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若有

到了後期,各地權勢分割,朝廷竟無力管束各地世族、門閥等。

朝中世家勢力割據,各分陣營,真正忠於皇帝的人少之又少,有識之士大多掌握在世家手裡。

說起世族之禍,卻是由來已久的。

自西周實行世卿、世祿制起,到後來漢高祖首下求賢詔,而開啓察舉制先河。

地方長官在所治之內網羅品德高尚、才學出衆之輩,再舉薦至朝廷,經過考覈再任以官職。

如此一來,有利有弊,因選材之權集中於皇帝、地方官員之手,官員對於選人有決定性的影響,任人唯親、唯財、唯勢等情況便十分嚴重了。

到了後期,舉薦有功者,當與所舉官員聯合一氣,形成世族門閥,察舉制被世家操縱利用,門閥士族左右鄉閭輿論,那個時期,便如世族的溫牀般,謝氏、王氏等紛紛崛起。

被舉者前途遠大,一步登天,豪族世家更是勢力鼎盛,而寒門學子則被摒棄於權勢的中心。

世族掌控朝政,使當時政局混亂,選官問題上,世族與寒門矛盾重重,鬥爭激烈。

直到魏國武皇帝去世後,魏文帝在大臣陳長文的建議下,正式開創了中正九品制。

這是察舉制的延伸,以家世、道德、才能等三者並重。

魏武帝並非出身名門,其祖父乃與名士對立。當時名士俱都看他不起,與他對抗,鄉里評議之時,對武帝名聲是一大打擊。

在當時武帝政權還需依靠地方士族名門,因其威望很高,不能完全廢除評議,若是強行爲之,只會使人詬病。最終武帝只得將名士與政權合作,以設立中正官,對名士、門閥進行控制。

這樣做同樣有利有弊,初時看來,武帝控制了世族、門閥及一些名士之流,使他們評議說話之時多有顧忌,但同時因爲評議的合法化,也爲世族、名門的發展築下了基礎。

郡中正長官由郡任官員推舉,這一舉動將形成朋黨的名士評論之流收歸朝廷管束,將所選之人,制九格登用,將來考覈以便任用。

而中正亦分九品,重出身門第,上三品乃屬上品,中正幾乎都由二品擔任,而二品又有參預推舉之權,與此同時,二品中正幾乎都出身門閥世族,這便使官吏選撥的大權受到了世族門閥的把持。

以至於到後期,世族名門子弟年及弱冠,不經察舉,直接由家族銓選入仕,借家族門第,得中正高品。

那時謝氏之中,就有少年未及弱冠,便入仕任高官厚位。

至後期,州中正出現之後,世族門閥的勢力在這一時間瘋狂的發展。

曾在晉時,有記載中,一年入仕二百零九人中,一百一十九人都出身自世族門閥。

其餘諸人,或多或少與世家大族亦有牽扯不斷的聯繫。

那時選撥官員,重門第而輕德才。

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勢族。

“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傅明華輕聲的呢喃,這段話是指:三公的後代亦可繼位爲三公,王卿貴族的後代亦是王卿,貧賤的人地位一直低下,貴族依舊身份高貴。

這樣的現狀使得沒有賞賜可以使其努力,懲罰亦不能戒斷其怠惰。

發展到陳朝後,陳朝亦深受其害,世族實力全盛時期,朝廷之中官員大多乃是世族門閥子弟,能用、可用之寒門子弟俱都不入朝廷。

一些世族門閥之間相互之間爭鬥不休,天子威信不足,悼帝又好逸惡勞,喜鋪張浪費,性情昏庸,朝政*,官員舞弊,民不聊生。

直到太祖起義,推翻陳朝,廢中正九品制,推行科舉。

因有前車之鑑在,太祖早期欲將世族之禍掐於苗中,手段兇狠,斬草除根。

初時看來此乃雷霆手段,可也埋下了禍根。

寒門子弟中雖不乏有才學之士,但真正才學、品德俱優的,畢竟是少數。

受過良好教養的,大多仍出身世族裡。

太祖當年手段太過,使得此後的很多年裡,朝廷陷入了一種極其尷尬的,無人可用的境地。

“打得下江山算什麼?治得了江山纔算行。”太后喘了口氣,微微一笑。

那時的太祖意識到自己手段過激,應該徐徐圖之時,已經是晚了。

科舉制開啓之初,並沒有如太祖想像中的一般,天下名士奔者衆,有識之士盡都投奔朝廷,以效其力。

反倒是各路人手、官員缺乏,不少人寒心當年太祖所爲,俱怕遭到屠殺,有志願者隱入山林,自得其樂,不願受人驅使,一些世族出身真正有才學之士亦怕皇帝將來卸磨殺驢。

“前朝之時,宮裡宮外,官員品位俱都制定詳細,可如今,元娘,如今任職之中,官員不足前陳朝時期一半而已。”太后忍了咳,傅明華替她拿了軟枕,墊在她腰後,又取來養身溫補的茶,送到太后嘴邊,喂她喝一些。

“這已經是皇上苦心經營多年的結局。”

太后喝了幾口水,閉了閉眼睛。

先帝當年的急切,圖一時痛快,卻給朝局留下了極大的弊端,‘無人可用’這四個字初時聽來可笑,可細細推敲之下,又實在值得人深思。

傅明華幾乎可以想像得到,當初年輕的嘉安帝尚未登位前,便遇到這樣一個天大的難題,他又該怎麼解決?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要使名士、學子恢復對朝廷的懼怕,進而入仕,爲大唐所用,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所以便有了我母親嫁入長樂侯府。”崔貴妃亦是被崔家的人,在先帝的笑臉下,被迎入了洛陽魏王府中。

太后臉上露出笑容來,嘆了口氣:

“你是個聰明的孩子。”

正是因爲當時的窘境,所以那時代表了江南的四族之一謝氏,才嫁入了長樂侯府。‘

她的婚事初時看來只是傅其弦撞了大運,可實則這一嫁,帶來的是謝家面對皇帝所願付出的誠意。

那時謝氏與傅家結的兩姓之好,使得江洲謝家爲了朝廷人才而付出了一些努力。

那一年江南有不少才子前往洛陽應試,解了朝廷當時的燃眉之急。

第一百六十六章 哭求第三章 打聽第一百四十八章 交情第一百四十五章 立功第五百一十八章 晚矣第三百四十六章 分憂第五十六章 離開第五百九十八章 功過第六百二十章 分裂第一百七十二章 賊心第六百三十五章 莫及第一百九十八章 遇上第二百九十七章 棄官第四百四十八章 權謀第八十五 該哭第二百零六章 生辰第三百五十九章 見我第三百一十五章 天生第一百四十八章 交情第一百零五章 隴西第三百二十章 設伏第一百七十五章 孽種第二百三十八章 恩寵第三百七十四章 別離第四章 請安第一百七十七章 失寵第一百六十八章 好奇第四百四十八章 權謀第二十八章 來訪第三百一十九章 帶刀第二百六十五章 言外第十五章 遇上第一百五十一章 苦吃第五百八十一章 報應第三百六十八章 情動第四百二十一章 訓子第三百二十六章 遞貼第一百六十一章 誤會第二百五十九章 出嫁第三百七十章 藥丸第五百五十七章 攔截第三百九十八章 聰明第二百九十三章 妙計第四百八十二章 過往第一百七十五章 孽種第二十四章 賞賜第一百八十三章 主謀第二百一十八章 算賬第二百三十四章 說情第二百三十五章 凱旋第一百二十二章 責問第三百二十一章 韜光第九十二章 目的第十八章 打算第三百七十一章 醒悟第六十八章 殉主第八十三章 妙計第二百八十六章 福禍第四百一十八章 恩威第五百二十一章 名字第二十章 謀權第一百九十五章 母女第四百二十九章 打趣第四百五十一章 惶恐第四百一十一章 暗算第一零七章 攛掇第四百四十五章 就裡第一百七十三章 不死第四百四十章 談話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慰第三百二十一章 韜光第三百八十五章 君子第二十七章 遺忘第五百九十四章 發作第三百六十八章 情動第一百七十章 妄想第三百五十四章 陣腳第二百二十一章 離間第二百九十七章 棄官第五百九十四章 發作第二百一十三章 翻牆第三百三十三章 畏懼第五百三十四章 直闖第四百五十六章 一場第三百一十二章 求官第五百九十章 陰差第四百二十一章 訓子第二百四十章 雲陽第五百四十四章 外合第一百零九章 提醒第三百五十章 我說第一章 侯府第八十七章第一百八十二章 遇襲第四十一章 殺雞第二百三十四章 說情第八十五 該哭第三百四十九章 衝撞第一百八十一章 風雨第六百一十九章 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