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楚策一(4)

有人對昭過說:“楚王太不懂得怎樣爭得好的聲譽了。過去,韓國要求東周讓工師藉做相國,東周沒有答應;魏國也要求西周任命綦母恢爲相國,西周也沒有答應,這是什麼原因呢?周君說:‘這是他們將我當作一個縣吏來看待的表現呀。’現在楚國是擁有萬乘之車的強國,楚王又是天下稍有的賢明的君主。假若張儀執意請求大王將您和陳軫趕走,而大王又答應了張儀的要求,其結果是,楚國就等於是讓自己變得還不如東周了,而張儀則變得比韓、魏兩國的國君還要尊貴呀。更何況張儀這樣做的目的,不過是爲了替泰國立下汗馬功勞,卻又想從魏國那裡獲取好處。假如他們想要幫助魏國攻打其他諸侯的話,必將會向南去攻打楚國。而想要攻打,就需要制定一些列可行的策略,對外要讓對方和其盟國斷交,對內則要用計將對方的謀臣剷除。陳軫是夏地人,他對韓、趙、魏三國的政事非常精通,假如將他趕走的話,那楚國就沒有謀臣了。現在您操控着楚國的民衆,一旦把您也趕走的話,那就沒有人可以治理好楚國的民衆了。這就是他們所謂的內攻的戰術呀,然而楚王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您爲什麼不推薦我去拜見楚王呢,我可以讓楚、齊兩國不至於絕交;只要楚、齊兩國不絕交,張儀得知這個消息,就會故意拖延時間,不將鄢郢和漢中交出。這樣一來,昭雎答應秦國的會將郢、漢中歸還於楚國的話,楚王便不會相信了,而大王也就不會再重用昭雎了。”

威王問於莫敖子華

[原文]

威王問於莫敖子華①曰:“自從先君文王以至不穀②之身,亦有不爲爵勸,不爲祿勉,以憂社稷者乎?”莫敖子華對曰:“如華不足知之矣。”王曰:“不於大夫,無所聞之。”莫敖子華對曰:“君王將何問者也?彼有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有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有斷脰③決腹,壹暝④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有勞其身,愁其志,以憂社稷者;亦有不爲爵勸,不爲祿勉,以憂社稷者。”

王曰:“大夫此言,將何謂也?”

莫敖子華對曰:“昔令尹子文,緇帛之衣以朝⑤,鹿裘⑥以處;未明而立於朝,日晦而歸食;朝不謀夕,無一月之積。故彼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

“昔者葉公子高,身獲於表薄,而財⑦於柱國;定白公之禍,寧楚國之事;恢先君以揜方城之外⑧,四封⑨不侵,名不挫於諸侯。當此之時也,天下莫敢以兵南鄉⑩,葉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葉公子高是也。

[註釋]

①莫敖子華:楚國的大臣。莫敖,官職名。②不穀:古時君王對自己的謙稱。⑧脰:脖子,頸。④暝:閉眼。⑤緇:黑色。帛:絲織物的總稱。⑥鹿裘:鹿皮衣。⑦財:通“才”。⑧恢:擴大。揜(yǎn):通“掩”,覆取。⑨封:境。⑩鄉:通“向”,即往、進。食田:賜田,封田。畛(zhěn):古代計算田地的單位,千畝爲一畛。

[譯文]

楚威王問莫敖子華說:“從先王文王到我這一代爲止,是否有不追求爵位,不計較俸祿,而只是憂慮國家社稷的大臣嗎?”莫敖子華說:“像我這樣的人還不能知道此事。”威王說:“我要不從你這得知的話,我就無從得知了。”子華回答說:“大王您問的究竟是哪類人呢?他們之中有十分清廉的官員,不求富貴,而擔憂國家社稷的;有爲了爲了爵位顯赫,增加俸祿,而擔心國家社稷的;有願意砍頭剖腹,視死如歸,不考慮個人的利益,而只爲國家社稷的;有身體疲憊,苦其心志,而爲國家社稷憂心的;還有不追求爵位,不計較俸祿,而爲國家社稷憂慮的。”

楚威王說:“您說了這麼多,說的都是誰呢?”莫敖子華回答說:“從前令尹子文,上朝時,穿着黑色的綢衣,在家時,就穿鹿皮縫製的粗衣;天不亮就站在宮門口等候朝見,天黑纔回家吃飯;家裡窮得朝不保夕,連一個月的餘糧也沒有存下。所以,爲官清廉,不求富貴,而憂慮國家的,令尹子文正是這樣的人。

“從前,楚國的葉公子高,出身微賤,其貌不揚,後來其才幹被柱國發現;他平定了白公勝挑起的內亂,穩定了楚國的局勢;擴大了先君的領土,收復了方城以北的土地,四境諸侯都不敢前來侵犯,使楚王的名聲在諸侯中沒有受到損傷。在這個時候,天下諸侯沒有誰敢率兵南下攻打楚國,楚王封給葉公子高的封地,田地高達六十萬畝。所以,我說的有爲了爲了爵位顯赫,增加俸祿,而擔心國家社稷的,葉公子高正是這樣的人。

[原文]

“昔者吳與楚戰於柏舉,兩御之間夫卒交①。莫敖大心撫其御之手,顧而大息曰②:‘嗟乎子乎,楚國亡之日至矣③!吾將深入吳軍,若撲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社稷其爲庶幾乎④!’故斷脰決腹,一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

“昔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棼冒勃蘇⑤曰:‘吾被堅執銳,赴強敵而死,此猶一卒也,不若奔諸侯。’於是贏糧潛行,上崢山,逾深谿,蹠⑥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雀立不轉,晝吟宵哭,七日不得告,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旄⑦不知人。秦王聞而走之,冠帶不相及,左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蘇乃蘇。秦王身問之‘子孰誰也?’棼冒勃蘇對曰:‘臣非異,楚使新造盩棼冒勃蘇。吳與楚戰於柏舉,三戰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使下臣來告亡,且求救。’秦王顧令,不起。‘寡人聞之,萬乘之君得罪於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謂也。’

[註釋]

①吳與楚戰於柏舉: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問與楚國在柏舉交戰,楚軍被打得大敗,吳軍攻佔郢都,楚昭王逃走。②莫敖大心:即沈尹戍,又稱左司馬戌。大息:即太息,長嘆。③嗟乎子乎:猶言“嗟乎嵫(zī孜)乎”,憂嘆聲,相當於“唉”。子,通“嗞”。④撲:倒,猶言打倒。捽(zuó昨):揪,猶言捉住。與:敵,相當。庶幾:猶言差不多。⑤棼冒勃蘇:即申包胥。棼冒,姓氏;勃蘇,人名。⑥蹠:腳掌。⑦旄:喪失知覺。

[譯文]

“過去,吳、楚兩國在柏舉交戰,雙方對壘,士卒已經短兵相接。莫敖大心撫摸着給他駕車士兵的手,回頭長嘆一聲說:‘唉,楚國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我準備深入吳隊,如果能打倒一個,或者捉住一個,就和大心我的命相抵了,如果楚國人都能這樣,國家或許還有希望!’所以說那些願意砍頭剖腹,視死如歸,不考慮個人的利益,而只爲國家社稷的,莫敖大心正是這樣。

“過去,吳、楚兩國在柏舉交戰,吳軍連續攻打了三次,就攻入了楚國的都城,楚王逃走了,大夫們也都跟隨而去,百姓流離失所,棼冒勃蘇說:‘假如我身披戰甲,手執銳利的武器,與強敵交戰而死去,那這也僅僅是一個普通兵卒,不如向其他諸侯奔走求救。’於是棼冒勃蘇就揹着乾糧秘密出發了,翻越險峻的高山,跋涉急湍的溪谷,腳掌都磨爛了,膝蓋也磨破了,走了七天終於到達秦王的宮殿,惦着腳跟翹首以盼,希望得到秦王的援助,而且日夜哭泣,希望得到秦王的同情,七天了也沒有人替他稟告秦王,他滴水未進,頭昏眼花,最終暈倒了,人事不知。秦王聽說後才趕緊跑過來,連帽子和衣帶都沒有系,左手扶着他的頭,右手給他灌水,這樣勃蘇才甦醒了過來,秦王親自問他:‘你是什麼人?’勃蘇答道:‘我不是別人,正是楚王差遣而來請求救援,而剛剛犯了罪的使者蘇冒勃蘇。吳、楚兩國在柏舉交戰,吳國攻打了我們三次,就攻入了楚都郢,國君逃亡在外,大夫們也都跟隨左右,百姓流離失所。所以,楚王特差遣我來向秦王您報告楚國的危險境遇,並且請求您能夠救援楚國。’秦王回頭看了看他,讓他起來,棼冒勃蘇還是不起。秦王說:‘我曾聽說,擁有萬乘戰車的大王,如果得罪了志士,社稷就會有危機,現在棼冒勃蘇就是這樣的志士啊。’

[原文]

遂出革車千乘,卒萬人,屬之子蒲與子虎,下塞以東,與吳人戰於濁水而大敗之,亦聞於遂浦。故勞其身,愁其思,以憂社稷者,棼冒勃蘇是也。

[譯文]

於是秦王就派出戰車千輛,士兵萬名,交給子蒲和子虎指揮,出了關塞向東進兵,在濁水與吳國人交戰,並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也聽說他們也在遂浦交上了手,所以說身體疲憊,苦其心志,而爲國家社稷憂心的人,棼冒勃蘇正是這樣。

[原文]

“吳與楚戰於柏舉,五戰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屬,百姓離散。蒙谷結鬥於宮唐之上①,舍鬥奔郢曰:‘若有孤②,楚國社稷其庶幾乎!’遂入大宮,負離次之典以浮於江③,逃於雲夢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亂;蒙谷獻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比蒙谷之功,多與存國相若,封之執圭,田六百畛。蒙谷怒曰:‘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餘豈患無君乎④?’遂自棄於磨山之中,至今無胄⑤。故不爲爵勸,不爲祿勉,以憂社稷者,蒙谷是也。”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莫敖子華對曰:“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要,楚士約食,馮⑥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惡,然而不避。華聞之:‘其君好發者,其臣抉拾⑦。’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註釋]

①蒙谷:楚國將領。結鬥:猶言交戰。②蒙谷認爲楚昭王逃亡在外,生死不知,所以說“若有孤”。③大宮:指楚王宮:一說,指太廟。離次之典:指記載楚國法律的典籍。④餘豈患無君乎:我難道憂慮沒有君主嗎。⑤磨山:山名。無胄:猶言子孫沒有顯要地位的人。⑥馮:通“憑”,指憑藉。⑦抉拾:古時射箭的工具。

[譯文]

“吳、楚兩國在柏舉交戰,經過五次戰鬥,就攻入了楚國的都城,楚王逃走了,大夫們也都跟隨而去,百姓流離失所。蒙谷在宮唐這個地方與吳軍交戰,他臨陣脫逃奔回郢都說:‘如果還有嗣君,楚國的社稷就還能有生存下來的希望!’於是就來到楚王的宮殿,背上楚國的法律典籍順江飄浮而下,逃往雲夢澤中。楚昭王返回郢都,百官無法可依,百姓也困惑混亂;蒙谷獻出法律典籍,百官有法可循,百姓得到了很好地治理。相較一下蒙谷的功勞,可以於保全國家政權想比,楚王封他執珪的爵位,賞賜土地六十萬畝。蒙谷很生氣地說:‘我不只是大王的臣子,也是國家的臣子,只要國家平安無事,我難道憂慮國家沒有君主嗎?’於是他就隱居到磨山之中,至今他的後代子孫沒有做大官的人。所以說不追求爵位,不計較俸祿,而爲國家社稷憂慮的人,蒙谷正是這樣。”

楚王於是就嘆息說:“這些都是古人,現在的人哪裡還會有這樣的呢?”莫敖子華回答說:“以前先君楚靈王喜歡腰細的人,於是楚國人就開始節食,以致身體弱得要扶着東西才能站穩行走。吃東西是人原始的,但是他們卻忍着飢餓不吃東西,死亡是人所厭惡的,可是人們卻不想辦法逃避。我還聽說:‘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君喜歡射箭的話,這個國家的大臣們也會努力學習射箭。’大王您現在只是不喜歡賢士罷了,假如大王您真的喜歡賢士的話,上述這五種賢士,都可以招來爲您所用。”

第89章 燕策二(2)第85章 燕策一(2)第46章 楚策四(3)第90章 燕策二(3)第94章 宋、衛策(1)第53章 趙策二(3)第87章 燕策一(4)第63章 魏策一(1)第86章 燕策一(3)第90章 燕策二(3)第30章 齊策四(3)第84章 燕策一(1)第57章 趙策三(3)第46章 楚策四(3)第7章 秦策(2)第70章 魏策三(2)第1章 東周策(1)第33章 齊策六(1)第30章 齊策四(3)第57章 趙策三(3)第55章 趙策三(1)第96章 中山策(1)第46章 楚策四(3)第14章 秦策二(3)第34章 齊策六(2)第83章 韓策三(3)第17章 秦策三(1)第82章 韓策三(2)第17章 秦策三(1)第66章 魏策二(1)第32章 齊策五(2)第21章 秦策四(3)第88章 燕策二(1)第54章 趙策二(4)第32章 齊策五(2)第8章 秦策(3)第56章 趙策三(2)第54章 趙策二(4)第74章 魏策四(3)第30章 齊策四(3)第75章 韓策一(1)第12章 秦策二(1)第61章 趙策三(7)第68章 魏策二(3)第82章 韓策三(2)第71章 魏策三(3)第70章 魏策三(2)第42章 楚策三(1)第87章 燕策一(4)第11章 秦策(6)第11章 秦策(6)第70章 魏策三(2)第33章 齊策六(1)第78章 韓策二(1)第42章 楚策三(1)第94章 宋、衛策(1)第44章 楚策四(1)第5章 西周策(2)第39章 楚策一(4)第67章 魏策二(2)第10章 秦策(5)第96章 中山策(1)第53章 趙策二(3)第18章 秦策三(2)第33章 齊策六(1)第30章 齊策四(3)第57章 趙策三(3)第48章 趙策一(2)第96章 中山策(1)第84章 燕策一(1)第80章 韓策二(3)第77章 韓策一(3)第66章 魏策二(1)第30章 齊策四(3)第20章 秦策四(2)第41章 楚策二(2)第5章 西周策(2)第6章 秦策(1)第93章 燕策三(3)第43章 楚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28章 齊策四(1)第74章 魏策四(3)第80章 韓策二(3)第31章 齊策五(1)第92章 燕策三(2)第90章 燕策二(3)第28章 齊策四(1)第63章 魏策一(1)第49章 趙策一(3)第46章 楚策四(3)第80章 韓策二(3)第10章 秦策(5)第14章 秦策二(3)第28章 齊策四(1)第58章 趙策三(4)第17章 秦策三(1)第33章 齊策六(1)第52章 趙策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