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四)

bookmark

消息是去了渭源堡視察巡視的苗授傳回來的。雖然是新官上任,但苗授做事比納芝臨佔部的張香兒要靠譜得多,傳回來的消息也更爲準確。

星羅結部對韓岡來說並不陌生,渭源附近的大族。在董裕死後其勢力大漲,如今只比青唐部略略遜色。

其族長康遵星羅結聲名也同樣響亮。他能在古渭之戰中率部全身而退,雖然有着董裕這條大魚吸引仇恨的因素在,但他一見中軍遇伏便拔足狂奔,毫不拖延片刻的決斷,也是很讓人佩服的。而且董裕死後,他留下的部族勢力,大部分是給木徵收攏,而剩下的,則是歸入了星羅結部的旗下。

但康遵也因爲他參與了古渭之戰,跟七部結下了死仇,無法倒戈向大宋一方。不過他同樣並沒有投靠木徵,而是在古渭戰事結束之後,保持了事實上的中立。不得不說,這是個很聰明的選擇——只要避過一陣風頭,再表現出一點恭順,過個一年半載,王韶也就會向他伸出手來了。

以上是韓岡早前對康遵星羅結的猜測,前日聽到他投向了木徵,韓岡還驚訝了一番,不意康遵如此不智。現在聽說星羅結部全面倒向木徵的主事者,不是康遵而是新近上臺的別羌星羅結,心中終於釋然了。

只是他又立刻詫異起來,與七部結下仇怨的康遵已死,爲何別羌還要改變在大宋和木徵之間保持中立的策略?這對星羅結部又有什麼好處?

在河湟地區,星羅結部算是大族,隨時都能調動起兩三千人。但在大宋面前,也不過是隻螞蟻而已。而且別羌又不像木徵、董裕那般還有着吐蕃王家的血統,能對吐蕃衆部有着足夠的影響力。如果惹怒了大宋,起兵來攻打,沒有一家會出力去幫助他——就是木徵也不會。

“木徵到底許了他什麼好處?”韓岡百思難解,“別羌當真以爲他只要不攻打城寨,我們就會允許他在白石山招兵買馬?還是說他以爲木徵會去救他。”

“這就不知道了,不過木徵是吐蕃贊普嫡系子孫,羌人一向畏服貴種,該不會是別羌忠於……”王厚的聲音在王韶、高遵裕和韓岡的尖銳目光下越來越小,最後終於說不下去了。

“忠?”

韓岡在王厚的尷尬中暗自冷笑。吐蕃人畏服貴種,指的是最底層的愚民。但凡能做到一族之長的,豈有一個善與之輩,又有哪個會被空洞的忠字迷惑住?他們最多也只會對延續數百年的吐蕃王家血統略表敬意,卻絕不會爲董氈、木徵等唃廝羅的後代盡忠全節。木徵、董氈若是沒有他們手下的部族和軍隊,又有誰會去理會他們。

“別羌星羅結是如何盤算的,沒必要去多想。”王韶不耐煩地說道,“關鍵還是決定究竟該如何處置別羌。”

對王韶的意見,高遵裕表示同意,“不論是剿還是撫,都比干看着他四處招兵買馬跟朝廷作對要好,再拖下去,說不定又是一個董裕。”

“自來都是先禮後兵。先讓人去做個說客,如果不成的話,再動刀兵不遲。”王厚從尷尬中恢復過來,說着自己的看法。

“如果是要進剿,以星羅結部的實力,出動的兵力不能少於三千。而以三千人計,出兵一個月,軍費少說也要五萬貫,糧草三萬石,騾馬千頭,箭矢二十萬,另外還需要動員同樣數目的民夫……”韓岡掰着手指,給王韶、高遵裕算着開戰的消耗。打仗最重要的就是錢糧充足,沒錢沒糧,就不要想着動刀兵。

而古渭缺的就是錢糧,“玉昆你覺得是要招撫嘍?”高遵裕語氣不快,他並不喜歡招撫,與一顆顆血淋淋的首級比起來,招撫得來的軍功實在微不足道,“別羌可不是俞龍珂和瞎藥,這等愚頑之輩,不殺一儆百,只會讓人小看了官軍。”

韓岡點頭道:“鈐轄說的是。別羌星羅結自接掌族長之位後,大肆招兵買馬,四處散佈謠言,並無一絲恭順之心。觀其行,正是個要頑抗到底的愚頑之輩。”

韓岡兩頭說話,高遵裕聽着不耐:“玉昆你到底是何意,究竟是要進剿還是招撫?”

“如果錢糧問題能解決,當是以進剿爲上。”

“這不是廢話嘛……”王、高兩人暗罵道。

“不如讓青唐部出兵……”王厚又提議道,但這次只說了半句就自覺失言,停了口。

王韶、高遵裕和韓岡一起搖着頭。在座的四人都很清楚,名爲歸順朝廷的青唐部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情況。無論俞龍珂還是瞎藥,都是拿到了朝廷的封賞後,就回去做他們的土皇帝了,哪還會理會緣邊安撫司的命令。

前次董裕舉兵來攻青渭,俞龍珂迫於形勢,同時也是爲了與自己的弟弟爭勝,所以他纔會被韓岡說服出了兵。而瞎藥是爲了自己的野心,設陷阱陰死了董裕。要他們守着老家,反擊來襲的敵軍,他們會做得很賣力。但爲了宋人出兵攻打有木徵在背後支持的部族,他們可不會那麼蠢。

讓青唐二酋收下封賞好說,沒人會跟錢做對,但要想讓他們真正的歸順,聽從朝廷號令,就像張香兒那樣,王韶一句話就能讓他點起族中軍隊,絕不敢稍作拖延,卻是難上加難。

“要想青唐部徹底歸順,必須要讓他們見識到官軍的實力。現在貿然求助,不但事機難成,還會助長其驕橫之心。”王韶今次完全沒有借用蕃人之力的想法。真正聽話的納芝臨佔等七部現在只剩一個部族,總體實力下降了一多半。而有能力解決的青唐部,又不夠聽話。現在去求人,根本絕不會被理會。

“唉。”韓岡先嘆了口氣,“只恨兩人都是狡詐多智,行事自有底限,不會爲了與兄弟相爭而失了分寸。不然就可以利用一下了。”

高遵裕動了動嘴脣,便沒說話,韓岡把他想說的提議先一步給堵上了。

王韶低頭想了一陣,最後也跟着嘆了口氣,“等苗授之從渭源回來,再做商議。”他苦笑着,“想不到緣邊安撫司坐擁四千精兵,竟然拿一個小小蕃部沒轍,真是可嘆啊!”

韓岡看得出來,只要能解決錢糧人力的問題,王韶也想打上一仗。戰鬥力是打出來的,組織力是磨合出來的,不通過小規模的戰鬥來逐步積累經驗,等到大戰之時,可就要等着吃虧。這種最基本的認識,在座的幾人中都很明白。

高遵裕、王厚一齊嘆氣,這才叫一文錢難道英雄漢。任憑你心比天高,囊中空空,就是沒有底氣。

不過對於開戰的錢糧一事,韓岡還是有辦法的,但這個主意有犯律條,他不想從自己的嘴裡說出來。反正只要是做官的,遲早都能想到,他也沒必要多嘴,暫且等着就是了。

韓岡打定了主意,低頭喝茶。

接下來的兩天,韓岡忙得腳不沾地。雖然屯田之事被王韶交給了高遵裕,但來此屯田的移民的駐地,高遵裕卻要韓岡來安排,比起高家門下的清客,還是韓岡這個官人更能鎮得住場面。

古渭左近,二十年來,已經吸引了近兩千戶來此屯田的漢民。除了有四成圍着古渭寨居住,剩下一千兩百多戶組成了大大小小八個村落,都是位於東面的渭水邊,以古渭爲屏障,抵禦西側的來敵。不過新抵達古渭的移民,他們居所就必須安排在古渭西側,築成軍堡的式樣,來組成護衛城寨的防線。

要成爲古渭寨的屏障,新移民們當然都不願意。他們最希望的是在城邊上找塊好地住下來,要不然就是住到東面去,那樣才安全。

能拋下一切,到古渭寨來尋個出路的,無不是敢賭敢拼敢冒風險的漢子。高遵裕派來管理這些屯田移民的清客鎮壓不下這些彪悍的關西漢子。不得不請了韓岡出馬,雖然對他們來說,青色的官服要並不比士子的襴衫多了多少威懾力。但韓岡在秦州是威名赫赫,在一羣吵吵嚷嚷的移民面前,把名一報,頓時就沒人敢多囉唆半句了。

爲了整頓移民們的秩序,按照籍貫、親緣分派到城外幾個已經選定的築堡地點,花了韓岡整整兩天的時間。而在這兩天裡,王韶還要他跟王厚一起,先把出兵的計劃定出來,而不用管錢糧的問題。

韓岡與王厚分工合作,整理着出兵的方案。能編纂出《武經總要》的宋代,軍事方面早已正規化和公文化了,出兵開戰,也不是將帥們拍拍腦袋,說句話就行的。錢糧軍資、行軍路線、駐地營壘這些最基本的東西不提,軍情信報,口令密碼,都要提前準備好——王厚爲了準備機密密碼,在王韶的一份破舊詩集中,好不容易纔挑出了一篇沒有重複字樣的五言律詩。五言律總計四十個字,其中每一個字都代表着一種情報,遇敵、被困、獲勝、敗陣,等等等等,必須事前確定。到了戰時,最機密的信報就要用這些密碼來傳遞。

就這麼忙忙碌碌的到了第三天,新任秦州西路都巡檢苗授終於回來了。

第三百二十二章 說服(中)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上)第二百七十九章 長風(十六)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一)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一)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四)第四十八章 南北(八)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八)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七)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五)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下)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下)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上)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中)第三章 鞏州(下)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中)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一)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八)第二百九十章 飛信(下)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六)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七)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五)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七)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中)第二十一章 山外望山待時至(一)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一)第一章 鞏州(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一)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五)第八十七章 塵囂(十八)第一百五十章 梳理(二十)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八)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九)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中)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三)第四十二章 南北(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長風(十一)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五)第一百三十七章 梳理(七)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七)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一)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七)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九)第一百六十五章 京師(七)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六)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上)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中)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上)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潮(四)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二)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誘(下)第三百零四章 不悖(八)第二百四十四章 新議(十)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六)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七)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九)第四十二章 望斷南山雁北飛(上)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四)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十一)第八十六章 塵囂(十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五)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上)第一百七十四章 變遷(一)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四)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四)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下)第三十七章 相嘆投殘筆(上)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四)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四)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下)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七)第二章 一物萬家歡(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一)第二百九十四章 並行(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悖(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梳理(七)第一十六章 綺羅傳香度良辰(下)第三十八章 天孫漸隱近黃昏(中)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