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喳——喳——喳——”
隨着在頭頂的天空中飛行的一對飛鳥,盤旋着分別落在雲瑤伸出的兩支手上。這兩隻鳥的體長度約有一尺多,一隻爲灰褐色,另一隻呈紅褐色,並且佈滿了深褐色的斑點或橫紋,嘴喙較短,有明顯的下彎成鉤開,翅長而狹尖,尾部較爲細長。原來是一對紅隼。
古代戰爭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通迅和偵察手段十分落後,許多戰役的失敗往往就是因爲通迅不到位,或是偵察手段不足有關。而高原也很爲這個問題頭疼,他精心訓練特戰隊,就是希望他們在偵察方面發揮作用。而以前高原只是注意雲瑤的治療能力,這一次出衆,纔想到雲瑤還有訓獸的天賦,如果充份利用起來,完全可以使自已的偵察能力提升一個層次,未來還可以在通迅上有所突破。
正好這時高原也收到了姜桓武發回的消息,這時燕軍居然還留在居庸塞外駐紮,並沒有開拔,因此高原帶領着三千騎兵,離開了山谷,趕去和姜桓武等人匯合,當然也帶上了雲瑤。
而在離開山谷之後,雲瑤就利用自己的訓獸天賦,在道路上捕捉到了一對尚未成年的紅隼,並且開始訓練它們的偵察能力。
通常來說,隼是一種中小型的猛禽,以飛翔能力強,視力好而著稱,而某些體形較大的隼類,也可以被稱爲鷹,而紅隼是中國北方隼類的一種典形類別,又叫茶隼、紅鷹、黃鷹、紅鷂子,飛翔力強,喜逆風飛翔,並可快速振翅停於空中,而且視力敏捷,取食迅速,見地面有食物時,可以迅速俯衝捕捉,有時也可在空中直接捕取小型鳥類和昆蟲等。是非常適合做偵察的鳥類。
高原自然是十分高興,就算是這一次趕不上了,但如果把這對紅隼訓練好之後,對自己以後的戰鬥,還是大有用途的。
一路又行走了兩天,一行軍隊就到達了居庸塞以外約五十里的地方,和姜桓武等人匯合。
姜桓武也向高原作了彙報,原來這一路燕軍的兵力有十二萬,之所以遲遲不動兵,是因爲現在燕軍內部矛盾重重,互相爭鬥不己,拖沿了進軍的時間。
儘管在名義上,燕軍的主將是燕太子丹,但太孑丹並不精通兵法,因此主要是聽從秦將樊於期的建議。樊於期在秦國時,也是一名赫赫有名的大將,和王剪、桓齮、蒙武並列,他的用兵能力確實是值得信賴,比屢戰屢敗的燕國將軍要強得多,而且秦燕之間並無矛盾,太子丹倚重樊於期,也是完全有道理的。
而且樊於期雖在燕國,但也把井陘一戰的經過,並且對趙國滅亡,高原在代郡自立,成立武安軍等事情,都打聽得十分清楚。在樊於期看來,高原己經深得李牧的兵法真傳,善於使用騎軍,進行大範圍奔襲。而治水以北的地方是以山地衆多,正好利於武安軍設伏突擊,因此燕軍不應該輕急冒進,而是應該步步爲營,層層推進。同時,樊於期還向太孑丹建議,派出一支精銳騎兵,從長城以北繞道突襲上谷郡,兩路進軍互相呼應,可以讓武安軍首尾難顧,然後再配合治水南岸的燕軍,確實有很大的勝算,畢竟,燕國在兵力上有絕對的優勢。
但樊於期的建議,也遭到了燕將慄黎的強烈反對,慄黎是在二十五年以前,率燕軍攻趙陣亡的燕國相國慄腹之子,這一次攻代,他也攢足了一口氣,希望能夠爲父親報仇。不過他對太孑丹倚重樊於期的態度非常不滿,認爲樊於期只是一個秦國的逃將,燕國能夠收留他,就己經很不錯了,那值得這麼倚重他。而且現在慄黎是燕國的大將軍,掌管燕國的軍權,自然不希望有人來危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只要是樊於期提出的建議,他都會極力的反對。
另外,慄黎也十分輕視代郡的實力,認爲不過就是一批趙國的殘餘力量,在代郡苟延殘喘,能夠有什麼力量,現在燕軍可是二十萬大軍,就是一走一過,就可以把代郡踏平了,還用得着像樊於期說的那麼複雜嗎。只用指揮大軍,沿着治水前進,一直挺進到上谷郡,就可以一舉擊敗代郡的軍隊了。而且樊於期的建議,也存在着許多難以實現的地方。
因爲燕軍並不是秦軍,燕國是一個非常守舊的國家,直到現在,燕軍依然是以戰車爲主力,沒有建立起一支獨立的騎軍,只有少數零散的騎兵,而樊於期入燕之後,一直被太孑丹安置在長城以外,對燕國的情況並不瞭解,把燕國和其他國家等同起來,其實燕國根本不可能如樊於期所建議的那樣,派出一支精銳騎軍,從長城以北繞道突襲上谷郡。
而慄氏是燕國的世家大族,在燕國的勢力根深蒂固,就連燕國的王室也不敢輕易的得罪慄氏,因此慄黎堅持不同意執行樊於期的建議,太孑丹也拿他沒有辦法。
結果雙方就爲了怎樣出兵,爭執了好幾天的時間,還沒爭出一個結果來。而眼看着南線的燕軍都己經開拔了三天,走出了近百里,而且和武安軍發生了小規模的戰鬥,不能再拖下去了,因此太孑丹也不得不向慄黎妥協,放棄了樊於期的建議。而面對太孑丹的壓力,樊於期也只能改變自己的計劃,也放棄了從長城以北繞道突襲上谷郡的方案,把全軍分成三部份,由慄黎率領五萬人馬爲先頭部隊,太孑丹和樊於期率領五萬軍隊居中,而剩下的兩萬軍隊押運糧草物資,在最後面。
這個方案也讓慄黎十分滿意,雖然他只分到了五萬軍隊,但他是燕國的大將軍,執掌燕國的軍權,因此這五萬軍隊都是燕國的精銳士兵,戰鬥力最強,可以抵待過十萬大軍。慄黎也有充份的自信,只用這五萬軍隊,就足以擊敗代郡的軍隊,攻佔上谷郡了。於是在分兵之後,慄黎立刻帶軍出發,沿着治水向上谷郡進軍。
姜桓武等人當然不知道燕軍內部的權力鬥爭,但燕軍分爲三段,向上谷郡出擊,他們還是打探得十分清楚,這時慄黎的前部己經和太子丹的中軍拉開了三十里左右的距離。按照春秋時代的兵法標準,三十里差不多是一天行軍的距離。儘管這時各國的軍隊都將一天行軍的距離擴大到五十里左右,但燕國仍然尊守看這一傳統。
高原得知了燕軍的行蹤之後,也立刻做出了決定,既然燕軍分了軍,那麼自己正好就可以對燕軍逐個擊破,不過首先要做的就是讓燕軍的前軍和中軍拉開距離,讓前軍突岀,給自己集中兵力,先殲滅燕軍前軍的機會,同時還要拖延燕軍中軍的前進速度,讓他們不能快速支援前軍。
因此高原立刻下令,讓仲孫奇帶領自己帶來的這三千騎軍,付負襲擊燕軍的中軍,自己立刻返回山谷,準備集中兵力,圍殲燕軍的前軍。
這一次高原帶來的三千騎軍,包括有一個驍騎軍的千騎隊,另加兩個徵集的千騎隊,仲孫奇接令之後,立刻率軍出發,繞過了慄黎的前軍,直奔燕軍的中軍而去。因爲這時姜桓武等人早己把這一帶的道路都摸清楚了,因此燕軍的前軍根本就沒有查覺到自己和敵軍己經擦身而過了。
讓過了燕軍的前軍之後,仲孫奇率領武安軍,在夜晚向燕軍的中軍發動了突擊。燕軍確實沒有想到,武安軍會繞過前軍,來攻擊自己,對武安軍的攻擊毫無預備,守備十分鬆懈,結果被武安軍一連攻破了兩個營地。等燕軍的大軍趕來救援的時候,武安軍早就己經逃得無影無蹤了。
雖然這一次突襲,對燕軍造成的損失並不大,陣亡的士兵只有三四百人,加上受傷的士兵,也不到一千人,但還是給太子丹和樊於期帶來了不小的震憾。因此樊於期也不敢大意,在白天行軍的時候,也派出了大量的巡邏隊,在大軍的周圍巡視,保護大軍以免再受到襲擊。
結果在這一天的行軍中,燕軍又遭到了武安軍的數次襲擊,雖然樊於期的佈置,確實保護了大隊人馬的安全,但武安軍難以攻擊燕軍的大軍,卻專門針對燕軍的巡邏隊下手。
因爲燕軍沒有專門的騎軍,因此巡邏隊是車騎混編,並且是以輕車爲主,通常都是二三輛戰車帶着十餘名騎兵,組成一個巡邏小隊。這樣的配備,在武安軍的精銳騎兵面前,根本就不堪一擊,往往一個五十騎隊或百騎隊出擊,二三次衝鋒,就可以輕易的擊敗一個巡邏小隊。等燕軍的援軍趕來時支援時,早就巳經跑得沒影了。
結果一天下來,有十餘支燕軍的巡邏隊遭到了武安軍的襲擊,其中有六支全隊覆滅,陣亡的士人超過了百人。而武安軍竟然沒有一名士兵陣亡,只有十餘名士兵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