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通脹貨幣政策將收緊的預期下,僅靠上市公司的內生成長性來發掘價值將十分困難。唯有從外延式成長性發掘併購重組的價值,才能既規避大盤調整的風險,又能獲取不亞於2009年上半年的豐厚收益。因此,真正的估值窪地和新熱點將是併購重組,而動作最大最快的併購重組是上海本地股。既有雙中心驅動,又有大浦東整合概念,還有世博會、迪士尼題材,更有上海市政府和國資委的實質性推動,上海本地股發展前途看好。
上海市國資委出資監管企業集團爲46家,上海地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達72家。目前已有超過30家企業集團上報了“三年行動規劃”。按照“成熟一家操作一家”的原則,部分企業集團的改制重組已在進行中。地方政府強力推進企業大重組、大併購。
三大思路引領重組
事實上,作爲基礎資源的配置場所,資本市場一直因重組各種資源的功能而充滿魅力。從證券市場運行軌跡看,與上海相關的各種具備開創性的重組題材,也一直令資本市場風生水起,因而成爲熱門的話題。隨着上海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上海被賦予的使命和資源將向更高一個臺階進發。
上海本地股的整合,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從歷史機遇上講,上海市國資委鼓勵企業整體上市或者核心業務上市,在3~5年時間內,讓上海國資的資產證券化比例達到30%或者更高。重點鎖定在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涉及汽車、裝備、商貿、航運等多個地方國資優勢行業。
上海國資整合主要有三大思路:
思路一:整體上市
通過定向增發或資產注入將集團主營業務資產全部證券化,即整體上市。思路二:合併同類項確定集團主業,明確旗下多個上市公司的定位,分別進行同類主業資產的合併。
思路三:先剝離再注資
剝離上市公司資產,使其成爲殼資源,再注入其他集團的優質資產。
國資整合機會多
上海國資佈局將向4類企業調整。其中產業類企業(集團)着重突出主業,在市場競爭中逐步發展成爲引領產業發展的排頭兵,成爲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標杆、集聚各類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有條件的可以在市場競爭中轉型爲資本經營公司;資本經營類企業(集團)着重發揮在優化國資佈局中的投融資主體和市場平臺作用,引導增量的同時盤活存量,促進國資在流動中增值,服務國資國企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政府投資類企業(集團)着重發揮在非競爭性、公益領域的主導作用,重點承擔關係國計民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任務。此外,企業性質的應用類科研院所着重提升公共性技術研究和服務水平,發揮標準制定、技術檢測等專業服務優勢,促進產學研聯盟、融合,圍繞產業創新發展,打造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和研發服務優勢企業。
在上海國資企業集團加速整合之後,相關上市公司的質量必將得到明顯提升。同時在上述多重題材之下,上海本地股也極有可能迸發出新的活力,後市有望出現持續性活躍。股市的最大機會在這裡。上海股票的重組,尤其是國資的重組,機會非常大。此輪國資整合是在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強調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背景下進行的,綜合各行業在上海國資版圖中的地位和發展前景(上海國資的非金融類資產主要集中在地產、物貿百貨、汽車、機電、港口運輸、醫藥等領域,所以要參與上海本地股重組的炒作,就必須關心這些行業的情況)以及受世博會的利好來看:
在金融行業方面,曾被擬定爲上海唯一金融控股集團藍本的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與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資產重組方案,已上報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和上海市國資委。一旦獲批,意味着上海金融國資體系最大規模的機構及資產重組將開始,上市公司浦發銀行、太平洋保險、海通證券和即將上市的國泰君安證券都將受益。
在地產業方面,上海市國資委保留的三家以房地產爲主業的集團——上海地產、上海城建和上海建工,其未來3~5年,將以多元化融資和項目儲備爲突破口,保持上海房地產領先的集團地位,旗下上市公司有中華企業、隧道股份、上海建工。
在物貿百貨方面,上海百聯集團是國內最大的流通產業集團,爲國有獨資公司,擁有百聯股份、友誼股份、物貿股份和聯華超市5家上市公司,第一醫藥可能轉入上實醫藥,今後專門從事商超業務。另外,錦江集團也值得關注,目前錦江股份已與控股公司錦江國際集團進行戰略重組,錦江股份有望繼續擴展酒店業資產。
在汽車製造方面,上汽集團正在由大做強,2008年6月23日,巴士股份公佈重組方案,上汽集團通過重組實現了零部件業務上市。重組完成後,巴士股份將成爲中國A股市場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入主上柴股份、巴士股份,再加上旗下的上海汽車,上汽集團重組後已擁有3家上市公司。
在機電方面,上海電氣以換股合併上電股份的方式實現A股上市,上海電氣將作爲存續公司在上交所上市,上電股份的業務全部納入上海電氣,而且由於太陽能業務與公司的其他板塊協同效應不強,公司正逐步退出太陽能板塊業務,集中資源發展風電和核電主業。
在醫藥板塊重組方面,目前看好的模式是以上實醫藥作爲上實系旗下工業整合平臺,以上海醫藥作爲上實系的商業平臺。
另外,浦東爲最具爆發力板塊。浦東國資旗下有陸家嘴、金橋、外高橋、張江等4家上市公司;另外還有浦東建設、上工申貝以及原南匯的匯麗B股。前4家控股比例高,已很難做大,而上海上上下下對浦東寄予厚望。反觀民企新湖旗下兩家同業上市公司都可以棄殼合併重組,浦東國資很有可能突出奇招。
在地方整合逐步推進的同時,在今後10~20年內,上海有條件也有能力建成面向亞太地區和東北亞的“一個樞紐、六個中心”,即國際信息樞紐,國際管理控制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與物流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觀光和會展中心、國際文化和科研中心。其中,國際貿易與物流中心將爲物流貿易上市公司帶來長期發展機遇,國際觀光和會展中心會對消費和旅酒店類上市公司構成利好。
經過國資重組,優勢資源向主業集中、調整整合非主業資產、實現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將會改善國有資源佈局、提高國有企業競爭力。政策強力支持和推動併購重組將進入“深水區”,央企整合重組、地方國資整合、民企借殼後的注資與整合將繼續加快。在市場震盪加劇的氛圍中,併購重組引導的主題投資依舊是市場的熱點。
長期戰役:雙中心建設——向紐約看齊
2009年3月25日註定要載入史冊。當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通過了《關於率先形成服務經濟爲主的產業結構,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意見》的文件。上海建設“雙中心”正式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如果套用一句股市術語的話,可以說,“雙中心”建設將使上海的基本面發生鉅變,其未來爆發潛力不可限量。
何謂金融中心?通俗些說,金融中心是指一個金融人才、金融機構、金融信息、金融資本、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務的集聚地,並且在這個集聚地中,這些要素能夠綜合形成低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率和一定的輻射效應。
作爲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便利的交通、穩定的政治環境、較發達的經濟水平、廣闊的市場前景、貨幣的自由兌換、完善的金融市場結構、開放的金融市場體系、規範的金融市場監管、健全的法制環境、有競爭力的金融人才和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目前,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公認的僅有紐約和倫敦。
倫敦金融城公佈的GFCI(即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是目前比較權威的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綜合評估指數。在最新一期的排名中,倫敦、紐約、新加坡、香港和蘇黎世分居前五,上海排名僅爲35。但是,現在的差距恰恰意味着未來的機遇。
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一直是上海經濟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府關心的頭等大事。2009年4月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後,同年,上海在數月間連續出臺了多份文件響應中央:
5月8日發佈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的實施意見》;
6月25日通過、8月1日起實施的《上海市促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是上海爲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優化金融發展環境而設立的第一個地方性法規,也是上海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由政策面向法制化轉變的重要標誌;
8月4日出臺《上海市集聚金融資源加強金融服務促進金融業發展的若干規定》。
這些文件將上海在今後11年內如何深入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路線圖勾勒清晰: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國內外投資者共同參與、國際化程度較高,交易、定價和信息功能齊備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爲主體、各類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金融機構體系等。
信託板塊受益將最大。由於銀行和保險公司受制於分業經營和投資範圍無法施展拳腳,但在資本市場歷練多年的券商及經營範圍最廣泛的信託公司將成爲最大受益者。目前金融中心建設受益股票中,浦發、交行、太保三家公司的市場關注度最高,而多元金融化中的一些小公司同樣具備上漲動力。
上海航運中心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健全、航運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服務高效、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
受益板塊較多:一是港區建設以及與周邊地區可能的資源整合,包括洋山深水港區的建設,海運與內河航運、陸運、空運的聯動,上海港與連雲港等周邊港區的協調發展等;二是航運物流企業業務增長以及稅收優惠帶來的投資機會;三是涉及船舶製造和交易的相關企業,主要受益個股將包括上港集團、振華重工、長江投資、中船股份、中海發展等;四是地產和基建類公司也具有一定投資機會。根據上海市目前航運業發展情況,在北外灘、臨港等區域內有相關業務以及土地資源的上市公司將會從中受益,其中的上市公司包括中華企業、海博股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