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中)

bookmark

“檢正,這是你要的許州濟養院的文書。”

宗澤從堂吏手中接過卷宗,點點頭,讓人先下去。

“怎麼還在忙着?”

堂吏剛出去,一人溜溜達達就進來了。

宗澤忙得連眼都沒擡,“相公給的差事,等他從宮裡回來要辦好。”

他的案頭上,已經擺了幾十份公文,皆是有關濟養院的文函。

在許州的公文中翻了兩下,找到了他所要的數據,端端正正地記錄在一張紙上。

那人伸着頭,看了看宗澤剛剛丟到公文堆最上面的那一份:“濟養院。這不是兵禮房的差事麼?”

宗澤頭也不擡,從另一側又拿起一份公文,邊翻着邊說,“相公交代下來的,你能跟他說不關我的事?”

這其實並不是兵禮房的差事,所以宗澤也沒有讓下吏來幫忙。

“汝霖你是宰相之才,韓相公不過是想讓你多歷練歷練。”

宗澤又提起筆,在紙上認真地寫着什麼,“多謝誇讚,宗澤不敢當。”

韓岡不止一次地誇獎宗澤是宰輔之才,然後十分乾脆地將很多要事都丟給了宗澤來處理。

宗澤一方面感念韓岡的知遇之恩,但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是不是被壓榨了。像是磨坊裡的驢子,看到前面掛着的青草,然後不停的一圈又一圈地拉着磨。

“京師是不是要抓人了?”那人忽然放低了聲音,悄聲問着。

“趙伯堅,你是替誰問的?”

宗澤無奈地擡起頭,望着眼前的中年官員。

趙令鑠,表字伯堅,是太祖五世孫,已經出了五服,除了玉版留名之外,沒有別的好處,不過也就可以參加科舉。

誰都知道,宗室中人不出五服不可能參加科舉,最少也得是開國匡字輩的五世孫才能算是出五服。而太祖一系的令字輩,太宗一系士字輩,魏王系的之字輩,加起來也不過兩千人不到。其中沒有官職蔭補,還認真準備考進士還不到百人。所以到了如今,宗室進士就只出了這麼一個。

開國以來的第一人,可想而知,趙令鑠在宗室中的地位會有多特別。趙令鑠如今官品低微,但他的名字連皇太后都聽說過,雖說沒指望做宰相、參政、樞密使,可進入議政重臣行列的機率卻要比普通進士高得多。

趙令鑠本人,因爲其宗室的身份,在中書中雖不當重任,但地位也十分特殊,誰都能說個好。宗澤與趙令鑠的關係不錯,而且前兩年趙令鑠因爲道遇叔祖宗晟不致敬,被告上了宗正寺和中書門下。趙宗晟是太宗曾孫,太祖、太宗系之間,心結很重,總是有着明裡暗裡的衝突,看見趙令鑠這個春風得意的皇家進士自有幾分不順眼,這下抓到把柄,當然不願放手。幸好宗澤在中間幫了把手,免了官面上的處罰。

不過兩人能輕鬆相談,還是氣味相投之故。

“人多了。”趙令鑠抽了張小几子過來坐下來。

宗澤拿他沒辦法,搖搖頭,“不是去洛陽辦差嗎,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

“你當去哪裡,洛陽啊。今天去,明天回,能要幾天?”

“沒再多留兩日,洛陽風月難得啊。”

“第一次去多留兩日倒也罷了,去的多了,洛陽城裡面也沒什麼意思了,還有什麼好玩能比得上京城?等到夏天,再抽幾天空去邙山走走。”

有了鐵路之後,去洛陽、去應天、去大名府等四京出一趟差,都變得十分簡單。

用京洛鐵路,走一趟洛陽,一般是八個時辰。

如果是五更發車的早班車的話,就能在城門落鎖之前抵達洛陽。第二天辦了事,做當天晚上的夜車回京,次日清早便能上工。滿打滿算也就是兩天的時間。如果都是坐夜車往來,甚至一天多一點就夠了。當然,洛陽風月不輸京華,朝廷雖是差使人,但還是會講些人情的,一般都會多給兩日差。

“真要說到風月,洛陽城裡還不如城外的車站,汝霖你怕是不知道,洛陽車站周圍現在變得有多好。”

宗澤拍了拍手邊的公文堆,“洛陽車站去歲淨入十四萬三千餘貫,我會不知道?”他笑了笑,“東京車站更是三十多萬。鐵路的維修、人工,只靠車站下面的產業都包下了,運費就是淨賺,商稅還要另算。”

所有已經建成的鐵路車站,在建造時,無一例外地都順便佔下了很大一片地。除了一部分屬於車站本體建築之外,剩下的都修起了屋舍。可以做倉庫,客棧,酒店。

京泗鐵路通車的這兩年,僅僅是車站出租房屋的收入,已經可以將鐵路的運營費用給抵過去了。並代鐵路,雖然地處河東偏遠之地,但車站的額外收入,也保證了整條鐵路能夠正常的回本。而最早修成的方城山軌道,儘管剛剛完成了新一期的改造,但由於是不亞於汴河的要道,半年的收入足以抵得過當年剛開始修軌道的支出。

“一本萬利啊。”趙令鑠乾笑了兩聲,又道:“不說這個了,相公要辦濟養院,肯定不是花錢賣好這麼簡單,但大理就這麼缺人嗎?”

“不是大理,是雲南。”宗澤更正道,“相公曾經說過,儘管這些人多是污了湯的老鼠屎,但放到邊地,還是要比蠻夷乾淨一點。”

“但其中也有些可憐人。”

“的確如此。”宗澤點頭,“可朝廷給了他們屬於自己的產業,難道不是仁政嗎?能堂堂正正做人,難道不比卑躬屈膝強?何況乞丐之中,不乏將他人家的小孩子綁了去,打斷腿,毀了容,養大之後,用以乞討的惡徒。這樣的人,豈能容他繼續不作而食?!”

宗澤現在手上除了日常的事務之外,主要就是韓岡丟過來的雲南路的移民工作。

近年來,但凡刺配流戍的罪犯,要麼去嶺外,要麼去西域,已經形成了制度,哪一路的去哪裡,都有規矩。現在多了個雲南,想要移民,就要從他人口中奪食。

因爲動輒刺配邊遠,天下間的犯罪是一年比一年少,比起十年前,案件總數整整少了三成。本來人就不夠分,哪裡還能經得起再一家的搶食。

所以政事堂那邊就想,與其三家搶餅,還不如將餅做得更大一點。這主意,免不了就打到了滿街的乞丐的身上。

去年歲末,朝廷詔令天下各路州縣,設立濟養院,用以收容衣食無着的貧民和乞丐,並提供食宿。濟養院的制度,名義上是恩澤天下貧民、乞丐,但實際上,就是一個吸納移民的衙門,要讓一干因各種原因不事生產的勞力,爲大宋穩定邊疆。

饑民乃是禍亂之源,饑荒時,朝廷在流民中選強壯者爲兵,便是預防有人作亂。而太平年景,雖不虞有流民於途,但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淪爲赤貧,衣食無着的百姓,數量依然不少。與其讓他們沿街乞食,最後開始作奸犯科,還不如先給他們一條出路。

所以按照預定的計劃,將會用幾年時間,逐步讓天下城中禁乞,只要發現乞丐,全都收入濟養院中。其中有勞動能力的,便是送往雲南等偏遠之地,讓他們耕種。暫時沒有勞動能力,纔會養起來,只要有雙手,就不愁沒事給他們做。

很多乞丐,都是有手有腳,做些體力活肯定能養活自己,會乞討,只是懶而已,到了邊地,自有勸農官來幫他們改正這個毛病。不怕他們敢鬧事,到了人生地不熟的蠻荒之地,漢人必須抱團,不聽官府的,就要在蠻夷手中吃苦。而那些因爲失地而不得不乞食的流民,則更受地方上歡迎,都是老實人,不會鬧出一些幺蛾子的事。

趙令鑠沉默了片刻,“所以相公纔會選在三月正式推行養濟院制?”

“當然。”

每年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京師的乞丐就會多上幾成。設在三月開始推行養濟制度,韓岡雖沒有明說,但明眼人還是能看得出來,這分明是撒大網撈大魚。

“乞丐都不留了,那兩廳三院那邊又有個什麼章程?”

所謂兩廳三院,就是開封府左右廳和府院、左軍巡院、右軍巡院,管理着開封府的刑獄訴訟。

“乞丐不論,如果沒有正當職業,又找不到三個保人,只要定了罪,不論多小,都會去雲南。其實伯堅兄你也不用急着問,過兩天章程就會公佈的。”

近幾年,京師內部對大小過犯管束已是極嚴。

京師百萬軍民,市井中不免多有一干破落戶,走着偏門吃飯。如果自身不學好,騷擾街鄰,或是勾引好人家的子弟學壞,往往就會被告官。一旦罪行確定,登時就會被髮遣邊地,一輩子都難以再回京師。

這樣的案子,隔三岔五就有一起,只要在京城中生活,經常能聽說這等事情,甚至報紙上都會進行刊載,以警士人。

宗澤家旁邊有戶官宦人家,主人是兵部員外郎,在樞密院職方司辦差。他家的大兒子就被一個潑皮引誘了去賭球,而且還是私人的外圍賭球,去年一個冬天就輸了兩百多貫,然後被報了官,引誘他家兒子的潑皮,給判了去北庭都護府。而那個開私家賭球的,則是杖遣交州——先杖一百,再發配交州。

不過在左軍巡院中捱了五十多下,就嚥了氣,一條草蓆裹了出去,也沒機會出京師——敢從蹴鞠、賽馬兩大總社手中搶食,自然會被殺雞儆猴。

但現在還要辦得更嚴,但凡沒有正當職業,都在打擊行列。沒有正當職業,也找不到三位以上的保人,一旦犯事,就得去雲南走上一遭。

趙令鑠有點發愣,“這下子,京師中的風氣可是要大變樣了。”

“這正是相公要看到的。”

第二十二章 聲入雲霄息烽煙(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九)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八)第一百三十章 後顧(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一)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三)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七)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二)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五)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九)第一十八章 棄財從義何需名(上)第五十八章 南北(十八)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三)第二百零一章 火箭(九)第二十八章 虛實(八)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九)第四十五章 千里傳音飛捷奏(中)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一)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三)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中)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九)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三)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三)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狂浪(下)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七)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三)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九)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七)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一)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梳理(七)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三)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五)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上)第三百零八章 崩塌(下)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六)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一)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二)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中)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二)第一百七十九章 變遷(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七)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八)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五)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上)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五)第一章 劫後夢醒世事更第二百一十四章 變故(十一)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下)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二)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四)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三)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四)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下)第二百七十七章 長風(十四)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三)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八)第三百一十三章 權相(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四)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下)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六)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下)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一)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中)第一章 一入宦海難得閒(二)第四十二章 望斷南山雁北飛(上)第二百五十六章 新議(二十二)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中)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四)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八)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八)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七)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四)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上)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六)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二)第二十七章 鸞鵠飛殘桐竹冷(中)第二百八十九章 飛信(上)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五)第三十五章 驟風(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