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秦策(1)

衛鞅亡魏入秦

[原文]

衛鞅①亡魏入秦,孝公以爲相,封之於商②,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③。期年④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

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爲主,大王更⑤爲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⑥之,而秦人不憐。

[註釋]

①衛鞅:商鞅,本衛國的公子,故稱衛鞅。②商:故城在今陝西商縣東九十里。③黥(qíng)劓(yì)其傅:指衛鞅因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④期(jī)年:一年。⑤更(gēng):變爲。⑥車裂:古代酷刑,以車撕裂人體。

[譯文]

衛鞅從魏國逃亡到了秦國,秦孝公讓他當秦國的丞相,把商地分封給他,號稱“商君”。商君治理秦國,法令得以貫徹實施,公正而並不偏私,實施懲罰也毫不避讓有地位的人,進行獎賞也不偏向關係與自己親近的人。法令執行涉及到太子,對太子師傅處以刻面割鼻的刑法。法令施行一年之後,無人去拾掉在路上的東西,民衆都不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兵力異常強大,諸侯都爲此感到害怕。但是商君異常刻薄,鮮少施恩,只不過一味用強蠻之力壓服別人罷了。

孝公支持商君變法十八年,病重無力迴天,想要把王位傳給商君,商君推辭了沒有接受。孝公死後,惠王繼位,不久之後,商君告老還鄉。有人藉機對惠王進讒言說:“臣子權勢過重國家就會岌岌可危,左右近臣過於寵信國君就會危及自身。現在秦國的婦孺人人都說商君之法,而沒有一人講大王之法,這樣一來,君臣之位上下顛倒,更何況商君一直以來就是大王的仇人,請大王設法除掉他。”商君入朝覲見,惠王便用車裂的刑法處死了他,秦國的百姓向來怨恨商君的刑法嚴酷,所以並沒有人爲此憐憫他。

蘇秦始將連橫

[原文]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①、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②。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衆,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小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③,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④而擒蚩尤,堯伐驩兜⑤,舜伐三苗⑥,禹伐共工⑦,湯伐有夏⑧,文王伐崇⑨,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⑩,言語相結,天下爲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饌,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僞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攻戰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

[註釋]

①胡貉(hé):北方遊牧民族,分佈在今內蒙古南部。②餚(xiáo):或作“崤”、“殽”,山名,在今河南洛寧北。函:關名,即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東北。③文章:此指法度。④涿鹿:山名,位於今天的河北涿鹿縣西。⑤騅兜:堯時曾與共工相互勾結,後被舜流放。⑥三苗:古代的部落名。⑦共工:官名,主要管理水利。⑧有夏:夏朝。⑨崇:崇侯虎,商朝人,曾助紂王肆虐天下。⑩車轂擊馳:車軸相互撞擊,即指出使人數頗多。偉服:奇異的衣服,代指儒者。

[譯文]

蘇秦剛開始用“連橫”說遊說秦惠王,說:“大王的國家,西邊有巴、蜀、漢中的豐厚物資,北邊有胡貉、代馬的可用物品,南邊有巫山、黔中的險要地勢,東邊有殽山、函谷關等牢固關塞。土地肥沃,百姓富足,戰車萬輛,勇士百萬,沃野千里,積蓄豐厚,地勢險要,便於攻守防衛,這實在是天然的府庫,是天下難得的強國啊!憑藉大王的賢明才智,士卒與百姓的衆多,車馬的精良,兵法的熟稔,完全能夠吞併天下各諸侯,一統天下,稱帝號而統治全國。希望大王稍微留心傾聽,允許我詳細敘述一下實現這一宏偉大業的方略。”

秦惠王說:“我聽說,羽毛未豐滿的鳥不能高飛;法度不健全的國家不能實施刑罰;道德不崇高的人不能使喚百姓;政教不施行的國家不能煩擾大臣。現在先生鄭重其事地不遠千里的來到這裡,親臨指教,我希望日後能再次領教。”

蘇秦說:“我一開始就懷疑大王是不會採納我的建議的。從前神農氏征討補遂,黃帝討伐涿鹿並且擒殺了蚩尤,唐堯流放兜,虞舜驅逐三苗,夏禹征討共工,商湯征討夏桀,周文王征討崇侯,周武王征討商紂,齊桓公憑藉自身的武力而稱霸於天下。由此看來,哪有不通過武力就能輕易稱霸天下的國家呢?古代的使者紛紛乘車四處奔走,頻繁往來,相互之間締結口頭盟約,謀求天下統一大業;後來他們之間相互約定合縱連橫,彼此之間還是戰爭不斷;文士們爭相巧辯遊說,這樣做的後果是使得諸侯們更加無所適從;各種事端叢巒疊起,簡直無所招架;法令條規雖然完備,百姓仍舊弄虛作假;文書政令紛繁蕪雜,百姓更加困苦不堪;君臣上下互相怨懟,百姓無所依從;文士們的話說得明白、理講得清楚,戰爭還是不斷髮生;文士們巧舌如簧、衣着光鮮,攻戰仍舊不能停息;繁瑣的稱引、華麗的辭藻,天下仍舊不得太平;因此說客的舌頭磨爛、耳朵震聾,也見不到什麼成效;諸侯之間以誠信相約,大行仁義的事情,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和睦。

[原文]

“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①,綴甲②厲兵,效勝③於戰場。夫徒處④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⑤、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並天下,凌萬乘⑥,詘敵國,制海內⑦,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遭⑧,皆惛於教⑨,亂於治,惑於言,沉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⑩。”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嫂不爲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爲夫,嫂不以我爲叔,父母不以我爲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爲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註釋]

①死士:敢死之士,即勇士。②綴(zhuì墜)甲:縫製盔甲。③效勝:致勝,取勝。④徒處:無所事事地呆着。⑤五帝:指傳說中上古時的五個帝王,即黃帝、顓頊(zhuānxū專須)。帝嚳(kù庫)、堯、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等三個帝王。五伯:指春秋時代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即齊桓公、朱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公。⑥凌萬乘(shèng勝):超過擁有兵車萬輛的國君。⑦詘(qū屈):折服,屈服。制海內:統治天下。海內,猶言天下;古人認爲中國四面環海,故稱“海內”。⑧子元元:把廣大人民當兒女那樣愛護。⑨嗣(sì四)主:後繼的國君,指三王五帝以後的國君。⑩行:指推行,施行。贏(léi):纏繞。縢(téng):綁腿布。(jué):草鞋。發:取出。篋(qiè):書箱。

[譯文]

“所以只好用戰爭的方式來取代文治,召集天下敢死之士,對他們以禮相待,製作好各種精良的甲冑,打磨鋒利各種刀槍機械,然後到戰場上去一決勝負。如果無所事事就想獲得回報,安居不動就想擴大自己的疆域,即使是古代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賢君,也想不勞而獲得到豐功偉績,但是往往形勢所迫,所以只能使用武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軍隊如果在能外打勝仗,大王如果能在國內施行仁政,國家的威信就能樹立起來了,治下的老百姓就能服從統治了。現在假如要想吞併天下,凌駕於擁有兵車萬輛的諸侯之上,讓敵國屈服,從而控制天下,讓天下的百姓服從自己的領導,使諸侯向自己稱臣,實在是非用兵力不可的。可是現在那些繼承王位的君主,卻忽視了用兵這一至關重要的道理,他們都不懂得教化人民,政治混亂,被花言巧語所迷惑,沉溺於辯論和辭令之中。由此來說,大王您本來就不會施行我的策略啊!”

蘇秦遊說秦王的奏章雖然一連上書了十次,但他的遊說還是沒有被秦王採納。他弄得黑貂皮袍也穿破了,百斤黃金也花光了,沒有了遊說的生活之資,不得已只好離開秦國回到洛陽。他腿上打着裹腿,腳上穿着草鞋,揹着一些書籍,肩上挑着行囊,形容枯槁憔悴,滿臉焦黑之色,一副慚愧失魂的樣子。他回到家裡之後,妻子不下織布機,嫂子也不給他做飯,甚至父母不同他說話。蘇秦深深地嘆息說:“唉!妻子不把我當丈夫看待,嫂子不把我當小叔子看待,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待,這一切都是我蘇秦自己的過失啊!”當晚,蘇秦便連夜把幾十箱書一一打開,把呂尚所著的那本名叫《陰符》的兵法書找出來,伏案誦讀起來,熟記書中精要處,並深入揣摩它其中的真意。讀到睏倦想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腳跟處。蘇秦說:“哪有去遊說大王,卻不能得到金玉錦繡,得到公卿相國這樣的尊貴位置的呢?”過了一年,他的兵法終於揣摩透了,便說:“這次我真的可以去遊說當代的國君了。”

[原文]

於是乃摩燕烏集闕①,見說趙王②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爲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綿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鎰③,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之決蘇秦之策。不費鬥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④千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廟之內,不式於四境之外。”當秦之隆,黃金萬鎰爲用,轉轂連騎,炫熿於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⑤。伏軾樽銜⑥,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官除道,張樂設飲⑦,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⑧,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⑨,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⑩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註釋]

①燕烏集闕:關塞名。②趙王:趙肅侯。③鎰:古代的重量單位,一鎰相當於二十兩。④式:決定。⑤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這兩句極言蘇秦出身之貧賤。⑥伏軾樽銜:指乘車騎馬,言蘇秦現在之顯貴。⑦張樂(yuè嶽)設飲:設置音樂,備辦酒席。⑧側目而視:指不敢正目而視。⑨匍伏:爬行。⑩倨(Jù據):傲慢。季子:嫂呼小叔爲季子。一說,季子爲蘇秦的字。不子:不把他當兒子。

[譯文]

於是蘇秦就來到趙國的燕烏集闕宮門,在富麗堂皇的宮殿裡遊說趙王。他對趙王眉飛色舞地道出合縱的戰略和策略,說話投機以致拍起掌來。趙王非常高興,立刻封他爲武安君,並授以相印。另外又給他兵車百輛、錦繡千束,白璧白雙,金幣二十萬兩,車隊緊隨他後,到各國去約定合縱,拆散連橫,以此抑制強秦。因此,當蘇秦在趙國做宰相時,秦國不敢輕易出兵函谷關,這條通道也被斷絕了。在當時,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如此衆多、諸侯如此威風、謀臣如此謀術,都要聽從蘇秦一人的決斷。沒損耗一斗軍糧,沒徵用一個兵士,沒派出一員大將,沒有損壞一根弓弦,沒折斷一支箭,就讓天下諸侯之間和睦相處,甚至比親兄弟還要親。由此可見,只要有賢明人士當權主政,天下就會順服;只要有這樣的一個人得到重用,天下就會服從統治、歸順朝廷。所以說:“應該要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而不必用武力征服來處理一切事物;要在朝廷上運籌帷幄,而不必到邊疆上去作戰廝殺。”當蘇秦權高位重、顯赫一時的時候,金帛二十萬兩供他享用,他所指揮的戰車飛馳、馬匹成羣,所到之處都顯得威風十足、八面凜凜,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莫不望風而臣服在他的號令之下。趙國的地位也越來越顯赫。其實蘇秦此人,起初只不過是一個住在陋巷、挖牆做門、砍桑做窗、用彎曲的木枝作門框的那類窮人罷了。但現在的他卻時常坐進豪華的四馬的豪華戰車,騎着高頭大馬橫行天下,在各諸侯國朝堂內遊說大王,使各諸侯王的親信都不敢開口說話,天下無人與之抗衡的了。

蘇秦將要去遊說楚威王,路過洛陽,他的父母聽說了,趕緊整理房間,清掃道路,僱請樂隊,置辦酒席,到距離城區三十里的郊外去迎接他。妻子敬畏他,都不敢正眼看他,側着耳朵聽他說話;嫂子跪在地上像蛇一樣前行,對蘇秦一再叩頭請罪。蘇秦說:“嫂子,你爲什麼先前那樣傲慢無禮而現在又這樣卑躬屈膝呢?”嫂子說:“因爲你現在地位尊貴而財寶又多啊。”蘇秦說:“唉!一個人如果窮困潦倒,連父母也不把他當兒子看待,一旦富貴之後,就連親戚都感到畏懼。由此可見,人生在世,權力、名利和金錢怎麼能視而不見呢!”

秦惠王謂寒泉子

[原文]

秦惠王謂寒泉子①曰:“蘇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東山②之君,從以欺秦。趙固負③其衆,故先使蘇秦以幣帛約乎諸侯。諸侯不可一,猶連雞之,不能俱止於棲之④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⑤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墮邑,請使武安子。善我國家使諸侯,請使客卿⑥張儀。”秦惠王曰:“受命。”

[註釋]

①秦惠王謂寒泉子:蘇秦活動時代在張儀之後,當爲秦齊稱帝同時。②東山:指崤山以東六國。③負:依仗。④之:應作亦字。⑤喻:同諭。⑥客卿:以別國人爲官者稱客卿。

[譯文]

秦惠王對寒泉子說:“蘇秦虛張聲勢欺負我,他企圖靠自己一個人的智謀,來改變東山六國君主的政策,企圖用合縱來欺辱秦國。趙國原來就仗着它人口衆多,勢力雄厚,所以首先派蘇秦帶着財物去聯合諸侯訂立合縱盟約。然而六國諸侯根本不可能齊心一致,這就好像用一根繩子把一羣雞捆綁在一起,卻不能棲息在一個地方,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我爲蘇秦的這種做法,心懷憤怒已有很久了。因此我想派武安君白起到六國去,讓他們懂得天下的局勢。”寒泉子說:“不能這麼做。攻城掠地,可以派武安君前往。爲我們國家爭取利益,出使諸侯,那必須派客卿張儀前去才行!”秦惠王說:“我接受您的建議。”

泠向謂秦王

[原文]

泠向謂秦王曰①:“向欲以齊事王,使攻宋也②。宋破,晉國危,安邑王之有也③。燕、趙惡齊、秦之合,必割地以交於王矣④。齊必重於王⑤,則向之攻宋也,且⑥恐齊而重王。王何惡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爲先知之,故不言⑦。”

[註釋]

①泠(líng鈴)向:秦臣。②以:使,讓。事:侍奉。③安邑:魏都,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地處河東,靠近秦國。④惡(wù誤):憎恨。⑤齊必重於王:秦多得地,齊畏其強,故對秦王更加尊重。⑥且:將。⑦以王之明爲先知之:因爲大王聰明是會事先知道的。

[譯文]

第52章 趙策二(2)第35章 齊策六(3)第86章 燕策一(3)第12章 秦策二(1)第2章 東周策(2)第61章 趙策三(7)第58章 趙策三(4)第72章 魏策四(1)第37章 楚策一(2)第76章 韓策一(2)第13章 秦策二(2)第43章 楚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24章 齊策一(3)第1章 東周策(1)第93章 燕策三(3)第59章 趙策三(5)第96章 中山策(1)第37章 楚策一(2)第87章 燕策一(4)第18章 秦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3章 東周策(3)第38章 楚策一(3)第56章 趙策三(2)第40章 楚策二(1)第46章 楚策四(3)第17章 秦策三(1)第52章 趙策二(2)第29章 齊策四(2)第54章 趙策二(4)第14章 秦策二(3)第1章 東周策(1)第45章 楚策四(2)第31章 齊策五(1)第69章 魏策三(1)第3章 東周策(3)第92章 燕策三(2)第78章 韓策二(1)第20章 秦策四(2)第74章 魏策四(3)第59章 趙策三(5)第12章 秦策二(1)第73章 魏策四(2)第62章 趙策三(8)第85章 燕策一(2)第29章 齊策四(2)第28章 齊策四(1)第18章 秦策三(2)第68章 魏策二(3)第86章 燕策一(3)第88章 燕策二(1)第71章 魏策三(3)第19章 秦策四(1)第21章 秦策四(3)第28章 齊策四(1)第75章 韓策一(1)第8章 秦策(3)第88章 燕策二(1)第64章 魏策一(2)第56章 趙策三(2)第49章 趙策一(3)第52章 趙策二(2)第24章 齊策一(3)第36章 楚策一(1)第86章 燕策一(3)第15章 秦策二(4)第53章 趙策二(3)第36章 楚策一(1)第78章 韓策二(1)第80章 韓策二(3)第85章 燕策一(2)第4章 西周策(1)第4章 西周策(1)第51章 趙策二(1)第50章 趙策一(4)第87章 燕策一(4)第86章 燕策一(3)第27章 齊策三(2)第24章 齊策一(3)第5章 西周策(2)第68章 魏策二(3)第59章 趙策三(5)第51章 趙策二(1)第73章 魏策四(2)第83章 韓策三(3)第90章 燕策二(3)第49章 趙策一(3)第38章 楚策一(3)第85章 燕策一(2)第85章 燕策一(2)第65章 魏策一(3)第60章 趙策三(6)第6章 秦策(1)第3章 東周策(3)第69章 魏策三(1)第19章 秦策四(1)第81章 韓策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