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籌謀

bookmark

芒卯道:“倒沒想到此城如此棘手。看來只能集齊大軍,迫降此城。”

信陵君道:“大戰將至,不可多費時日,也不可多耗兵力。能迫降自然好,否則只能一戰。無論是戰是和,都必須速決。”

晉鄙道:“一旦戰起,臣可領民軍衝城。只言破城後即可分糧,不愁不破。”

芒卯道:“大夫所言,一舉而兩得,臣以爲可行!”

信陵君道:“真想不到,大梁城外不過百里,竟有如此城邑,拔掉也好!以卿之見大約要調多少兵員前來?”

芒卯道:“此城不過百餘戶,吾以爲千人足以破之!”

晉鄙道:“不然!此地城小兵薄,打破固然不難,難在速戰速決,最好能一鼓而下,以激奮士氣,以備大戰。故臣以爲可調一偏軍前來。”

信陵君道:“大夫所言,誠是老成謀國。”

芒卯道:“各軍分撥已定,如要調出一偏,不僅勞動大軍,且會動搖整個陣形。”

信陵君道:“敢問將軍,三軍目前如何佈置?”

wωω ●ttκǎ n ●¢O

“依臣昨夜與公子所定,中軍進入管城,修葺城牆、家居,以爲堅守;後軍入中軍所遺營寨,重加修葺;前軍……進至管城南門外結營,而後逐步延長營壘。”

“如此,管城內外有兩軍四偏。如每偏選精銳十卒,可得四千人,加上這裡的一千,即敷需要。”

芒卯道:“選卒推鋒,自是戰時常法,但通常都由本部督率。臨時集齊一偏軍,上下不相親,行陣不相和,恐躄於戰事。特別是右偏,均是尋常農家,不諳陣戰,如無有力之人維持,恐難大用。”

信陵君道:“選鋒而前,自當重賞罰,勵士氣。就說城破後魏公子有重賞。”

芒卯與晉鄙相互望了一眼,晉鄙從腰上解下一個匣子,芒卯十分熟練地從中揀出一枚符,說:“事涉三軍大事,非普通傳驛所能爲,必要親信心腹之人方可。”

信陵君道:“芒公子見在軍中,親信忠誠,可堪此任。”

芒卯道:“犬子隨護左右……”

信陵君道:“大軍深處,豈會有失。將軍不必過慮。”

於是芒卯轉向芒申,將兵符交給他說:“令前、中兩軍各偏選十卒精銳,另選勇猛司率督領,備齊攻城之具,即刻開拔。你領一卒傳驛前去傳令,每偏留十人爲嚮導,帶到這裡來。你帶另一半前後呼應,隨時報告進軍情況。”

芒申接過符節,出帳離開。

“令已傳出。現在沒什麼事了,就靜待大軍趕到!”見芒申出帳,芒卯輕鬆地對信陵君說。

信陵君答道:“我們趁此空閒,先哨探一遍城邑,大致定下攻城方略,也爲大軍指定營地。”

芒卯聽了,只得又出去吩咐備車。

城邑不大,方圓不過一里,城牆高丈許。四周是田地,隨水就形,顯得零亂。

晉鄙道:“此城東邊有河,西邊全是沼澤,我軍自東北而來,可分兵南北,或壘土山,或撞城牆,一鼓可平。”

信陵君道:“既分南北兩面攻擊,則需二將分頭指麾,方不誤事!”

芒卯道:“此等小戰,不勞大將,有一偏裨登高擊鼓足矣!”

信陵君道:“確是此理。然此時非比尋常。攻此小城,背後是秦相大軍。要攻得猛、攻得順,傷亡小、士氣足,以備後來的大戰。如果攻擊不銳,士氣不高,傷亡慘重,攻下來也是敗。故我等三人必須出陣,以壯威勢。”

晉鄙道:“公子所慮雖是,但臣與芒將軍分鎮兩邊,絕不誤事。公子只在陣中安坐便好。”

信陵君道:“我雖年幼,但不敢避鋒鏑而棄社稷。大敵當前,我軍新敗,我不能不身先士卒,捐軀溝壑。”

芒卯道:“公子此言,令臣等何以自處!但請公子安坐,臣等必盡力督率士卒,不令有失。”

信陵君道:“大將不出,何以振奮士氣,兩卿但請聽我。”

車隊繞城一週後,又回到城東。信陵君指着城東一片湖沼道:“我的大旗就設在湖邊高地上。二卿分北南在兩翼紮營。大軍到後,就地生火做飯。打下城池後,入城宿營。這樣可行?”

芒卯和晉鄙對視一眼,躬身拜道:“公子英明!”

“二卿何人在南,何人在北呢?”信陵君問道,但不等兩人回答,又道:“且回營卜上一卦。”

三人回到營中,已有一傳驛返回,報說五偏軍均已傳令完畢,正在選卒。前軍兩偏在這名傳驛返回路過時,已經在列隊,約一兩個時辰可到。中軍兩偏怕是要到黃昏了。

聽完傳驛的稟報,信陵君對芒卯說:“大軍將至,我爲前部,敢請爲後軍安營。”

芒卯道:“公子身先士卒,敢不從命!”再次出帳,準備分派下去。信陵君也跟了出去。晉鄙似有些意外,但也跟了出來。

芒卯對軍監道:“以本座大營爲中,東西南北各一里,各置一座軍營。轅車都不要動,每營只樹兩道戟門,四隅持戟。”

信陵君忽然發聲:“此外離城不過五里,突前一里,營盤就安置在城外了,如何整軍出戰!不如置於中營左右,也便於出擊。”

芒卯吃驚道:“豈有將大營置於陣前之理?萬一有失,三軍盡奪!”

信陵君道:“不過是些少農夫罷了。中軍爲全軍精銳,自應首當其衝。兩偏分置兩翼,出擊時也便宜:如布成方陣,出擊時尚需變換陣形。事不可緩,就布成翼形陣吧!”

芒卯無可奈何地嘆道:“公子精於陣戰,臣不及也。”

信陵君道:“正是受教於將軍。”

芒卯再次對軍監道:“以中軍爲前鋒,左右一里,翼形各置兩校四營。仍各樹戟門。”以指劃地,詳細地解釋了各營所在,以及周邊範圍、設壘添竈等項事宜。說完了,軍監答應一聲,接過符節,轉身去了。

在芒卯吩咐軍監時,信陵君若有所思地望向遠方城邑,它是那樣模糊不清,那樣涉小……等芒卯吩咐完畢,軍監接令離開後,他問道:“那三名刺客說略備薄禮,他們送了些什麼?”

芒卯道:“卻不曾問得。”轉向問一名軍官道:“你可知曉?”

那名軍官回道:“可將門前持戟喚來,一問便知!”

不一會兒,軍官帶上一名武卒,叉手站立。芒卯問:“午後城中有人勞軍,你可知曉?”

武卒答:“是,正是庶人當值,引至帳下!”

“他們共有幾個,送來些什麼?”

“他們來了五人,一名老者,兩名壯年,均是長袍;還有兩名短褐,挑兩個挑子,一個挑子是兩個罐,許是酒;一個挑子是柴。”

“現在哪裡?”

“兩名短褐放下挑子就走了,那三人進去後,並未再出來,挑子現還在營前。”

信陵君道:“我們過去看看。”

一行人出到營外,果然看到兩副挑子。芒卯對一名武卒道:“先打開那個罐,看看是什麼?”

武卒應聲過去,揭開封泥,聞了聞,又伸手蘸了一點,放進嘴裡嚐了嚐,大聲道:“只是清酒!”

芒卯聽了,也走過去,讓武卒取個碗來,傾出少許,看了看,聞了聞,又咂了一口,道:“恐連清酒都不是,只是井水罷了。”說着遞給信陵君。信陵君接過來,隨手倒在地上,道:“刺客所備之物,不能不防。這兩罐酒就此封存。這擔柴倒十分乾燥,且分到各營,待大軍到後可以升火。——哦,軍中卜師可曾隨行?”

芒卯道:“卜師通常駐於中軍,隨輜車進退,不與大軍同行。目前應該已經到了管城。公子如需要,可派人到管城召來。”

信陵君道:“眼看今日回不得管城了。就備驛車,請卜師移駕,備齊三犧几案。”

芒卯再次行符給一名傳驛,到管城傳卜師前來,並備三犧等祭祀之物。然後道:“公子勞頓一日,可暫安歇。”

信陵君道:“將軍和大夫且安歇,我去探一探鄭公子。”

晉鄙道:“臣隨公子前去!”

信陵君道:“大夫一路勞頓,鄭公子就在大帳邊,差一武卒帶路即可,大夫請與將軍安坐,議一議攻城之事。我且偷閒一時。”

芒卯道:“公子既如此說,臣等且退。”

信陵君指了一名執戟值守的武卒,問道:“知道鄭公子在哪裡嗎?”

武卒答:“知道!”

“好,帶我去。——將軍會知會卒長的。”

武卒應一聲“得令”,執戟在前面走,信陵君對芒卯、晉鄙深揖一揖,兩人連忙閃避一旁,雙雙回拜。信陵君轉身跟隨武卒離開。芒卯與晉鄙互揖一揖,分賓主進入帳中。

第32章 陷城(三)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182章 爭武卒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220章 亂中取閒第351章 廢城工地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362章 管邑初成第22章 俠客第46章 入國第228章 戰臨第21章 籌謀第46章 入國第294章 陰謀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第100章 仁義之士第302章 報喪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272章 信用週轉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281章 夜歸華陽第182章 爭武卒第9章 有刺客第282章 疑雲第221章 除警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137章 軍市第83章 俠士第16章 巡哨第105章 夜談第361章 車行與驛站第108章 故事重溫第23章 大梁門衛第145章 曾季第153章 匏瓠有助第300章 樑西驛卒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144章 訪老第103章 危機第320章 封賞第310章 囿中守備第170章 遠迎第189章 各方動作第103章 危機第312章 孰爲背盟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240章 蓋聶第15章 升帳第305章 再遇秦軍第130章 烤肉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13章 芒家父子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303章 韓襲第79章 掌兵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186章 多嘴的陳四第307章 北邙點穴第294章 陰謀第126章 傭車第80章 司馬堂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258章 陳筮連衡第31章 陷城(二)第296章 代王會盟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74章 將相和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35章 計議第333章 積竹柲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59章 拜將第53章 私授第171章 信用第159章 啓封令尉第177章 點軍第275章 和議第235章 貴公子第250章 盤點情報第15章 升帳第268章 秦人攻戰第272章 信用週轉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7章 圃田第300章 樑西驛卒第128章 階父第260章 議連衡第95章 郭子仲謹第269章 再訪須賈第59章 拜將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157章 交糧第92章 整軍第150章 陳筮第123章 豪傑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