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新議(六)

bookmark

看着笑容滿面的韓岡,李信明白,還有一件事,韓岡沒有說,但兩人都心知肚明。

當今宰相——章惇,不會願意將滅遼的運籌定策之功分潤給韓岡。

現在滅遼,韓岡肯定要佔去一大塊功勞,征戰和賞功的主力也都是韓岡的人。等到韓岡卸任之後再圖滅遼,他不僅能得全功,還能在軍中提拔起自己的親信。

“涿州贏了。”李信又問韓岡,“景聖去河東還有仗能打嗎?”

李信回隴西,接替他的是王舜臣。他此番回來,是重新替回王舜臣。讓王舜臣可以去河東領軍。但涿州之戰結束,章惇勢必不會讓王舜臣能有立功受賞的機會,而且王舜臣去河東後,更需要一點時間去掌握軍隊,在他展開攻勢之前,怕是和約都要簽訂了。

“是沒多少仗能打了。不過大同還是有可能的。”韓岡道。

韓岡在河東有他的影響力,兩個月之內發動大同攻勢,韓岡能幫王舜臣爭取到這個時間。

他對李信道:“不過拿下大同只有一次機會,如果耗盡了河東積儲,就只有回來再等時機了。”

李信訝然,他聽出了韓岡的話中之意:“錢糧花了這麼多?!”

韓岡肅容道:“三年之內,以朝廷的財力,組織不起同樣規模的大戰了。家底空了一多半,不休養生息的話,情況很不妙了。”

“朝廷財稅不是年年都在漲?”李信更加吃驚,“我在關西聽人說,不加賦而國用足,王老相公當年說了卻沒做到,但現在的都堂不說卻做到了。”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掙的是黃金,花的也是黃金。一進一出,都是流水一般。

韓岡搖頭苦笑:“之前都要說發債券了。怎麼還以爲朝廷有錢吶。”

戰爭國債推行了有兩個月,賣出去不少,現在拿下涿州,一旦地面安定下來,就要開始分賬了。但戰爭國債雖多,比起朝廷的各項支出來,依然是杯水車薪。

韓岡一樁樁算給李信,“前後作戰半載有餘,前半段戰線在國內,損失不小,賑濟三路八軍州三十七縣一百六十萬黎庶,這就兩百萬貫出去了。天寒地凍,得修屋庇民,又是一百三十萬貫。田中補種,出借耕牛農具,日後能回來,但現在出去的又是八九十萬貫。還要維修被破壞的水閘、渠道、城池,一千萬貫少不了,只是不需要一次出,還能緩口氣。但別忘了還有最大的一項,軍民犒賞,整整一千三百萬貫,都是一次性拿出來的,還有兩百九十萬畝的地票,等着日後兌現。哦,對了,軍費開支還沒說,這纔是大項。”

李信聽得都冒汗了,都兩千萬貫了,還不包括軍費,“怎麼這麼花錢?”

“比以前收得多了,花得也多了。真當朝廷收那麼多錢,只是爲了養自己,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啊!”韓岡搖頭,“還沒說軍費,反擊前的軍費開支,三千一百五十六萬貫,軍資糧秣折換成錢算進裡面了。只包括一應開支,不包括槍支、火炮的折舊。”

李信都有些麻木了,“這都五千萬了。”

“是啊,都五千萬了。之後反攻入遼境,爲了保障前線糧秣彈藥不斷,更花銷無數,連臨時鐵路都鋪了小三百里。到現在爲止,花出去的跟之前都差不多多了。又一個五千萬,還不算之後的犒賞。”韓岡哼了一聲,“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讓孫子現在來看看,食敵一鍾後,還要貼二十鍾過去,不然根本不夠。”

“這一仗錢糧消耗多達一個億,後續至少還要三千萬。”韓岡呵呵冷笑,“你當怎麼贏的,前線將士用命是一樁,我這後方拼命籌錢籌物也是一樁,硬生生用錢砸贏的。”

韓岡說話如同連珠炮,李信看得出來,他這個表弟這幾個月壓力決然不小。

韓岡嘆了一聲,“還有南方水災,損失亦不在少數。國力虛耗如此,必須要有一段時間來休養生息了。”

“三年?”

“至少得三年。”韓岡道,“如果能夠維持國中穩定,滅遼當在十年之內。可惜……”

韓岡沒有說下去了。而李信,知道韓岡後面的話是什麼。

“天下將有大變。”

能不能有十年時間,那還真說不好。

並非是趙氏的反撲,而是來自民間失地的百姓。

幾年前江南事變,雖然被官軍輕易鎮壓下去,但問題並未解決,農民失地、奪佃,工人被壓榨,貧者無立錐之地,而富者田連千百。火星猶在土下陰燃,只要有一隙之地,立刻就會死灰復燃,甚至席捲天下。

這是韓岡曾經對李信說過的話。

雖然李信不清楚韓岡預言的大亂到底會不會發生,但韓岡所說種種,李信是親眼所見,即使在關西也是存在的。

新闢的熙河、甘涼、寧夏等地情況還好,因爲人均土地都在幾十畝以上,大戶田產成千上萬,不用奪人家業,但京兆府,數以萬計的客戶被奪佃,而主戶之中,下戶中戶就算有幾畝十幾畝田地,也被大戶設計謀取,拔界石、廢阡陌,最後形成一座座擁地數千上萬畝的莊園,種植棉花、小麥。

兼併如此嚴重,之所以還沒有天下大亂,完全是因爲大宋官軍不斷向外拓張,對內又鼓勵向外殖民,報紙、小說中連篇累牘,都在說南洋、西域都是遍地黃金,只要敢闖,便能就此翻身。就是瓦子裡面,都在唱哪家的窮小子跑去西域開荒,最後發了大財,回來娶妻納妾,納粟爲官,光宗耀祖。或者是去南洋投軍,立功無數,博了萬貫家業,家中嬌妻美妾,過得逍遙自在。

而且事實上也的確有不少在海外賺了錢的冒險家回來炫耀,也有一些不成器的,裝作發了財,回鄉誆騙同鄉去種植園做苦工。

雖說亂象叢生,不過貧戶之中,稍有膽量遠見的,或呼朋喚友,或舉家外遷,都往外移民去了。城中鄉間的一干遊手好閒之輩,各地衙門則都當成了完成每年移民任務的重點,一有過犯,便抓去流放。這些人都是造反時的主力,沒了這些人率先舉旗,一干愚氓,都是寧肯跳河,都不敢揭竿而起。

但這是關西。按韓岡的話說,是最是積極向上,勇於開拓的關西。江南、兩淮,據說情況要比關西壞上許多。地方州縣上報說盜匪的次數一年多過一年。都快要趕上仁宗朝時的亂象了。

仁宗朝時,因爲對夏戰爭的緣故,使得地方上的盜匪一夥多過一夥。歐陽修幾次上書要行嚴刑峻法,最後還是靠了給西夏的歲賜解決的。歲賜雖多,比之軍費開支還是要少了不少。

而如今,軍費開支尚沒有開始盤剝百姓,地方上已經亂象紛呈,等大戰的消耗傳遞到民間,到底會發生什麼事,熟讀史書的李信已經可以想象了。

兩人相對無言,沉默一時籠罩了車廂。沒過多久,馬車緩緩停住,推門下車,一棟佔地廣闊的大廈出現在李信的面前。

國會大廈到了,大議會第一次國是會議即將開始。

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二)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下)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七)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一)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六)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二)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六)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七)第三十八章 驟風(五)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下)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九)第四十三章 南北(三)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七)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六)第二百二十九章 變故(二十六)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六)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儺(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八)第一百八十六章 變遷(十三)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上)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八)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變遷(九)第二十八章 虛實(八)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四)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四)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四)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一)第一百八十章 變遷(七)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七)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五)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八)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上)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二)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上)第二十六章 當潮立馬夜彎弓(下)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九)第二百一十九章 變故(十六)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中)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八)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三)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上)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六)第四十二章 更與堯舜續舊題(上)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二)第二十二章 漢唐舊疆終克復(下)第一百四十章 梳理(十)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一)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下)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中)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一)第二十一章 涉川無咎黃龍鎖(下)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一)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上)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四)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五)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八)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誘(下)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五)第一十六章 綺羅傳香度良辰(上)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三)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七)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四)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六)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九)第三百二十六章 反擊(下)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中)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八)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中)第一十三章 廟堂(四)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一)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四)第一百二十二章 撲朔(上)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二)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五)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五)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十二)第三十八章 驟風(五)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四)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