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伐魏決議

“有意思真有意思這個高原居然冒充使臣出使齊國”秦王政一邊放聲大笑一邊說道:“聽說去年他將俘虜的匈奴人編成了一支軍隊難道高原真的打算學趙武靈王再搞什麼胡服騎射嗎”

秦國王宮的大殿雖然寬闊但秦王政那宏亮又略帶一點沙啞的聲音即使是站在角落裡也能夠聽得十分清楂

尉繚笑道:“大王整編匈奴人和胡服騎射完全就是兩回事代郡人口稀少而匈奴人個個都是能征慣戰的戰士因此高原將俘虜的匈奴人編成軍隊擴充代郡的軍力也在情理當中趙國的騎軍本來就冠於其他列國李牧雖死但留下了一支精兵給高原實在沒有必要再搞什麼胡服騎射”

頓弱也道:“齊國己有四十年不理列國之事素來與列國交好因此就算是高原的身暴露了齊國也不會把他怎麼樣說不定還會更爲禮敬這和當年趙武靈王化名改扮裝作使臣使秦完全不一樣我看高原出使齊國最主要的目地還是和其他各國的使臣商談合縱的事宜”

姚賈也道:“是啊臣在齊國之時就發現高原和各國使臣多次商談聽楚國使臣景泰所說確實就是在商談合縱的事情不過他們到底達成了什麼協議景泰也不知道因爲參於協商的楚國副使項棟並沒有告訴景泰當然也有可能是景泰說謊他知道高原等人協商的結果但並沒有告訴爲臣”

秦王政點了點頭道:“那麼各位愛卿以爲我們秦國的伐魏之舉是否還應該進行呢”

其實早在姚賈出使齊國之前秦國就己經開始調集兵力集積糧草準備進攻魏國而等姚賈從齊國回到秦國之後秦國己經基本做好了所有的準備工作現在只差指定伐魏主將的人選就可以出兵伐魏了但就在這時又從齊國傳來了高原冒充使者出使齊國的事情於是秦王政也立刻招集文武大臣討論伐魏之計

這時李斯出列道:“大王臣以爲高原等人的合縱並不足爲慮伐魏之舉勢在必行”

秦王政道:“李卿何以見得合縱並不足爲慮”

李斯道:“首先是齊國己經明確表示不會加入合縱沒有了齊國合縱的聲勢也就消弱了近半;再說楚國這次出使齊國只有楚國是派出了兩位使臣一名和我們秦國交好另一名則參與合縱的協商無論是有意爲之還是兩人的立場迥異但楚國的態度明顯是首鼠兩端加上前幾次合縱楚國都損失慘重因此臣以爲楚國決不會加入這次合縱最多就是在名議上表示會對魏國進行支持但也不會出動軍隊支援魏國如果沒有齊楚兩個大國加入那麼合縱也就是名存實亡了”

秦王政點了點頭道:“那麼還有燕代兩國呢”

李斯道:“燕國素來弱小而且去年又慘敗於代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不足爲慮因此只有代郡纔有可能會全力救援魏國雖然代郡之兵的戰鬥力之強優於其他各國但畢竟國力太小守土有餘但想要援救魏國卻力有不逮因此臣才以爲這一次合縱並不足爲慮伐魏之舉不可更改”

秦王政想了一想下環顧衆臣道:“各位愛卿以爲李卿之言如何呢”

衆臣互相看了看都沒有作聲因爲趙韓兩國滅亡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魏國滅亡了魏國之後不僅全部佔領了三晉之地而且也將整個中原地區都納入到秦國的版國中這樣一來統一天下的大勢幾乎不可阻擋這是秦國早就制定好的戰略計劃如果沒有遇到什麼大的變故不該改變

另外剛纔李斯的態度己經十分明顯就是堅定的實施這個戰略計劃儘管李斯不是秦國的丞相但誰都知道他纔是秦王政最信任的大臣權勢遠在丞相王綰之上他說出來的話基本就代表着秦王政的態度因此誰也不敢輕易的出言反對當然絕大多數人員都認爲沒有必要改變早就制定好的戰略計劃

而就在這時韓騰出列道:“大王臣以爲伐魏之舉應該緩行”

這一句立刻引得大殿上所有的人都將目光集中到他的身上不少人都十分奇怪雖然這時韓騰已經晉升到大將軍有資格參與議論朝政大事但他一般在朝堂上都極少發言而衆人也都能夠理解因爲韓騰畢竟是外人雖然在滅韓、滅趙兩戰中立下了大功秦國上下不在懷疑他的忠心但他投降秦國也不過只有四五年的時間一下孑就晉到了大將軍的位置儘管功勞是夠了但資歷還差了一些因此言多必失能不說話當然是不說話爲好更何況是在這種場合而且還是質疑秦國早就制定好的戰略計劃大臣們也都露出各種表情有驚訝有不屑有不滿、有詫異

秦王政的表情到沒有什麼變化依然帶着淡淡的笑容道:“韓卿以爲我秦國不伐魏國當應何往呢”

韓騰道:“先取代郡再滅魏國”

秦王政道:“韓卿能夠詳細的解釋一下嗎”

韓騰道:“大王代郡雖小卻是趙國舊地民風悍勇尚武好戰與我秦國素來有仇現在代郡之主高原精通兵法用兵之能不在李牧麾下之兵多爲李牧的舊部皆是百戰之兵戰鬥力之強不在我大秦軍隊之下而且高原不但善於用兵也精於治國只用了二年多的時間就使代郡大改舊貌呈興旺之勢而且通過與齊國開通商路獲得了大量的物資假以時日此人必會成爲我秦國統一天下的首要勁敵應當趁其羽翼未豐之際先將其剪除如果等其勢成恐怕將是我秦國的心腹大患”

秦王政也微微點了點頭道:“韓卿所言也不無道理不過我秦國先滅魏國再滅代郡難到不行嗎”

韓騰搖了搖頭道:“魏國雖弱但大梁城高牆堅難以攻克如果再加上代郡的援軍不知當圍困多久因此就算我秦國就算能夠攻破大梁滅亡魏國但也必然耗時曰久耗資巨大滅魏之後又要穩定魏地如此一來至少也需要三年之後才能夠再進攻代郡而這就給了代郡足夠的發展時間說不定高原會趁此機會舉兵南下恢復趙國之地相反如果我秦軍佯做進攻魏國吸引代軍出動大軍援魏趁着代郡兵力空虛奇襲代郡可一鼓而滅之然後再回兵進攻魏國如此一來代魏皆可定”

秦王政認真的想了一想又看了看衆大臣道:“各位愛卿以爲如何呢”

李斯立刻出列道:“臣以爲韓將軍之言不可行”

秦王政道:“爲什麼”

李斯道:“趙韓均滅魏國正在我秦國腹地而且是折中要地魏國一日不滅趙韓兩地就一日不穩應當儘早攻取不可久拖遲則恐生變故而代郡地處偏遠亦戰略要地亦非當務之急而且高原到底有沒有治國之材估且不論但代郡人口稀少地產無多就算與齊國開通了商路但也受制於人難保長久因此就算高原是管仲再世商君復生別說是在數年之間就是給他二十年的時間也無法讓代郡強大到能與我秦國相抗的實力因此臣以爲伐魏之舉不可改變”

秦王政沉呤了一會兒又道:“上將軍以爲如何呢”

王剪聽秦王政點了自己的名這纔出列道:“回稟大王臣以爲丞相之言甚是應當先滅魏國再攻代郡代郡雖小但地勢頗好而且兵數將勇只要守住鴻上塞拒我秦軍再以輕騎騷擾我們的糧道代郡騎軍之優猶在我秦軍之上而且代軍熟悉地形必然使我秦軍不厭其煩因此進攻代郡的難度之大未必在進取大梁之下”

秦王政道:“但如果如韓卿之言高原趁着我秦國進攻魏國之際出兵收取趙地又當如何”

王剪搖了搖頭道:“臣以爲不會現在趙地有蒙大將軍駐守駐軍多達十萬進取代郡雖然不足但自守當有餘何況這一次是代軍進攻我秦軍防守代軍的騎軍優勢難以發揮而只要我秦軍守住井徑一線高壘深塹代軍就難有做爲相反魏國現在己是虛弱之際根本就不堪一擊就算大梁城高牆厚也不足爲慮因爲臣己想出一計就在今年以內就可以攻破大梁”

秦王政聽了頓時大感興趣道:“卿有何良策可破大梁”

王剪道:“大梁城地勢低窪只要引黃河之水而灌之最多三個冃就可以攻破大梁城了”

秦王政道:“黃河離大梁城尚有數十里如果引黃河之水而灌之豈不是工程浩大嗎”

王剪道:“回稟大王黃河離大梁城雖遠但鴻溝南下正好經大梁城外距離之近不過數百步而己因此引水灌大梁水口並不在黃河而在鴻溝只是鴻溝水量不足大須從接近黃河的上端開口補水方能成其勢臣以問過鄭國如此工程只需一月既可”

第244章 雲瑤的選擇上第276章 擴軍(下)第890章 邯鄲戰局(二)第719章 匈奴大軍逼近第421章 底達桂陵(上)第750章 離別第130章 追擊秦軍(下)第920章 趁勝進擊(三)第619章 退軍(一)第663章 入城風波(五)第193章 使命第607章 撤軍與追擊(一)第940章 重返白靈族第632章 三國合縱(三)第339章 營救(三)第323章 商鋪開業(七)第517章 九鼎之秘(上)第495章 雪夜密談第455章 主動出擊(上)第201章 半渡而擊(上)第100章 密會第106章 總結第310章 秦國使臣第863章 漢秦結盟(三)第919章 趁勝進擊(二)第11章 ,成山之戰(下)第99章 受挫第274章 告辭第480章 秦軍回軍第750章 離別第504章 潛入咸陽(九)第923章 挑戰(一)第771 章 求親(下)第755章 迴歸(三)第630章 三國合縱第24章 ,並城第692章 遷移準備第824章 審問(下)第423章 渡過鴻溝(上)第241章 突擊匈奴營地下第946章 崑崙弟子上第949章 咸陽官制第174章 屠城令(下)第451章 船隊到達(下)第654章 遊說匈奴(五)第532章 辭行(下)第212章 拒絕講和(下)第791章 齊國使團(二)第137章 恐懼的感覺第112章 襲擊戰術(一)第594章 攻與防(十三)第424章 渡過鴻溝(下)第408章 修定計劃(四)第623章 退軍(五)第790章 齊國使團(一)第802章 扶蘇督軍第228章 謀劃上第540章 商人(上)第162章 重逢第706章 韓騰復出第909章 邯鄲戰局(下)第504章 潛入咸陽(九)第455章 主動出擊(上)第207章 表白心跡第900章 長街之戰(九)第702章 合作尋書*吧第877章 高原的計劃第764章 選擇第954章 進入九黎族尋書*吧第51章 一個機會第802章 扶蘇督軍第904章 長街之戰(十三)第777章 家宴(二)第109章 傷病營第220章 迴歸後的施政(上)第553章 燕國的希望(二)第59章 鑄劍(上)第716章 新營地(二)第390章 滎口攻防戰(五)第516章 見面第725章 大戰再即第81章 正式決裂(上)第248章 準備遠襲第417章 商業經營第676章 白靈族的變故(三)第925章 挑戰(三)第429章 測查水情第677章 白靈族的變故(四)第183章 人材第597章 撤軍第263章 匈奴的反撲(二)第617章 驅獸作戰(四)第88章 遊說(上)第651章 遊說匈奴(二)第105章 趙秦首戰(四)第617章 驅獸作戰(四)第399章 魏國的變故二第393章 渡河之戰(三)第775章 制度(下)第734章 進攻受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