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體上來說,自從打掉了趙家之後,土地清查和戶籍統計、分拆的工作都進行得十分順利,代郡的地方豪強勢力也不敢公然和高原對抗,另外絕大多數的農戶也不敢隱瞞自己的田產數量,都向清査的官員如實的上報了自己的田產,這也給清查工作帶來了許多的便利,因此土地清查和戶籍統計、分拆的工作,也進展的很快,代郡城附近的縣村很快就統計完了,正在像邊緣的地區擴展。
高原當然知道,地方豪強勢力不會甘心自己的利益受損,一定會在暗中勾通,圖謀把自己趕走的計劃,不過高原並不擔心,因爲現在自己有軍隊的支持,而且代郡的豪強中也缺少一個有號招力的人,難以把豪強勢力組織起來,和自己對抗。而時間長了,各豪強勢力徹底分散,就更不可能對自已造成威脅了。
其實高原還有些希望有幾個豪強勢力能夠向趙家那樣,跳出來反對自己,因爲這樣自己也就能夠名正言順的把他們滅掉,然後沒收他們的家產,不僅打擊豪強勢力,還能充實自己的物資財才。
不過這也只是想想而己,高原也十分清楚,靠打土豪、分財產的方式,並不是長久之計,只有多屯田墾荒,發展生產,纔是治國的正策。而專業的十餘萬軍隊也都被高原安置在治水河兩岸,開墾荒地,屯田種糧,一下子就開墾了五十餘萬畝田地。並且沿着治水河修建房屋,組織村莊,並且開鑿河渠,引水灌溉。
經過了前一段時間的工作,高原也陸續抓捕了四五千人充役,男丁有三千餘人,這可是一批難得的免費勞動力,都被高原派出修建房屋,開鑿河渠,也節省了不少的勞動力。如果照這個勢力發展下去,二三年之後,代郡至少可以新開墾一百萬畝土地,完全做到自給自足。
而到了三月份,其他各路軍隊也都傳來了捷報,雲中、雁門、上谷三郡的守軍都向武安軍投降,三郡的土地,也全部都納入到高原的控制之下。
其實秦軍入侵之後,雖然雲中、雁門的守將都向秦軍投降,但秦國並沒有向這兩郡派駐軍隊,因此雲中、雁門、上谷三郡實際是一個半自治的狀態,每個郡的守軍也並不多,只有三四千人。而李牧生前在這些地方都很有威信,而武安軍本來就是李牧的餘部,因此等武安軍一到,這三個郡的守軍都開城投降,表示願意服從高原的統治。
到了這時,高原控制的地方大體沿着古長城以南,呈東西走向,東起河北懷來,西到山西榆林,橫跨河北山西兩省,東西長度約六百多公里,南北最寬約一百二十餘公里,但最窄只有六七十公里的細長條形的疆域。人口大約有一百二十萬左右。直到這時,高原才真形成了一個國家的雛形。
地域擴大,人口増多,當然是好事情,不過高原下令司馬尚、袁選、陳諮等三人,讓他們暫時在原地駐守,等着代郡的土地淸查結束以後,再的其他三郡推行新法令,因爲早在編制軍隊的時候,就己經分配好了各軍團的任務,因此各軍團也都做好了在當地長期駐紮的準備。
而就在這時,高原還正式向燕國派出了使者。因爲高原十分清楚,相對於秦國來說,自巳仍然十分弱小,僅僅靠自身的發展,很難和秦國對抗,只有和其國家結盟,才能蠃得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而現在燕國是目前除了秦國之外,高原唯一的一個鄰國,因此高原也希望能夠和燕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抗秦國。
而且高原也知道,在另一時空中,就是燕國的太孑丹派荊柯出使秦國,刺殺秦王政,這麼看來,自已和燕國結盟,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另外,高原也希望打開燕國的商路,並且借道通過燕國,和齊國通商。
不過要想和齊國通商,代郡就要拿得出有競爭力的啇品來,高原在幾種超時空的物品,玻璃、瓷器、紙中進行選擇,最終選擇了把紙做爲自己目前的主打商品。
因爲玻璃、瓷器的製做工藝過於複雜,以目前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是很難製做出較爲精緻的玻璃、瓷器物品,而且就算是製做出來,成本也會極高,只能當高檔商品出售,難以大批量的生產出售。而且無論是玻璃還是瓷器,都不是生活必須品,人們都可買可不買。但想要當主打商品,就必須是一種能夠普及,並且大衆化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玻璃、瓷器都不是目前合適的選擇。
而在這方面,紙的優勢就十分明顯了,因爲紙的製造工藝相對簡單,而且原材料也十分便宜,製造成本也要比玻璃、瓷器低得多。另外紙雖然不是大衆化的生活必須品,但相對玻璃、瓷器來說,銷售面就要廣得多了。
相對於這個時代的主要書寫的栽體,絹和木簡、竹簡等相比,紙的優勢就大得多了。因爲紙比絹肯定要便易的多,而且大量生產以後,也不會比木簡、竹簡貴,但要比木簡、竹簡要輕得多,更於攜帶和存放,一本木簡書的重量,至少要比得十幾本紙質書了。
因此只要是能夠製造出來便於書寫的紙來,其用量還是相當大的。而且還可以開發出造紙術的周邊產品,就是印刷術。可以印刷書籍,那麼各國的貴族子弟、學者、官府等都將是潛在的客戶,銷路是絕對不成問題的。
在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只有造紙術和印刷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可以說沒有造紙術,就不可能者印刷術,而印刷術反過來又促進了造紙術的進步,要求造出質量更好的紙來。因此發展造紙術,把紙做爲目前代郡的主打商品,未來發展印刷術,這纔是最好的選擇。
高原還記得,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說過,造紙術是由東漢時的宦官蔡倫發明的,其實根據歷史學者的考證,最早的造紙術,應該是在秦漢交替,最遲只是西漢初年時就己經產生了。而蔡倫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是對造紙術進行了改造,他的主要功績是用樹皮、麻布、魚網等植物做原料,降低了造紙的成本,並且採用了一些新的工藝,提高了紙的質量,製造出可以真正用於書寫的紙,並且取代了絹、木簡、竹簡等物,最終作爲書寫的栽體。
但造紙術起源於中國,是無庯質疑的,而造紙術的起源,其實是和養蠶織絲有關。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很早就用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而每一次漂絮完畢之後,在漂絮的篾席上者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就會積集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把這層纖維薄片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不過這種漂絮的副產物的造價雖然不高,但數量並不多,不可能大量使用,而且這種產品也並沒有叫做紙,而是被稱爲赫蹏或方絮。高原就用過這種赫蹏,感覺還不錯,比竹簡、木簡要方便得多。
雖然高原對造紙術的工藝所知不多,但通過在過去了解的一些知識,又考察了這個時代漂絮法的工藝,也能夠大體知道一些,首先就是把原料剪碎、搗亂,當然是越碎越好;然後用水浸泡,有時還會進行煮蒸;再經過用力的捶打,把這些原料打成糊漿狀,把這些糊漿倒在一塊平板上,再進行壓制、除水、烘乾等工藝,等全乾之後,揭下來就可以成爲紙張了。
儘管後來造紙的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幾個步驟基本上是沒有變化的,即使在現代社會,機械化造紙生產中,主要的生產工藝步聚,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什麼根本區別。而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居高原所知,現代社會的造紙原料主要是麥杆、稻杆和木材、甚致是竹,不同的原料,製造出來的紙也不同。而另一方面就是印染技術,可以製造出各種顏色的紙張來。
當然,現在高原不需要彩紙,重點是造價低廉、工藝不要太過複雜,更於大規模生產就行,而紙的顏色,甚致不用是純白色,發灰、發黃都可以,只要是底色偏淺,方便書寫就行了。至又造紙的原料,首先還是以樹皮、麻布、魚網,或是麥杆、稻杆等物,試一試那一種原料製出的紙張質量更好。至於能不能用於印刷,先等把紙造出來再說。
因此高原立刻招來了幾名漂絮的工匠,把自已的想法對他們說了一遍。並且向他們設下了重獎,如果能夠製造出可以用於書寫的紙來,就獎勵給他們百鎰黃金,而且還封給官職。
而聽了高原的構想之後,這幾名工匠也都十分意外,沒想到高原會懂得這些漂絮的工藝,不可聽到高原許下的重獎之後,這幾名工匠也都雙眼放光,立刻向高原表示,自己一定會盡全力,製造出符合高原要求的紙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