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

考生們正心懷忐忑地等待着禮部試的結果。

而此時,一張字紙,正在韓絳、張璪、韓岡手中傳閱。

韓絳近乎全白的雙眉緊緊皺着,手指捻着鬍鬚,眼看着就是一根根地揪下來。

最後他指着其中的一條,有些沒把握地問道:“是《多方》中的一句吧?”

“相公好眼力。”韓岡道,“‘民不克永,多方之義’,雖然是掐頭去尾,前後顛倒,連句讀都改了,正是出自《尚書·多方》。”

韓絳頓時鬆了一口氣,除了一開始就看出來的出自《唐書》中的一題,這是他辨認出來的第二道題,道:“可是‘乃惟以爾多方之義民,不克永於多享’?”

“正是。”

六道題,韓絳只認出了其中兩道的出處,不過他已經很滿足了,至少沒丟人。以閣試的難度,以他的年紀,能辨認出兩題的出處,當真算是多了。

韓絳呵呵笑道:“年紀大了,記性也不濟了,就認出了這麼一題。實在是慚愧。”

韓岡道:“相公說哪裡的話,閣試中的哪道題不是爲了爲難人才出的?”

張璪也道,“這題張璪可是想了半天,實在是弄不清出處,原來是暗數。”

“民不克永,多方之義”原文應該是“乃惟以爾多方之義民,不克永於多享”,義民是一個詞。

這是暗數中的一題,將斷句的位置變了,又故意前後顛倒。以三代文章的艱澀,這樣顛倒改換,其實照樣能附會解釋一番,想說通還是可以的。

但也正是因爲出自於《尚書》經文之中,如果認不出來,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儒門弟子。經典的原文都做不到倒背如流,十年寒窗又到底耗費在哪裡?

之前辨認出來的第一題,找出出處很容易,要做出來卻難。而這道題,連一卷的標題都在題目中,可以說,這是六道題中最簡單的一題,算是送分。

張璪說他想不出來,韓岡半點不信。

其他五題難度都要比這一題要高。這畢竟是爲了刷落濫竽充數之輩才設立的考試,六題之中能有一道出自於諸經的本文中,說實話,是給考生留一份情面,免得顆粒無收太過丟人。

張璪盯着字條看了一陣,指着第一條:“‘隕節苟合其宜,義夫豈吝其沒;捐軀若得其所,烈士不愛其存’。這是晉書中的一段吧,《列傳·忠義》一卷。”

韓岡點頭:“開篇明義,乃《忠義》之序。”

韓絳向後招了招手,一名堂吏立刻回頭在書架上翻找起來。不過每一部史書都是卷帙浩繁,找起來一時並不容易。

“第五十九卷。”

見那堂吏翻找得麻煩,韓絳提示道。有了張璪、韓岡的提示,到底是哪一卷,他還是記得的。

拿起這《晉書·忠義》一卷,韓絳翻開了封皮,擡眼就對張璪、韓岡道:“還是邃明、玉昆眼力好,一言中的。”

“運氣而已。”張璪搖頭。

韓岡也謙虛地笑了笑。

這是明數中的一題,出自諸史中的題目。由於是一卷的序文,只要有心準備了,一般都會記住的。再看其文字內容——“隕節苟合其宜,義夫豈吝其沒;捐軀若得其所,烈士不愛其存”——其實也等於是提醒了出處。

這一題也算是簡單的。

不過自史記後,至本朝總共十九部史書,排除掉歐陽修私修的《五代史記》【也就是後世所說的《新五代史》,此時被收入禁中,不算是官定史書之列】,以及被排除在官定史書之外的後晉劉昫所編著的《唐書》【此時尚無新舊唐書的說法,官定《唐書》就是宋祁、歐陽修所主編的《新唐書》】,也有十七部,數百萬字,在裡面隨機抽取一句,終究是比出自經典原文的題目要難一些。

“這就已經三題了。邃明,玉昆,還能看出幾題的出處?”韓絳問道。

這六道題目,韓岡都很眼熟,不過他可不方便說自己知道所有題目的出處,他屈起手指:“《唐書·宰相世系》《書·多方》、《晉書·忠義》……這一題。”他先指了指紙條上的最下方,接着屈起第四根手指,“是出自《墨子·明鬼》的上篇。”

張璪漫不經意地掃了韓岡一眼,“想不到玉昆對諸子也有研究。”

韓岡笑道:“先師明誠先生說‘民胞物與’,墨家說兼愛。有不少人都說本門要義與墨家相近,爲了辯駁此番謬論,韓岡可是費了不少功夫在《墨子》上。”

“原來如此。”韓絳點頭。

有關氣學與墨家之間的糾葛,還有其他學派對氣學的抨擊,這些事,他多多少少也有些耳聞。尋常士人能鑽研一下道、法、兵和縱橫四家的著作,已經很難得了,不過韓岡能夠了解墨家傳世的文章,卻也不值得驚訝。

“剩下的兩道題呢?”張璪問着,看起來興趣盎然。

韓岡再看了看紙條,其餘兩題全是諸經註疏的內容,而且還都是暗數,改變過句讀和順序的。以難度來說,這兩題算是很高了。如果一個不好,黃裳就有可能兩道題都做不出來。

“剩下的兩道,恕韓岡眼拙,實在看不出出處。”韓岡搖頭。他的確知道,但他理應不知道。

“這就已經有四道了……”韓絳喟嘆着,“世人有輕浮的說玉昆你當年能中是運氣,天子欽點的進士第九也是特恩。但能分辨出四道出處,玉昆你去考制科,照樣能上殿。”

“相公謬讚了。不說韓岡當年能不能比得上現在,就是這幾道題,韓岡也只是認出了出處,當真要做起來,可不一定能拿到一個‘通’。”

張璪哈哈大笑,“玉昆,你太自謙了。”

“不是自謙,是當真過不了。‘三入十二人,四入三人’。”韓岡指着一開始就被翻出出處的一題,“一看就知道這說的是唐宰相。”

韓絳、張璪都點頭。三入、四入,除了說入三省爲宰相,還能說什麼?這一題的出處,是最好辨認的,也是一開始就認出來的。

只是這一題卻一點也不簡單,反而是已經辨認出的四題中難度最高的一題。

韓岡指着這道題對兩人道:“可這一題出處好說,以此爲論也好寫,左不過是世族、寒門的那些事罷了。但……這前後文怎麼引用?!”

閣試六論,每一題都是要先判斷出題目的出處,接下來是將前後文都引用下來,再依據前後文來寫出一篇不少於五百字的論來。

而問題就在這個引用上,這是要將前後文全都默寫出來,決不能有助詞之外的缺漏。

閣試的考題,就是要讓人對經史子集爛熟於心,而且因爲要將題目的前後文都引用,是必須要全背下來。制科之難,難就難在閣試。

如果是出自經書就很簡單,韓岡都能做到,而出自於史書,比如序、贊、論——也就是一卷的開頭,或是最後的論述,也同樣不算很難——都是重點要背的。但有些題目實在是爲了刁難人才特意出了出來。

“‘唐宰相三百六十九,凡九十八族。再入者五十七人’,‘三入十二人’,‘四入三人’,‘五入三人’,”韓岡拿着剛剛找出來的《新唐書·表第十五》——這是有關宰相世系的最後一卷——指給韓絳、張璪看,“加起來總共七十五人,少一個人名就是不‘通’,誰背得下來?”

這是明數題,出處通過邏輯推理就能找出來,但前後文的引用就太難爲人了。

韓絳搖了搖頭,韓岡說的的確沒有錯,要將七十五人的姓名全都給寫出來,的確難度很高,這種大數量的列舉,很容易出現錯漏。不知道題目的內容,有幾個會刻意去背下來?就算是背了,混在其他幾百萬字的文章中,恐怕很容易混淆一二。

“當真一個個去數姓名,多半會漏上一個兩個。”

張璪則道,“須得對此書滾瓜爛熟。記下了列傳,當然也就好列舉了。”

如果黃裳之前已經將列傳傳主的姓名都記下來了,功業也記下來,一個個去列出來還是有可能成功的。

“若是順序出問題呢?順序錯了可是能拿到一個‘通’?”

“順序錯了一點,也不一定是不通。”

“就怕不是一點。”韓岡搖頭嘆道。

“那就看黃裳到底準備得怎麼樣了。不過既然是玉昆極力推薦,想必定能過關。”

韓岡微笑着點頭:“韓岡就代黃裳多謝邃明兄吉言。”

六道題,有兩道黃裳肯定能做出來,送分的《尚書·多方》,《晉書·忠義》。《墨子·明鬼》這一題,由於士林中曾經有聲音說氣學近於墨家,相信黃裳也對此研究過,應該比較熟悉。而《唐書·宰相世系》這一道,就要看黃裳的底蘊到底有多少斤兩了,七十餘人的姓名,而且順序還不能有錯,難度可想而知。

剩下的兩條,都是經典註疏中的內容,變了句讀和順序。韓岡指着這兩題問張璪,“不知這兩題,邃明兄可有頭緒?”

張璪搖搖頭,“張璪只知道這一題當是出自《春秋公羊疏》,不過也沒把握。得把書找來才行。”

侍立在側的堂吏立刻翻身去找,一名堂後官匆匆走了進來:“相公,參政,秘閣那邊結果出來了。”

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九)第一百八十二章 變遷(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二)第二百八十一章 微瀾(中)第一十三章 已入蒼梧危堞遠(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一)第三百一十三章 權相(中)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下)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五)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中)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梳理(三)第八十二章 塵囂(十三)第一十四章 臥薪三載終逢春(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九)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變遷(四)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中)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上)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二)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二)第九十五章 微雨(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三)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七)第五十二章 南北(十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五)第一百四十五章 梳理(十五)第一百三十章 後顧(下)第二百一十九章 變故(十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五)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十)第二十八章 虛實(八)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一)第二百六十七章 長風(四)第四十章 敗敵逐遠山林深(下)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七)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四)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一)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議(四)第一十八章 棄財從義何需名(中)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九)第二百一十章 變故(七)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三)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三)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中)第一百七十九章 變遷(六)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四)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下)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四)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一)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四)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二)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五)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九)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中)第三百二十一章 說服(上)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三)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慶雷(下)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三)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五)第一章 鞏州(上)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第一百七十一章 暗潮(六)第一十八章 秉燭待旦已忘眠(上)第四十五章 成事百千擾(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二)第五章 月滿完舊諾(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五)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中)第二十章 廷對展玉華(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五)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二百七十六章 長風(十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二)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