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聯合作戰,作爲一種古老的作戰概念,在上個世界中期就開始被廣泛應用。登陸作戰常常被作爲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的模式化場面被人們認同。但是,聯合作戰並不僅僅只有不同軍兵種的人員或是裝備參加的作戰形式,它的實現也並非是海軍司令向空軍司令打個電話要求派出一箇中隊的飛機進行支持那麼簡單。
聯合作戰的精髓是統一、凝聚和相互信任。隨着計算機技術的出現,軍事技術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革命。一系列以前難以想象的技術手段得以實現,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誕生的網絡技術使得信息的實時共享和交換成爲可能,爲聯合作戰的藝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平臺。
到二次大戰末期和越南戰爭時期,美軍已經展示出了高超的聯合作戰水平。尼米茲、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和艾森豪威爾等將領通過戰場上的實戰塑造了聯合作戰的原則,並且提供了經典的聯合作戰範例。但是在二戰結束後的四十年裡,聯合作戰藝術卻奇怪地遭到冷落,願意竟然就是一舉結束二戰的新軍事技術革命的產物——原子彈。
由於對於核武器的迷信以及和軍備競賽帶來的對核威懾的恐怖,美國軍隊曾經無疑爲美國不再需要訓練有素的聯合部隊,而僅僅依靠核能力就能勾引個常規戰爭、制止核戰爭。冷戰期間的這種思維是聯合作戰藝術停滯發展了四十年之久。直到海灣戰爭,聯合作戰在一個弱小並且軍事思維停留在一戰期間的軍事對手面前突然顯示出空前的威力。而在更近的美軍空襲阿富汗期間顯示,聯合作戰重新得到了美軍的重視。
顯然,現在的聯合作戰樣式的光芒都被集中在新的軍事技術革命的產物上。除了戰斧式巡航導彈、隱形轟炸機和激光制導炸彈這些武器,信息技術成爲各國軍方時髦的話題。不可否認的是,信息技術革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又一次新軍事技術革命。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軍隊的軍事改革恰恰是在海灣戰爭結束之後啓動的。中國人善於學習,可以說,就聯合作戰來講,中國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一直把美軍作爲學習的對象。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並非等同於聯合作戰,塔只是爲聯合作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可能性。既然如此,讓信息技術取代聯合作戰藝術顯然是一個錯誤。根據軍事歷史的經驗,現代的部隊需要做的是將未來的軍事技術革命都納入聯合作戰藝術發展的軌道,而不是相反。
簡單說來,信息技術取代不了聯合作戰藝術,只能改變它。
如果說以上的表述歸於專業化,那麼咱們簡單地舉例子說明。先拿步坦協同作戰來說,這是聯合作戰的方式之一。步坦協同是應用最廣泛、實戰中常見的作戰方式。至今爲止仍然是各國軍隊訓練的主要項目之一。步坦協同,顧名思義就是步兵和坦克裝甲車之間的協同作戰。一般是這樣的方式,坦克隨同步兵進攻,用其強大的突擊力撕開對方的防線,而步兵則掩護坦克的側翼,清除一些能夠威脅到坦克的單兵攜帶式反裝甲武器。有時候會是步兵伴隨坦克作戰,坦克作爲主要突擊力量,旨在向縱深發展進攻。
總的來說,步坦協同作戰不是簡單地指把坦克和步兵混合在一起使用。爲什麼說信息技術的革命改變了聯合作戰的方式?還是拿步坦協同來進行說明。步兵要和坦克很好地協同作戰,毫無疑問,兩者必須建立聯絡通道。在初期,步兵和坦克之間只能通過電臺進行聯絡,而且是單一的,也就是說只能和指定的某一輛坦克進行聯繫。這種方式效率慢不說,協調起來更是麻煩。所以很多時候,步兵和坦克之間都是依靠長期的訓練養成的默契在作戰。
信息技術的革新,改變了這種方式。
比如遠征軍在長崎的登陸作戰中,海軍陸戰隊第1旅的一個連隊在進攻一處灘頭陣地的時候,使用的就是步坦協同的作戰方式。這裡插一句。自從63A兩棲坦克退役之後,海軍陸戰隊沒有再裝備坦克,而是用ZTD-05式兩棲突擊車作爲代替品。這種2009年國慶大閱兵中公開亮相的兩棲突擊車裝備100毫米突擊炮,擁有不下於主戰坦克的火力,就是裝甲薄弱了一些。爲了兼顧海上的高速航行能力,兩棲突擊車不可能很重。要知道ZTD-05式兩棲突擊車海上的航行速度可以達到40公里每小時。
當時該連隊配屬了三輛突擊炮,在發現了日軍的火力點之後,連長首先召喚了空中火力對其進行打擊,然後爲突擊炮指示目標,100毫米炮直射火力就打了過去。步兵之間的接火還沒發生,日軍的那個灘頭陣地就基本沒了生氣。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實施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首先,空中的直升機,地面上的裝甲車和步兵,三者必須基於一個信息系統平臺,才能夠實現實時的通信聯絡。比如,當時那個連隊的連長是把目標的具體參數位置發送至共享平臺,然後說明需要什麼樣的火力支持。直升機和裝甲車能夠在十秒之內看到這樣的信息,同時獲得目標的具體參數,然後按照順序進行火力輸出。可以說,如果沒有先進的信息共享平臺,三者的結合是達不到這樣緊密的,戰鬥也不會這樣高效。
比如前文所說過的,遠征軍就是一個龐大的作戰系統,往下分成集團軍、艦艇編隊、戰機編隊等成樹狀結構,是爲大作戰單元。再往下細分到連一級,每一個連隊都是一個作戰單元,甚至每一輛裝甲車每一個戰鬥小組都是一個小的作戰單元。這種結構必須有強大的信息技術作爲技術支撐,否則數十萬大軍能夠順利展開都是一個問題。這種結構最大的好處就是,必須的時候,遠征軍的最高指揮部門可以越過很多級,直接指揮一個連隊作戰,相反,必要的時候,一個連隊可以直接越過層層上級,直接向遠征軍作戰指揮中心請求火力支持。
換言之,任何一個作戰單元理論上能夠得到其餘所有作戰單元的支持和配合,這是什麼概念?
比如第15空降軍第45傘兵師直屬偵搜營二連,也就是張成的連隊,在進攻951路口的戰鬥中,如果沒有來自空軍轟炸機的及時支持,很難想象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樣的。如果條件允許,張成甚至可以召喚陸軍航空兵、空軍戰機、陸軍遠程火炮甚至海上遠程火力進行支持!
如果是以前的指揮結構呢,張成必須先向營部請求支持,營部上報到團一級,這樣層層上報才能召喚來火力支持。這樣一來,上級火力支持來到的時候,也許張成已經失去了951路口。這就是一個極其明顯的效率對比。
以前經常在美國大片裡看到一個美軍戰鬥小分隊隨隨便便就召喚來戰機對敵人進行狂轟濫炸,美軍部隊甚至提出了“五分鐘到達”的概念,也就是說接到地面部隊求援信息開始,五分鐘後戰機到達目標空域。現在的中國軍隊呢,已經超越了這個概念。地面部隊完全可以召喚距離最近的友軍進行支持,有時候請求信息發出去不到一分鐘,附近的戰機就趕赴過來投下了炸彈。
內容來自PT小說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