。

王安石將呂惠卿和曾布向韓岡介紹過,各自行了禮後,韓岡便在王安石的示意下,在下首的空位上坐好。而引韓岡進來的王旁則從廳後小門退了出去。

坐在最外面的韓岡,卻被上首的四個人一起盯着,有點像是在參加考試,氣氛比昨日結束的銓試還要嚴肅一點。

王安石首先發話:“吾日前觀王韶薦章,言及玉昆出身寒家,世代務農。以玉昆之見,這青苗貸對百姓利害如何?施行起來又有何弊病?”

韓岡沒想到,王安石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問得河湟開邊之事,而是自己對新法的看法。

也對,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河湟開邊的重要性甚至還不如鄜延路的橫山拓土,又怎麼可能與青苗貸相比?

不過韓岡對此也有準備,只是順序變動而已。別看他每天到處晃着,但拜見王安石時,可能被會問到的問題,他都有預備。凡事有備無患,韓岡過往的經驗多少次提醒過他這個道理。

“青苗貸至今未在秦州推行,韓岡不敢妄言弊病利害。”看着王安石眉頭微皺,韓岡笑了一笑,又道,“但韓岡知道一事,秦州民間借貸,年利往往在一倍左右,是倍稱之利。因借貸了三五貫錢,使得子孫都背上鉅債的例子,數不勝數。去歲韓岡重病臥牀,家無餘財可以延醫問藥。雙親怕累及子孫,就不敢借貸分文,只把家中田地盡數賣去。如果世間借貸的利錢真能降到四成,不論這錢是官府的,還是私人的,對百姓都是好事。”

“就是這個道理!”章惇立刻接話,卻是在作哏一般地幫着韓岡,“可恨韓琦之輩,卻道青苗貸禍害百姓。”

呂惠卿也道:“還有御史李常,他前日緊跟在韓琦之後,上書說地方上有官員推行青苗貸時,不貸本金而要百姓直接繳納利息,但問他究竟是哪裡的官吏這麼做,他卻說不出來。繼而又說,天子一造宮室耗錢數百萬,一宴之費耗錢數十萬,爲此纔要推行青苗法來與民爭利。”

“這就是胡說八道了。”王安石說着,微帶怒意,趙頊於他有知遇之恩,而他又的確把兼濟天下的希望和期許放在了趙頊身上,分外看不過眼御史往他身上潑髒水,“官家雖是統御億萬生民的天子,但自登基後,只有爲太后和太皇太后修過宮室,從來沒有爲自己享樂而耗費公帑。”

“何止是李常,司馬十二不也是與韓稚圭之輩一般聲口?都說地方州縣中有抑配青苗貸之事,還說以縣官督責之威,蠶食下戶。”呂惠卿狠狠說着,儒雅的臉上帶着極深的憤怒。

曾布亦是憤憤不平難以自抑:“青苗法中本有規條,願借則借,不願借的也不強迫。若真有犯禁,有一樁查處一樁,天下各路都派人出去督察了。司馬君實卻還拿此事攻擊青苗法。”

說起新法被攻擊之事,在座的幾人都有一肚子苦水,就像一個被接起引線的火藥桶,蹭着點邊就爆了,呂惠卿、曾布都是一般。

聽得幾名變法派的核心人物,像普通人嘆着東家刻薄,工錢不高一樣的一通抱怨,韓岡能體會到,最近這段時間,反變法派給他們造成的壓力有多大。他笑道:“《刑統》禁人爲奸盜,可世間奸盜之事從來不絕。按着司馬內翰的想法,這是《刑統》的問題,還是把《刑統》廢掉了事。”

廳中先是一靜,然後一陣鬨堂大笑便爆發出來。章惇性格豪爽,毫不介意地肆意大笑,曾布和呂惠卿比章惇稍稍收斂一點,但也只是一點點,就連王安石也是低頭抿了口茶水,免得自己失態露出來。

“都道自石參政【注1】故去之後,如今朝中好謔的只有劉貢父和蘇子瞻,想不到玉昆刻薄起來也如此鋒銳。”章惇放縱的笑過之後,很快就正經起來,對心情收放自如,也是身居高位的必要條件之一,“只是司馬十二可是會說話,拿玉昆之言駁他都沒用。前日吉甫不就是爲此跟他爭起來了嗎。”

“不知司馬內翰是如何說的?”韓岡很好奇司馬光的理由,《資治通鑑》可是帝王學的教材,能編纂出如此鉅著,司馬光的辯論能力絕對不差。

呂惠卿冷笑着:“司馬十二是這麼說的,‘愚民知取債之利,不知還債之害,非獨縣官不強,富民亦不強。’”

——愚民只知借債的好處,不知還債的壞處,縣官不強迫他們借貸,但過去富民也沒強迫他們借啊。

韓岡聽着愣了一下,然後直搖頭。看司馬光這話說的,因爲是愚民嘛,所以只看到眼前借貸的好處,卻不顧後果。對於這些鄉愚,就讓他們跟富民去借錢好了,官府不該摻和。

這個結論是怎麼從論據推出來的?完全不成邏輯啊!

韓岡低聲嘆息,司馬光也許才智高絕,人或許也不壞,但屁股歪了那就沒辦法了。屁股決定立場,司馬光的立場當然與變法派站不到一起去。

他說道:“家師曾言,庶民雖愚,關乎自己利益之時,卻會變得聰明起來。此是人之常情,司馬內翰說的實在沒道理。”

“司馬十二是揣着明白裝糊塗。”呂惠卿說得毫不客氣。

注1:即石中立。有名的性格詼諧。當員外郎時,與同僚去御苑參觀獅子,同僚聽說獅子一日要吃五斤羊肉,便抱怨說做官的連獅子都不如,石中立道:我等員外郎,安敢比園內獅。任參知政事時,有人勸他已居兩府,莫要再詼諧戲人,他拿出敇書,道,敇命“可本官參知政事,餘如故”。是天子命我什麼都不要變。

第一十章 霹靂絃動夙夜驚(下)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上)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七)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二)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四)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八)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說服(上)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下)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下)第三章 鞏州(下)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第一百五十八章 阻卜(下)第一十六章 綺羅傳香度良辰(中)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八)第一百八十九章 借款(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三)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三十八章 心賊何可敵(下)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一)第一十八章 棄財從義何需名(上)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六)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五)第二十六章 當潮立馬夜彎弓(下)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中)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五)第一十三章 赳赳鐵騎寒賊膽(下)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十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梳理(十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三)第八十章 塵囂(十一)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三)第八章 破釜沉舟自專橫(上)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一)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三)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上)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揚名(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十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八)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二)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二)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三)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二)第八章 戰鼓尤酣忽已終(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七)第二百七十一章 長風(八)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上)第一百三十章 後顧(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中)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八)第五十七章 南北(十七)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六)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二)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上)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九)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六)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六)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八)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二)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五)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一)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一)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四)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上)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六)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二)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六)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八)第四十章 驟風(六)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六)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下)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四)第一百五十四章 梳理(二十四)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一)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七)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五)第一百四十二章 梳理(十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三)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一百六十五章 京師(七)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九)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中)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三)第四十五章 成事百千擾(中)第二百五十四章 新議(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