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三)

大宋的官員一直都是很悠閒的,就算是在州縣中做着親民官,也能找到與親友出外飲宴的餘暇。而相比起他們用在一些喜聞樂見的消遣上的時間,他們放在公務上的精力就未免太少了一點。

不過到了朝官一級,又是身在京城,那麼很多官員三更天就要起牀趕去上朝。尤其是冬天,一邊懷念着被窩中的溫暖,一邊還要冒着刺骨的寒風敢去宮廷,這份痛苦讓許多官員都怨聲載道。

幸好禮儀性質的每日常朝,連天子都懶得出現,只讓宰相押班。有時候甚至連宰相都不出面,過去曾有幾次惹來了御史的彈劾。至於普通朝官,如果手上有實職,就可以不參加,沒有實職的,也能隔三岔五地請個假。

不過到了每隔五日的常參,以及朔望之日,或是正旦等大朝會的日子,那就怎麼也躲不了了。

正旦大朝,在京朝官皆得與會,文官武官加起來也有上千人。還有帶着一系列顯赫官職的皇親國戚,都是有資格且必須參加朝會。

半夜三更的京城道路上,全都是向着宣德門而去的隊伍。

韓岡從家中出來,一路上不知見到了多少要參加正旦大朝會的官員,上了大路之後,匯聚起來的人流浩浩蕩蕩,讓人不禁驚訝,京城之中哪裡來的這麼多官?

巡城的隊伍也爲數不少,避讓韓岡一行的幾支隊伍,都沒有什麼精神,縮着脖子的爲多。方纔出了家門所在街巷,巷口的潛火鋪望臺上,還響着咚咚的跺腳聲。

韓岡呼出一口白氣,隨即在空氣中消散,今天的確是挺冷的。比起前幾天韓岡入京的時候,溫度下降了不少,這樣的氣溫再持續幾天,估計蔡河都要凍透底了。

轉到了內西門大街,上朝的官員越發的多了起來,其中有不少相熟的,互相之間賀着新年。

韓岡一行繼續往前,到宣德門已經不遠了。這時從另一條道上轉過來一支人數頗衆的隊伍。有六七十人之多,提在手上的馬燈都是長長的一溜,韓岡看了一眼,就隨隊避讓到路邊。路上的其他官員,也全都退避路旁。

這是執政一級方纔擁有的人數。

不同品級地位,能帶在身邊的元隨數目是有定數的,韓岡作爲龍圖閣學士能有七名朝廷給發衣糧的元隨,而執政是五十到七十,宰相則是七十到一百。看着眼前的人數規模,地位不高的官員當然得避讓到路旁,讓對方先走一步——何況還有宰執專有的清涼傘在後面張着。

這一隊的身份韓岡差不多也知道了。眼下的幾位宰執之中,東府三人,西府四人,除了還沒來報到的郭逵,還有剛剛接任的呂公著,其他人都是已經做久了執政,各自被賜了宅邸。而方纔的方向上,則並不是宰執被賜宅邸所在的位置。何況一衆元隨挑着的燈籠上,還有個端端正正的呂字。

大小几十名官員都目送着那一支人馬前行,不意卻看見他們突然停了腳步。一名元隨騎着馬向韓岡這邊奔過來,“敢問可是韓龍圖?小人奉我家樞密之命,特來相詢。”

果然是呂公著。

不過他是怎麼猜出自己的身份的?韓岡疑惑着。這條路上放眼一望,前前後後倒是有幾十隊之多。多的近百人,少的就是孤家寡人一個,最多帶個伴當。韓岡一行人數不多不少,卻也並不算起眼。真麼不知自己的身份,怎麼給看破的。他的元隨打起的燈籠,可沒有標上姓氏。

“正是我家龍圖。”一名元隨隨即答道。

“正是韓岡。”韓岡親口發出的回答也沒有耽擱。

“韓玉昆,可否與老夫同行一程?”呂公著的聲音並不大,但在安靜下來的街道上,清晰地傳進韓岡的耳朵裡。

呂公著招呼他,韓岡並沒有猶豫,隨即打馬上前,與呂公著打了個照面,行禮問好。

韓岡沒有見過呂公著,但他對當今的樞密使聞名已久。

前代權相呂夷簡的兒子,如今又做到了宰執的位置上。因爲反對諸多新法,又曾經彈劾王安石,他當然算是鐵桿的舊黨。

當初曾被被呂嘉問偷了奏章,跺腳大罵這位吃裡爬外的侄孫是家賊。不過呂嘉問如今在新黨中,也是地位甚高,可比呂家現有的第三代、第四代要強,論能力也是不差的。

呂公著的年紀已經不小了,比王安石要年長,當年與韓維、司馬光、王安石並稱,精神看起來還是很不錯的樣子。五六十歲的年紀,其實正是宰執官們正當年的時候,能三四十便晉升宰執的也就那麼一兩個,更多的還是按部就班地晉升,從羣臣中脫穎而出,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得到宰執的任命。

呂公著見了韓岡,並沒有說什麼久聞大名的廢話,只是上下打量着韓岡時,神色中有着幾分讚許。兩人一同前行,韓岡稍稍拖後一個馬頭的距離,保持着恭謹的態度。

呂公著的語氣沉沉,“張子厚實在是可惜了,這世上能貫通諸經,有所闡發的人也就三五人。本以爲他能繼續傳習大道,想不到轉眼之間就已歸道山。”

韓岡的心情沉鬱了下來,張載已經歸葬橫渠,自己作爲傳衣鉢的弟子都沒能送讓一程,還是王旖請王旁代送了奠儀。

不過張載的學生大半還在京師,韓岡今次回京,這兩日有不少人登門拜訪。能光大關學門楣——不,如今當是叫氣學了,張載的聲望早已不再侷限於關中——眼下只有韓岡一人。

“當年老夫在洛陽,曾經與子厚多有往來。”呂公著繼續說着,“子厚的才學是不用說了。爲人樸厚,忠勤於事,老夫舉薦於他,也是想他能有補於朝廷。玉昆前歲舉薦子厚,當也是如此作想吧?”

“先師欲昌明聖教,光大先聖之學,韓岡即爲弟子,自當一效犬馬之勞。”

呂公著當年擔任御史中丞的時候,的確是推薦了張載入京爲官。那還是熙寧二年的事。從這一點上,韓岡就必須對呂公著保持足夠的尊重。

呂公著點了點頭,“還有張天祺,也是可惜了。天祺爲人甚正,是個難得的監察御史。”

張載的弟弟張戩,韓岡當年第一次上京,曾受業於他。前些日子也病死了,張載肺病轉重,其實也有傷心的緣故。在呂公著當御史中丞的時候,張戩曾是他的下屬,自是有些香火之情。不過張戩之所以被趕出京師,也就是因爲他參加了呂公著所領導的御史臺的大合唱,最後受到了大清洗。

呂公著一個勁地提舊事,韓岡覺得有些納悶。不過應該不會有什麼詭譎,以呂公著的身份,當不至於如此下作。

行走了一段,向左上了御街。內西門大街也算是城中數得着寬闊的大道,但與跨度兩百步如同一個廣場的御街比起來,還是差了甚遠。

御街上的人當然更多,韓岡跟着呂公著,後面一張清涼傘打着,倒是沾了不小的光。

呂公著還與韓岡說着話:“張子厚的正蒙一書已經刊行於世,老夫也有了一套,翻看良久,兼有所得。其中道義闡述甚明,當真不愧是子厚。”

“正蒙乃是先師潛心天地,參聖學之源,道益明,德益尊,數載乃有所成。先師心血所聚,若能得知樞密讚許,必感欣慰。”

“正蒙諸篇,老夫最喜大心一篇。‘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聖人儘性,不以見聞梏其心’,以子厚所言,人心譬如明鏡,不爲外物所擾。”

“‘耳目雖爲性累,然合內外之德,知其爲啓之之要也’。德性,見聞,並行不悖。‘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

呂公著能自去了解張載的著述,這當然是好事。但他歪解張載的理論,韓岡卻是心中不快。

呂公著信佛是有名的,與富弼差不多,司馬光都說他們對浮屠的崇信已近乎於佞——而爲了能兒子好養活,把“和尚”當作阿貓阿狗一般賤名,給兒子做小名的歐陽修,則是被司馬光評價爲躁,兩者都偏於極端。

韓岡反駁的話,有着針鋒相對的意思,但呂公著倒是一笑,並不以爲忤,反問道:“不知格物致知作何解?”

“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體萬物之理,即爲格物致知。”韓岡很簡略地回答,在剛剛集結成冊的《正蒙》一書中,也有許多關於格物致知的解釋,想來呂公著也不會漏看。

宣德門處,章惇算是來得早了。作爲樞密副使,他身邊不缺人奉承。與幾名上來討好的官員說着閒話,章惇原本悠然自得的神情猛然間就收了起來,眼神也變得銳利,只是瞬息之後就又變了回去。

宣德門前,多少官員都看到了,樞密使呂公著和王安石的女婿韓岡竟然是並轡而至。但許多人都懷疑起自己的眼睛來,肯定是看錯了。呂公著怎麼會與韓岡言談甚歡?呂惠卿也緊鎖着眉頭,疑惑不解的模樣。

抵達了目的地,呂公著和韓岡致禮後分了開來,韓岡已經看見了章惇,主動過去打了個招呼。

章惇雙眼左右一掃,周圍的官員全都識趣地散開了。

“怎麼?是不是想問爲何會呂晦叔同行?”韓岡半開着玩笑,先一步開口。

“若呂樞密當真想拉攏玉昆你,豈會刻意選在大庭廣衆之下?”章惇搖了搖頭,韓岡既然如此說話,那就不用擔心了。

宮門之前,也是交際的場所,只要不大聲喧譁,也沒有御史會如此不知趣。

韓岡跟章惇說了兩句話,就分了開來。過來與韓岡寒暄的人不少,有些是認識的,而更多的則很陌生。

說了一陣話,原本在天頂的天狼星漸漸西斜,宮中鐘鼓忽而齊鳴,宣德門的側門吱呀呀地打開了,還在說着話的一衆朝臣,也收起了寒暄,漸漸匯入皇城之中。

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三)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下)第三百零三章 不悖(七)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三)第二百六十六章 長風(三)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三)第一百八十八章 借款(二)第一十三章 已入蒼梧危堞遠(下)第一百七十九章 變遷(六)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九)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三)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五)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七)第四章 素意蘭心得君憐(下)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二)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十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七)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七)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三)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二)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三)第一十九章 城門相送轍痕遠(上)第一百八十三章 變遷(十)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八)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三)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四)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二)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五)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五)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五)第六章 日暮別鄉關(下)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中)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三)第一百九十章 借款(四)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五)第二百七十六章 長風(十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一)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議(十三)第五章 月滿完舊諾(下)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二)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九)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中)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四)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變故(二十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慶雷(下)第一十九章 虎狼終至風聲起(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京師(五)第二百五十七章 新議(二十三)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第二百九十四章 並行(上)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三)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八)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六)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三)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八)第一百二十二章 撲朔(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慶雷(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一)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八)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三)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二十)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七)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六)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六)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二)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四)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下)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四)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五)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二)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十)第二十八章 夜影憧憧寒光幽(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一)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四)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五)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六)第一百三十二章 梳理(二)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七)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九)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