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齊策六(1)

齊負郭之民有狐咺者

[原文]

齊負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議,閔王斮之檀衢①,百姓不附。齊孫室子陳舉直言,殺之東閭②,宗族離心。司馬穰苴爲政者也③,殺之,大臣不親。以故燕舉兵,使昌國君將而擊之④。齊使向子將而應之。齊軍破,向子以輿一乘亡。達子收餘卒,復振,與燕戰,求所以償者,閔王不肯與,軍破走。

王奔莒。淖齒數之曰:“夫千乘、博昌之間,方數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贏、博之間,地坼至泉⑤,王知之乎?”王曰:“不知。”“人有當闕而哭者⑥,求之則不得,去之則聞其聲,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淖齒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當闕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無誅乎!”於是殺閔王於鼓裡⑦。

太子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爲溉園⑧。君王后⑨,太史氏女,知其貴人,善事之。田單以即墨之城,破亡餘卒,破燕兵,紿騎劫⑩,遂以復齊,遽迎太子於莒,立以爲王。襄王即位,君王后以爲後,生齊王建。

[註釋]

①負郭:靠近城郊。狐咺(xuān喧):齊國人,即狐爰,又作狐援。②孫室子陳舉:公孫家的後人陳舉。③司馬穰(yáng攘)苴(jū居):姓田,名穰苴,做司馬的官。④昌國君:即樂毅,燕國將領,封昌國君。⑤坼(chè):裂。⑥當:對着,面向。闕:宮殿前的望樓,左右各一,中間是通道。⑦鼓裡:里巷名,在宮城中。⑧太子:名法章,即後來的齊襄王。太史:齊國史官,姓後,名敫(jiǎo僥)。⑨君王后:因其姓後,不可稱爲後後,故稱君王后。⑩紿(dài怠):欺騙。騎劫:接替樂毅職務的齊國將領。齊王建:齊國末代王。

[譯文]

齊都臨淄有個叫狐咺的人,他背靠城牆而居,他直言諷諫齊閔王的過失,被閔王斬首在檀衢的刑場,從此百姓不再服從閔王的號令。齊國宗室中有個叫陳舉的,也因爲對國事直言不諱,被閔王處死在東城門外,齊國宗族從此與齊閔王離心背德。司馬穰苴執政素有美譽,也被無故誅殺,大臣們從此不再親近齊閔王。燕王趁機派昌國君樂毅率領兵馬攻打齊國,向子乘戰車逃之夭夭。幸好齊將達子收拾殘兵敗將,重整旗鼓,與燕兵苦苦交戰。他要求齊閔王對勇赴國難的兵將大加犒賞,齊閔王吝嗇,並沒有接受達子的建議,齊軍再次敗北,閔王無奈逃奔至莒城以避兵禍。

齊閔王逃到莒城之後,齊相淖齒指責齊閔王說:“那次在千乘與博昌之間方圓數百里的地方,天降血雨,弄髒了人們的衣服,這件事,大王可知道?”閔王說:“不知道。”“贏、博之間,大地裂開涌出泉水,大王可知道這件事?”閔王又是搖頭說:“不知道”。“有人對着宮闕痛哭流涕,前去尋找這個痛哭的人,可沒有看到人影,一離開,聲音又響起來了,大王可知道?”閔王還是說:“不知道。”淖齒此時語氣更是兇橫:“血雨弄髒了衣服,這是老天示警;地裂涌出泉水,這是大地示警;望着城門而哭泣,這是人事示警。天、地、人都作了警示,而你卻毫不警惕,又怎麼不受到天譴呢?”於是,就在鼓裡這個地方把齊閔王殺死了。

齊國太子法章喬裝改扮,逃到太史後敫的家裡給他做澆灌花園的雜工。後來,大王后,太史的女兒,知道他是個尊貴的人,所以很好地對待他。田單以即墨城爲據點,收集齊國敗散的餘兵,打敗燕隊,誆騙了騎劫,終於收復了齊國的失地,即刻從莒國把太子迎接回國,立他爲王。齊襄王即位,立太史女兒爲大王后,生了齊王建。

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

[原文]

王孫賈年十五①,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門而望②。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處,女尚何歸③?”王孫賈乃入市中,曰:“淖齒亂齊國,殺閔王,欲與我誅者,袒右!”市人從者四百人,與之誅淖齒,刺而殺之。

[註釋]

①王孫賈:齊閔王家臣。②女:同“汝”,你。間:里門。③女尚何歸:你還回來幹什麼。

[譯文]

王孫賈當年十五歲的時候,在齊閔王的手下辦事。齊閔王逃亡之後,王孫賈不知道閔王的最終落腳處。他的母親說:“你早出晚歸,我就倚門盼望着你歸來;你晚上出去不回來,我就倚着里門盼望着你歸來。你現在替大王辦事,大王逃走了,你卻不知道他的下落,你還回來幹什麼?”

於是王孫賈就走進市場,說:“淖齒禍亂了齊國,殺死了大王,想要跟我一起去刺殺他的人,就將右臂袒露出來!”他在市場上召集了四百人跟隨他,與他前去刺殺淖齒,最後終於刺死了淖齒。

燕攻齊取七十餘城

[原文]

燕攻齊,取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不下。齊田單①以即墨破燕,殺騎劫。初,燕將攻聊城,人或讒之。燕將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歸。田單攻之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連②乃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此其一時也。願公之詳計而無與俗同也。

“且楚攻南陽,魏攻平陸,齊無南面之心③;以爲亡④南陽之害,不若得濟北⑤之利,故定計而堅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橫秦之勢合,則楚國之形危。且棄南陽,斷右壤,存濟北,計必爲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齊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⑥之弊,即臣見公之不能得也。

[註釋]

①田單:齊國大將。②魯連:亦稱魯仲連子、魯連子和魯仲連。戰國末期齊國人,戰國時名士。今茌平人。善於出謀劃策,常周遊各國,爲其排難解紛。③南面之心:指抵抗楚、魏的打算。④亡:喪失。⑤濟北:指聊城。⑥期年:滿一年。

[譯文]

燕國攻打齊國,奪取了七十多座城池,只有莒和即墨兩地勉強堅守了下來。齊將田單就以即墨爲據點,收拾殘兵,大敗燕軍,殺死燕將騎劫。之前,有位燕國將軍攻佔了聊城,可是有人在燕王那裡誹謗他,這位燕將害怕回國遭遇不測,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國。田單爲收復聊城,攻打一年多,將士死傷過半,可聊城仍是久攻不下。魯仲連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綁在箭桿上,射進城內。信中這樣對燕將說:“我聽說,聰明的人不去做違背時勢、拋棄利益的事,勇敢的人不因怕死而埋沒聲名,忠臣總是處處爲大王着想從不顧自己的私利。現在將軍您爲了一時的氣憤,不去顧慮燕王失掉一位臣子,這不是忠臣;城**死,自己的威名並沒有爲齊國所熟知,這不是勇士的舉動;功業捐廢,英名埋沒,後人不會稱道,這不是聰明。因此,聰明的人不會優柔寡斷,勇敢的人不會貪生怕死,現在生死榮辱、尊卑貴賤,都得當機立斷。希望將軍您能夠三思而行,千萬不要聽取庸俗之見。

“況且楚國攻打齊國的南陽、魏國攻打齊國的平陸,但是齊國已經無心於楚、魏,我們以爲丟掉南陽的害處,不如得到聊城的好處,因此我們商議堅決圍困聊城。現在秦王又派兵幫助齊國,魏國也不敢再討伐東面的平陸;秦、齊兩國聯合的局面已定,楚國的形勢就會危在旦夕。再說,即使是齊國喪失南陽、丟掉平陸,一心要保住濟北聊城,齊國必定會竭盡全力實現這一願望。現在楚、魏兩國已經先後退兵,燕國的救援之軍還沒有到來,諸侯中也沒有覬覦齊國的,齊、燕在聊城相持了一年,雙方都已經疲憊不堪,我就知道將軍您是不會取勝的。

[原文]

“齊必決之於聊城,公無再計。彼燕國大亂,君臣過計,上下迷惑。慄腹①以百萬之衆,五折於外,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壤削主困,爲天下戮②,公聞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獨立,大臣不足恃,國弊禍多,民心無所歸。今公又苡弊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③,是孫臏、吳起之兵也。能以見於天下矣!

“故爲公計者,不如罷④兵休士,全車甲,歸報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見公如見父母,交遊攘臂而議於世,功業可明矣。上輔孤主,以制羣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⑤,亦捐燕棄世,東遊於齊乎?請裂地定封,富比陶、衛⑥,世世稱孤寡,與齊久存,此亦一計也。二者顯名厚實也,願公熟計而審處一也。

[註釋]

①慄腹:燕國的相國。②戮:羞辱。③反北之心:反叛之心。④罷:停止。⑤意者:或者。⑥陶、衛:指秦國的魏冉、商鞅。魏冉的封地在陶,商鞅本是衛國人。

[譯文]

“齊國必然會和燕軍在聊城決一死戰,將軍您不要猶豫不決。現在燕國大亂,君臣都沒有好的計策,上上下下都惶惑不已。相國慄腹率百萬雄獅,卻屢戰屢敗,萬乘之國,竟然被趙國逼入絕境。土地被宰割,國君也很困擾,被天下諸侯恥笑,將軍您知道嗎?現在,燕王心驚膽戰,孤立無援,大臣們不能指望,國家破敗,禍事不斷,民心無所歸依。現在你又用疲憊的聊城子民,抵抗齊國如此衆多的軍隊,已經一年了卻沒有解除圍困,這是像墨翟一樣善於守城;現在戰爭已經進入絕境,人們餓得到以人肉、人骨爲食,但是將士們卻沒有反叛背棄的心思,這是如同孫臏、吳起一樣善於統領軍隊。您的才能足以被天下所見!

“所以我爲您考慮,不如休戰罷兵,保全戰車軍隊,回國報效燕王,燕王爲此感到高興。百姓見到您,也好比見到父母一樣恭敬,朋友見到您,也會在社會上誇讚您,您的功績就會更加顯赫了。你對上輔佐孤獨的君主,以便控制羣臣;對下撫養百姓,您的事蹟可以成爲說士遊說的資料。改革政治,移風易俗,您的功名就可以樹立起來了。再說,您也可以拋棄燕國不管別人怎麼說,向東投奔到齊國來嗎?我可以請求齊王給您分封土地,富貴的程度就趕得上魏冉、商鞅,世世代代稱孤道寡,和齊國長期共存,這也是一個好的打算。這兩個計策,可以顯揚名聲,得到實惠,希望您仔細考慮,慎重處置,選擇一個。

[原文]

“且吾聞,效①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鉤②,篡也;遺公子糾而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③,辱身也;此三行者,鄉里不通也④。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終窮抑⑤,幽囚而不出,慚恥而不見,窮年沒壽,不免爲辱人賤行矣。然而管子並三行之過,據齊國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爲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國。曹沫⑥爲魯君將,三戰三北,而喪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離陳⑦,計不顧後,出必死而不生,則不免爲敗軍禽將。曹子以敗軍禽將,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故去三北之恥,退而與魯君計也,曹子以爲遭。

齊桓公有天下,朝渚侯。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位之上⑧,顏色不變而辭氣不悖。三戰之所喪,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動驚駭,威信吳楚,傳名後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節死小恥也,以爲殺身絕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⑨之心,而成終身之名;除感忿之恥,而立累世之功。故業與三王爭流,名與天壤相敝⑩也。公其圖之!”

燕將曰:“敬聞命矣!”因罷兵到讀而去。故解齊國之圍,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說也。

[註釋]

①效:效法。②鉤:指衣帶上的鉤。③桎(zhì質)梏(gù固):腳鐐手銬,古代拘繫罪人手腳的刑具。④通:交往。⑤終窮抑:始終窮困抑鬱。⑥曹沫:即曹劌。⑦陳:同“陣”。⑧劫桓公於壇位之上:齊與魯會盟,曹沫執匕首威逼齊桓公,桓公才退還侵佔魯國的土地。⑨忿恚:憤恨。⑩名與天壤相敝:意謂天地崩毀,才能使名聲破壞。到讀:應作倒韍,韍,弓套,倒轉弓套,意謂停戰。

[譯文]

“而且我聽說,計較細枝末節的人,是不能得到大的威望,討厭小恥辱的人,是不能樹立美名。從前。管仲射殺齊桓公,射中了他的衣帶鉤,這是篡逆;他拋棄公子糾,不肯爲他殉難,這是怯懦;他以後又受過捆綁、腳鐐手銬的懲罰,這是自身的恥辱;有這三種行爲的人,同鄉都不跟他交往,君主也不肯讓這樣的人當做自己的臣子。如果管仲始終窮困潦倒,囚禁在牢中不願出來,慚愧羞恥不肯見人,那麼一直到死,也免不了被認爲是卑鄙的人做了下賤的事。然而管仲雖然連做了三件錯事,後來卻執掌了齊國的政權,匡正天下,九次聯合諸侯,使齊國成爲五霸的首領,名望遠揚,光輝照耀鄰國。曹沫是魯國國君的將領,三次出戰都失敗而歸,並且喪失土地千里。如果曹沫當時堅守在戰場上,不去考慮以後的麻煩,出征一定爲國而死不肯生還,那麼就不免成爲敗軍而被擒獲。可是曹沫認爲成爲敗軍擒將,不能算是勇敢;功業廢棄,聲名泯滅,被後世所詬病,不能算是明智。因此他揹負三次敗北的恥辱,退下來和魯莊公研究,曹沫認爲是偶然遭遇失利。

“齊桓公稱霸天下之後,諸侯都前去朝拜,但曹沫僅僅憑藉手中的一把寶劍,就在葵丘會盟的壇上把齊桓公劫持了,他面不改色,義正言辭。三次戰敗所喪失的領土,一天早晨就去全部收復了,天下人爲之震動驚懼,威名傳達到吳國、楚國,美名流傳後世。像管仲、曹沫這樣的人,不是不能守住小節,或者爲小的恥辱而死,而是他們認爲與世長辭,功名就不能樹立,這是不明智的。因此他們能去掉怨恨之心,成就終身的名聲;不顧細小的恥辱,而建立萬世的功勞。因此,他們的功業可以與禹、湯、文武三王不相上下,聲名可以與天地共久長。您還是考慮一下我的意見。”

燕將說:“恭敬地聽從您的命令!”於是停止戰鬥,收拾行裝撤軍了。所以說解除齊國包圍,解救百姓免於死亡,是魯仲連遊說的功勞啊。燕攻齊齊破

[原文]

燕攻齊,齊破。閔王奔莒,淖齒殺閔王。田單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復齊墟①。襄王爲太子徵②。齊以破燕,田單之立疑,齊國之衆,皆以田單爲自立也。襄王立,田單相之。

過菑水③,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於沙中。田單見其寒,欲使後車分衣,無可以分者,單解裘而衣之。襄王惡之,曰:“田單之施,將欲以取我國乎?不早圖,恐後之。”左右顧無人,巖下有貫珠者,襄王呼而問之曰:“女聞吾言乎?”對曰:“聞之。”王曰:“女以爲何若?”對曰:“王不如因以爲己善。王嘉④單之善,下令曰:‘寡人憂民之飢也,單收而食之;寡入憂民之寒也,單解裘而衣之;寡人憂勞百姓,而單亦憂之,稱寡人之意。’單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單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賜單牛酒,嘉其行。

後數日,貫珠者復見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單而揖之於庭,口勞⑤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飢寒者收谷⑥之。乃使人聽於閭里。聞丈夫之相與語,舉曰:“田單之愛人,嗟乃王之教澤也!”

[註釋]

①復齊墟:在廢墟上重建齊國都城。②襄王爲太子徵:襄王就是太子得到了證實。③菑水:即淄水。④嘉:嘉獎,褒獎。⑤口勞:犒勞,慰勞。⑥收谷:收養,收容。

[譯文]

燕國攻打齊國,齊國都城被攻破。齊閔王逃奔到了莒城,淖齒趁機殺死了閔王。當時田單守衛即墨城,收拾殘兵,打敗了燕隊,收復了都城臨淄,太子被接回了國。齊國已經打敗了燕國,對田單立誰爲齊王表示懷疑,齊國的老百姓都認爲田單將自立爲王。最後齊襄王即位,田單盡力輔佐他。

第93章 燕策三(3)第16章 秦策二(5)第51章 趙策二(1)第13章 秦策二(2)第79章 韓策二(2)第70章 魏策三(2)第21章 秦策四(3)第47章 趙策一(1)第92章 燕策三(2)第79章 韓策二(2)第28章 齊策四(1)第32章 齊策五(2)第25章 齊策二第39章 楚策一(4)第75章 韓策一(1)第70章 魏策三(2)第2章 東周策(2)第17章 秦策三(1)第36章 楚策一(1)第95章 宋、衛策(2)第31章 齊策五(1)第70章 魏策三(2)第4章 西周策(1)第36章 楚策一(1)第88章 燕策二(1)第17章 秦策三(1)第6章 秦策(1)第10章 秦策(5)第2章 東周策(2)第45章 楚策四(2)第50章 趙策一(4)第35章 齊策六(3)第86章 燕策一(3)第21章 秦策四(3)第28章 齊策四(1)第88章 燕策二(1)第73章 魏策四(2)第16章 秦策二(5)第6章 秦策(1)第42章 楚策三(1)第57章 趙策三(3)第43章 楚策三(2)第25章 齊策二第46章 楚策四(3)第46章 楚策四(3)第96章 中山策(1)第79章 韓策二(2)第43章 楚策三(2)第12章 秦策二(1)第85章 燕策一(2)第68章 魏策二(3)第89章 燕策二(2)第32章 齊策五(2)第79章 韓策二(2)第3章 東周策(3)第53章 趙策二(3)第39章 楚策一(4)第8章 秦策(3)第69章 魏策三(1)第45章 楚策四(2)第40章 楚策二(1)第92章 燕策三(2)第77章 韓策一(3)第63章 魏策一(1)第52章 趙策二(2)第20章 秦策四(2)第61章 趙策三(7)第75章 韓策一(1)第95章 宋、衛策(2)第37章 楚策一(2)第30章 齊策四(3)第8章 秦策(3)第59章 趙策三(5)第46章 楚策四(3)第75章 韓策一(1)第4章 西周策(1)第86章 燕策一(3)第17章 秦策三(1)第45章 楚策四(2)第41章 楚策二(2)第84章 燕策一(1)第57章 趙策三(3)第78章 韓策二(1)第58章 趙策三(4)第26章 齊策三(1)第90章 燕策二(3)第17章 秦策三(1)第3章 東周策(3)第16章 秦策二(5)第90章 燕策二(3)第77章 韓策一(3)第58章 趙策三(4)第23章 齊策一(2)第35章 齊策六(3)第23章 齊策一(2)第91章 燕策三(1)第46章 楚策四(3)第94章 宋、衛策(1)第34章 齊策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