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與溫以和

段子幹出使而歸,報曰,秦欲得煮棗而退。朝中大員都有不甘,想用一個更小代價換取秦退兵。車右先生費盡心機,找張祿討教應對之策。張祿直接點出溫地。

所謂南陽,大致相當於今天濟源、焦作二市的範圍,溝通太行山內外的南向通道軹道和太行道,穿行其中。由於此處山川縱橫,地形比破碎,生計比較艱難;又處天下之咽喉,兵災頻仍。故凡較大的聚邑都築城自衛。這裡最早是周王的直屬領地,但三百多年前就作爲獎品賜給了晉國,使晉國得到進出太行山、直下伊洛的自由。

溫,據說以境內兩股溫泉而得名,這裡人口衆多。晉得到這片土地時,設立了兩個大夫分別管理:原大夫趙衰、溫大夫狐溱。溫和原成爲南陽地區最大的城邑。趙衰是趙國的直系祖先,原那片土地雖幾經轉手,此時大約還在趙國手中。因此,落入魏國手中的溫,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

信陵君道:“南陽十餘邑,溫最大。夫溫即失南陽也。”

須賈道:“南陽十餘邑,皆小邑也,以一城易煮棗,是絕秦也;以多城易煮棗,則不若溫之一邑。”

信陵君對這種利益交換缺乏概念,見最會做生意的須賈大夫也認爲是一樁好買賣,心想大約不差,也就不再說什麼了。只有魏齊道:“溫之於王,所念多矣。今一旦失之,當何言以對王?”

車右先生嗤笑道:“相可言於王,失一城耶,失多城耶?失一溫而保餘城,所得不亦多乎!”

在座的幾位都是朝中要員,他們商量定了,大致也就定下來,剩下的就是報告魏王,得到批准。這事自然是落到魏齊身上。於是魏齊帶着須賈大夫一齊入宮,面奏魏王。剩下的人留下來等候迴音。

這時,大梁門衛來報道:“段子幹至!”

雖然魏齊已經走了,大家還是猜到段子幹應該是魏齊約來的,就命令放他進來。段子幹進來後,不見魏齊,十分尷尬。與衆人見過禮,也不敢坐,就在門邊侍立。

信陵君在與秦結盟的時候,初識段子幹,認爲他雖然初次辦事,還算在道。便請他坐下。段子幹深施一禮,道:“微賤來遲,諸公恕罪!”

信陵君無話找話,道:“卿其言秦人索煮棗,當以何應之?”

段子幹道:“煮棗,邊邑也,雖近陶,所得者乏。不若允之,而令秦退。”

信陵君道:“若易之以他城,當若何?”

段子幹道:“魏地近秦者,乃南陽也。秦已得八城,復與南陽之地,而盡陷於秦,後難措手。不若與煮棗。”

車右大夫翻了翻眼,道:“智可及,愚不可及!”衆人聽了這句反語,都覺有趣,但均不敢發笑。段子幹也心知是在反諷自己,不由得面紅耳赤。

尷尬之中,魏齊和須賈大夫回來了,魏齊道:“魏王聞諸公所議相合,並無他議,照允!”

衆人皆伏地道:“吾王英明!”

魏齊看見段子幹才到,有些生氣,道:“段子初至,或未得其意。王諭,秦索煮棗以退兵,煮棗者,出齊之要道也,不可便予。其以溫易之!”

段子幹這才明白,剛纔自己出了大丑。連連自責道:“微賤愚頓,不識大體!”

魏齊道:“以溫與秦和,非比尋常。王命須賈大夫爲使,段子其輔之!”

兩人皆拜道:“謹奉!”

事雖然議定了,但秦軍方面的態度還未可知。衆人商量,雖然是往秦議和,但未出大梁之郊,且有段子在前,決定捨棄一切出使的儀仗,二人各帶隨從,就三五乘車出城,只作回報。

議定,須賈和段子幹自乘一車,段子幹在魏國境內無所使,魏相府派出一車,協助段子幹;須賈大夫自帶自己的隨從一車;芒府派出一乘兵車護衛。五乘車,就於早餐後集齊出發,約午後可至圃田。約好與囿中晉鄙互通聲息,而由晉鄙隨時派人將消息傳遞回來。雖然大家都認爲這樁買賣雙方得益,但誰知道對方的想法呢!

吃過早餐,信陵君、芒卯、魏齊三巨頭親自到大梁門,送須賈和段子幹一行出城門。衆人再回大梁門商議一番,也不得要領。各自散去回家。

須賈大夫一行於午時抵達囿中,面見晉鄙大夫、囿中守等高級將領。他們聽了須賈的介紹,都感到和議有望迅速達成。晉鄙大夫還特別提到,現在守囿中的武卒已經好兩個月沒有歸家,身體不僅疲憊,而且病者甚多,戰力十不存一。談判時務必注意這一點。

從這裡到秦營已經不遠。須賈一行從囿中出來,只走了不到一個時辰,就看見秦軍大營。驗過節符,說明此次出使的乃是魏中大夫須賈,原使臣段子幹爲輔。前營的官大夫將他們帶到一座農舍中,命他們稍待。

不多久,三乘革車“品”字形馳來,在農舍前停下。從前面的車上下來一個老者和一個壯年,後面車上下來的,全都是戟士。段子幹小聲介紹道:“老者即穰侯也,少者名胡陽,秦王客卿。

須賈來不及多打量,即和段子幹走到門前。農舍沒有臺階,所謂降階、東階、西階等一應禮儀都用不上,真是所謂”禮不下庶人“,因爲庶人實在造不起。須賈在前,段子幹在後,出了門後,便停下來。下了車的穰侯和胡陽也在十步之外停下。

段子幹上前兩步,走來須賈前面,再施一禮道:”魏中大夫須賈,謹奉魏王命,出使秦軍,爲講事!“

胡陽也上前兩步,施禮道:”秦王聞魏講,乃命秦相魏冉,見於魏使,爲講事!“

須賈始終叉手而立,兩邊客相說完了,須賈趨走上前,道:”須賈謹見魏相穰侯。“

穰侯一拱手,道:”魏冉衣甲在身,不便行禮,願省!“

須賈第一着便被穰侯破壞了氣氛,心中暗道,此行非易。

四人進入農舍,在草堂上坐下。穰侯開口道:”臣,武士也,本艱於言。故前者均以胡卿相迎送。今大夫新至,不容臣不出迎。若所談無果,大夫可但付於胡卿!“

須賈不不甘示弱,道:”臣於魏王得命,王沐浴更衣,而居上殿,臣沐浴更衣而立於下,王言,秦與魏,盟也。今秦和疑,不可不釋之,神鬼弗福也!王清心齋戒而願和者,同盟之義也。“

穰侯道:”昔與魏公子信陵君無忌盟於啓封,言未迄,而韓軍突至。非秦卒上下用命,幾爲所乘。背義棄信,神鬼弗福!韓卒授首者四萬餘人,豈非天哉!臣惑於心,豈吾心有不見察於魏王乎?奈何棄義而背信耶?故引軍叩關,求王以申其意。王遣段子至營,諄諄以信義爲言。臣惑難解。何者?華陽者,爲魏所據以拒我,此天下皆知。韓乃出華陽攻我。此不解之一也。魏請韓援以擊我,復與我和,乃復請韓擊我,奈何?此不解之二也。猶有甚者,魏請韓擊我,乃以許我之城復許於韓!一女二嫁,此不解之三也。臣不敢意魏王言而無信,然有此三不解,其意難平!“

須賈道:”華陽之事,鄭軍之請,臣有與焉,願爲穰侯釋之。方秦王問罪於敝邑,洶洶然不可御也。小邑懼罰,求於盟國,以緩其罪,此情之常也,無足怪之。韓軍之至華陽也,魏拒之而不能入,此臣所親歷,胡卿亦可證也。啓封之盟也,穰侯必令華陽兵解而後秦退,華陽乃奉命焉,故韓軍得入也。此胡卿亦親見,可爲身證!魏與秦盟於啓封,築壇而昭天地,諸國皆知。豈意韓獨不知乎!韓之躡秦,非與魏議,然穰侯問罪,臣不敢辭!至於韓城與秦城暗合,此穰侯之辭,臣不知何答!臣出大梁,王諄諄而言,必也以誠,而結秦心,不可稍懈。故臣不避湯鑊,敢言如言!“

穰侯道:”段子亦言其事,今復得之於大夫,不容不信。然大夫言‘韓城與秦城暗合,此穰侯之辭’,似有所指。臣必以告,魏與韓南陽之城三,皆處魏與秦之八城之中,大夫勿得以無據而辯也。“

須賈道:”魏之請韓者,臣也。臣與韓三城之時,猶未與秦盟也。穰侯以此責臣,臣不能不辯!“

胡陽道:”魏既以三城許韓,復以之賜秦,其段子之欺秦耶?“

段子幹也振振衣襟,答道:”非敢欺也。大夫以三城許韓援敝邑,臣與秦盟,許韓之議自解。韓人以前議欺於秦,穰侯察之!“

這番辯辭,早在大梁門時就已經擬就,故兩人胸有成竹,一一回應,理直氣壯。

穰侯道:”雖難服衆,猶或有之。魏請於韓,韓擊於秦,秦卒之損多矣!敢請魏王賜地以恤之。“

須賈道:”段子之歸於樑也,言秦再索地。魏人多有其議。昔魏之擊趙於,破於邯鄲,趙不割地,而邯鄲復起。齊人攻衛,拔故國,衛人不割,而故地復反。皆以爲趙、衛可法也。王若欲講,少割而有質;不然,必見欺。王乃曰,秦有疑於魏,魏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君子者,必以忠信。與溫以和,以見魏信!“

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228章 戰臨第242章 撲空第299章 城外遇襲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156章 過橋第219章 夜襲第197章 車右求計第263章 密議第197章 車右求計第85章 軍市第235章 貴公子第222章 善後第248章 中人之失第84章 侯嬴第168章 夜襲第209章 乘其隙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200章 以尾搖狗第44章 入城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275章 和議第166章 變起肘腋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60章 餱糧第189章 各方動作第21章 籌謀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71章 吹臺第16章 巡哨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185章 信陵君何人也第85章 軍市第259章 陳公之言第143章 夜行第37章 點兵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272章 信用週轉第81章 換防第220章 亂中取閒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4章 信陵君第64章 布衣第235章 貴公子第206章 洗塵第65章 梁氏賈米第236章 後軍議事第105章 夜談第200章 以尾搖狗第365章 執帚第133章 呂太公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253章 大梁通啓封第62章 兵符第344章 神蹟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251章 相持之道第16章 巡哨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4章 信陵君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62章 兵符第35章 計議第284章 巴氏車行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162章 離啓封第161章 啓封米鋪第160章 青樓老丈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49章 庭議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280章 京中貴人第42章 失機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44章 入城第304章 廟堂大事第169章 誘供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121章 豪強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193章 將相和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288章 頑皮的曾季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169章 誘供第342章 三牲入城第363章 韓警第180章 軍使歸國第361章 車行與驛站第40章 勵士第51章 棄民第276章 四公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