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七)

bookmark

王詵在家門前下馬,卻沒有將繮繩丟給伴當走進府中,而是就站在門口,進門的反而是他的伴當。

一名老者匆匆而出,花白的頭髮,卻沒有鬍鬚,看穿着便知是宮中的內侍。

老者看見王詵便迎了上來,一板一眼地行了禮,口氣卻是不冷不熱:“駙馬回來了。”

王詵瞥了他一眼,並沒搭理。

老內侍也不管他,自顧自地說話,“公主今天帶着大郎入宮去了。駙馬稍等一下,公主很快就會回來。”

“等她?”王詵冷笑了一聲,“三天兩日地進宮,又不知抱怨什麼了!”

“公主豈會如此?駙馬誤會了。”

王詵重重地哼了一聲,鼻音中滿是不屑:“誤會?!”

老內侍並沒有多解釋,公主、駙馬之間的恩怨,做下人的也不可能多嘴多舌,低頭道:“駙馬有什麼吩咐,可以指使老奴。”

“當不起。”王詵冷冷地道:“你們還是好好服侍你們的大長公主好了。”

“諾,老奴明白。”老內侍低頭應諾,卻把王詵氣得臉色更形陰鬱。

從蜀國公主下嫁王家,王詵和她的關係就一直緊繃着。連帶着蜀國公主帶來的宮女、內侍,都同樣對王詵沒有好感。

王詵本是個自由浪蕩的性格,如果娶得是一般官員人家的女兒,那還勉強能做到相敬如賓。做妻子的管家中,王詵在外面玩——很多富貴人家的子弟,都是過着這樣的生活。

但換成是尚公主,便四處受到約束,青樓也去不了,與酒肉朋友一起去招妓更不可能,王詵的一腔怨氣便都撒在了蜀國公主身上。最後他甚至故意在公主面前與小妾親熱,把公主丟在一邊看着。

這件事被公主的乳母報上去,王詵立刻以奉主無狀的名義被趕出了京城,那名小妾也被清出了家門。只是天子爲妹妹出氣,卻壞了綱常大節,惹來了朝廷中不少非議,蜀國公主也爲王詵求情。不久之後,王詵還是被召回了京中。

但王詵回京後,夫婦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好轉。一直都只是保持着表面的和睦。等到慈聖光獻曹後上仙,蜀國公主趁機將王詵養在家中的一支歌舞樂班給遣散了,從那時起,夫婦之間的關係便徹底破裂,連表面上的和睦都維持不了。

在半年前,王詵新納的小妾在家中又不知哪裡犯了錯,被公主哭訴與太上皇后,便直接被勒令出家。王詵一氣之下,乾脆就不回家了,住在外宅中。今天回來,還是爲了拿東西。

王詵站在門前不再開口,那老內侍就陪着他一起站着。其他人不敢有所動作,更不敢亂出聲。人人木然肅立,好像什麼事都不知道。蜀國大長公主的府邸前,一時間靜得彷彿是到了深夜。

過了有兩刻鐘的樣子,那名被派進去拿東西的伴當終於出來了。他的手上拿了好幾卷書,小心翼翼地捧在了胸口。

看到伴當,王詵緊繃的身體終於放鬆下來,上前兩步:“找到了?”

“三郎,你看是不是?”那伴當說着,便將手中的書卷遞給了王詵。

王詵接過來翻了翻,拿出其中的一卷,順手將其他幾本交還給伴當,“就是這個。”

只見他將書卷塞進懷裡,隨即轉身上馬就走,伴當將手中的書放進自家坐騎後的鞍袋中,也跟着上馬,緊緊追在後面。

目送王詵走遠,老內侍嘆了一口氣,返身回了府中。

這一對天家怨偶,連相敬如賓都做不到,做皇帝的嫡親兄長都沒辦法幫上忙,他們這些做下人的,除了嘆氣,什麼都做不了。

王詵離開家門之後,用了半個時辰穿過城市,最後來到外城邊緣靠城牆處的一處院落中。

只看外觀,就像是常見的富戶住處。外面完全沒有青樓的脂粉味。比起一般秦樓楚館,就像一座普通的宅院。從性質來說,裡面的妓女不入教坊,按此時的說法,便是私窠子了。

這間私窠子隱藏在清靜的小巷內,如果不是熟悉道路,又沒有熟人引導,想要過來少不了要多繞幾圈,甚至會迷路。不過這私窠子位置說是隱蔽,其實在京城中還很有名,來往的客人也不少。將位置設在清靜小巷中,不是爲了清靜,而是爲了更加吸引客人。現在弄得有很多客人貪這裡清靜,過來時甚至只爲吃飯喝酒,賞賞伎樂就走,都不留宿。

王詵進來時,房中已經擺好了席面,三個朋友就在裡面等着,卻都沒有動筷子。

“晉卿。”

“晉卿,你可來遲了。就等你入席了。”

“晉卿,這回可是要罰酒了。”

王詵的朋友都知道他的情況,皆不以駙馬之名稱呼他。若是哪個當面提一句駙馬,他登時就能翻臉。故而無論親疏,是朋友的都喚他的表字。

在朋友面前,王詵也一改之前的冷淡,笑意盈盈。被小婢服侍着脫了外套,王詵坐了下來,將手中的書卷遞過去。

“這就是蘇舍人的新集子?”一人接了過來,拿着就翻看。

另一人從旁邊探頭過去看:“讀多那等歪詩只覺口臭。還是子瞻的詩文好。”

“怎麼,今天又批閱了多少?”

“百來篇都是有的,恨不得扣了自己的眼睛。”

“這麼糟?”王詵哈哈笑道。

自從氣學的《自然》刊行於世,程門道學的《經義》又緊鑼密鼓地準備出版。在蘇軾的主持下,出版以詩文爲主的新期刊,已經在京城中的文士羣體內討論了很長時間了。

由於愛好詩文的士人數量,遠遠超過經義和自然。短短時間,送到幾位發起人手中的詩稿有上千份之多,每天還在不斷增長。雖然說這份期刊到現在爲止連標題都沒定下來,不過在士林之中,影響力早就突破天際。要不是編輯部還沒有眉目,詩稿能將王詵、蘇軾等人給淹沒起來。

在這份期刊中,王詵是內定的編輯之一。在座的三位,雖然只是打下手,負責主持第一道關卡,但也算是編輯部的成員。

有韓岡、蘇頌在前,堂堂宰輔都甘願提筆爲人修改文章,王詵也不會覺得有失體面。而且看到一些拙劣到可笑的作品,拿着硃筆在紙上畫上大大的一勾,總有一種莫名的快感。

“呃……”正在翻着蘇軾新集的一人突然驚異出聲,指着其中一首,問王詵:“晉卿,這個‘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猶愛水雲鄉’當真是舍人寫給章七樞密的?”

王詵湊過去看了一眼,點頭:“正是。”

章惇上一次因其父、其弟強買民田,被趕出了京城,這首詩就是當時蘇軾寄給他的。

“不會吧?”

另外的兩人都看了這首詩,同樣面露驚容。

章惇出生時,因爲其父不欲養,差點就被丟進水裡淹死,在這方面就有些忌諱,沒什麼人會在他面前提及溺嬰之類的事。但“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猶愛水雲鄉”【注1】這一句分明就是暗指章惇的出身。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就是好友也不該這麼說。沒看他們連一聲駙馬都不敢稱呼王詵嗎?

“小事而已,何須掛懷,你等還是不通達。”王詵搖頭:“今日章七樞密就出面請客,所以子瞻不會來。”

說着,他又神秘地笑了一下,又低聲道,“韓三也會到。”

三人聞言又是一驚。

一人小聲問:“……是那個韓三?!”

“還能是哪個韓三?做宣徽使的那個!難道還能請得動做首相的那一位?”

韓絳排行也是第三,不過他德隆望重,倒是沒人這般稱呼他了。如今士林中,稱呼韓三的指的就是一人。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韓岡與蘇軾不合,這在京城並不是什麼秘聞。

在韓岡與二大王爭花魁的那件事中,蘇軾扮演的可不是什麼好角色。而且京城的幾大象棚中,將各位角色化名後的雜劇隔三岔五就在演着。

如今當事人現在都還在京中,韓岡和蘇軾沒有任何交流都是人人能看到的。京城中的哪一家,都不可能糊塗到同時邀請韓岡和蘇軾做客——如果他們能邀請得到的話。

王詵道:“聽說是因爲梅花開了,所以章樞密來了興致,請了幾位好友喝酒。正好有韓三宣徽和子瞻。”

“……賞梅喝酒,當是要作詩吧?!”

王詵微微一笑:“當然。”

“章七樞密當真不是在要看蘇舍人被韓宣徽恨上?”

“不會,只是打算調解一下。”王詵否定道。

京城中的哪個人願意無緣無故地開罪一名重臣,還是韓岡這個等級的?而且以章韓、章蘇之間的交情,章惇也不會故意讓韓岡和蘇軾難看。

“只是調解?可韓宣徽那個性格……”一人嘖嘖地搖着頭。

韓岡的性格世上誰人不知,就是天子當面也不曾退讓半步,何論蘇軾。

王詵道:“當是韓三主動請章七做中人。之前因爲賀鑄之事,他做得不妥當,只能私下裡找子瞻說合。”

三人聞言點頭,這話就說得通了。

韓岡之前堅持對賀鑄的處罰犯了衆怒,士林中頗有微詞。三人周圍很多人都覺得韓岡對文學之士太過苛刻,失去了應有的禮敬。現在來看,韓岡本人也肯定是自知理虧,才找章惇私下找蘇軾。

終究是他不在理啊。

正當王詵在與人背後議論的時候,韓岡抵達了章惇的府門前。

章援出來迎接,進門後,章惇又迎了上來。

“韓岡遲到了沒有?”

“沒有,子瞻也纔到。”

注1:歷史上,熙寧八年章惇出知湖州,蘇軾的這首詩便寫在當時,其中的一句方丈仙人便是開章惇出身的玩笑。

儘管後世有人認爲這首詩是章惇憎恨蘇軾的原因。但從時間上看,在幾年之後,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中,章惇爲援救蘇軾不遺餘力,甚至爲了他當面斥責宰相王珪,可見他並沒有將這件事放在心上。

而之後蘇軾被貶黃州,一直到元豐八年神宗駕崩,與章惇都有鴻信往來。其中一封還感嘆,過去一直在勸誡他的,除了蘇轍外,就只有章惇一人——“平時惟子厚與子由極口見戒、反覆甚苦”。

但等到高太后病死,哲宗親政,章惇等回京之後,便立刻將蘇軾貶去了嶺南,之後又更進一步將其貶到了海南島上。與當年救助蘇軾的時候判若兩人。

由此可見,兩人的交惡,當在元祐更化開始、蘇軾被重新啓用之後;哲宗親政,章惇回京執政,主持貶斥舊黨之前。也就是高太后執政,章惇等一干新黨被不斷打壓的那幾年時間。只可惜到底發生了什麼,就不是後人能知道其中的具體事由了。

第十章 大河雪色渺(上)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四)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九)第一十九章 此際風生翻離坎(下)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京師(七)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四)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中)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上)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三)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三)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四)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七)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六)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七)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九)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六)第三十七章 長安道左逢奇士(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九)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六)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七)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九)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六)第二百五十章 新議(十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四章 秋來暮色寒(上)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四)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五)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八)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六)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六)第一百三十七章 梳理(七)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四)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五)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九)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一)第一十四章 貢院明月皎(中)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三)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四)第一十四章 貢院明月皎(中)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中)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九)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上)第一十七章 籍籍人言何所圖(中)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中)第一百二十章 伎倆(上)第一十八章 棄財從義何需名(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梳理(六)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二十)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一)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三)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下)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三)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上)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一)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三)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二)第二百七十七章 長風(十四)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二)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三)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誘(上)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一章 劫後夢醒世事更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七)第一百三十八章 梳理(八)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四)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五)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四)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五)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六)第二百五十二章 新議(十八)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三)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一)第二百八十四章 興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