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后邊走邊對朱元璋說:“皇上,沐兒這幾年捷報頻傳,卻還只是一個忠毅將軍,跟他一起的人都封侯封爵了,這是不是對他不公平啊。”
朱元璋笑着說:“他是自家的孩子,朕給他封王都不爲過,不着急,朕還要用他試試一些人,看這些人是否對朝廷忠心、是否真心爲朝廷辦事。”
馬皇后說:“委屈這孩子了,他是從無怨言的,幾個媳婦在家也是日夜盼着他回來。”
朱元璋笑着說:“不會是你想他了吧?等遠洋商隊出發了,他就可以回來了,徐達可是盼着他回來呢。”
馬皇后說:“前幾天標兒、棣兒他們還在問,沐英哥哥啥時候回來啊,我們還想跟他過過招,看這幾年我們的功夫是否有長進了。”
朱元璋還有句話,當着馬皇后不好說,那就是沐英手中的那支隱形力量,現在還沒着落,這也是朱元璋不想放權給他的原因。多年的行伍經驗,是朱元璋養成了個習慣,任何事必須要搞個明明白白的,有來有去、有因有果,凡事不可含糊,否則將會釀成大錯。
不搞個清清楚楚,朱元璋就不會給他放權,沐英如此、藍玉也是如此、李文忠也是如此,徐達等大將們更是如此。也就是沐英,換成是別人,陳一民早就安排錦衣衛找個機會給做掉了,朱元璋永遠不會給對手有成長的機會的。
當年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不就是做錯了事,差點被朱元璋殺了,要不是馬皇后、沐英幾人的求情,自己哥哥一家就這個骨肉了,早殺了,現在仍然在監禁着,由此可見皇帝朱元璋的心性如此,你想糊弄他,或者騙他,亦或暗地裡做小動作,那就離死不遠了。
這就是爲何早起跟隨朱元璋的大將們,沒有一個背叛他的,更沒有一個敢欺騙他的,只有後來的,類似於胡惟庸之類的,不瞭解朱元璋的心性,以爲這個叫花子出生的皇帝不懂政事、好糊弄,殊不知,朱元璋的心最爲細緻了,凡事搞不明白的,就慢慢的去琢磨,一直到琢磨透徹爲止。
使者們繼續留在了大明,與胡惟庸、李善長等一起,商討細節上的事。福州水師陳均他們早就將自己的主張,與三國國王溝通過了,得到了三國國王的認可,並形成文字上報了朝廷,按照最早福州水師提出的五條原則;
第一、三個國王必須派出特使,出使大明朝,向大明王朝遞交臣服的國書,最好是派出自己的王弟和親信;
其二、年年向大明朝貢;
其三、使團裡帶上各種工匠,去大明王朝,與那裡的工匠們進行溝通、交流,相互傳授經驗;
其四、在福建與琉球羣島之間,建立通商、通行的專用碼頭,允許民間的貿易,和兩地的通航;
其五、大明水師將在琉球羣島建立水師軍用碼頭,常年會派出一支艦隊,駐守琉球羣島,以保護琉球羣島不受侵犯;中山國、北山國、南山國必須提供,我大明水師常年在的給養補充。
在這五條的基礎上,大臣們增加了大明與琉球羣島之間的民間交流,初步確定,大明爲了增加琉球羣島國的人口,不定時向琉球羣島遷移部分人口過去,確保琉球羣島人口的昌盛。
這是皇上朱元璋的意思,這也叫人口滲透,將中國福建的那些大家族遷移部分過去,用不了幾年,琉球羣島的風俗習慣、語言、生活全都會被漢化,不久以後就不叫屬國了,那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海外琉球省了。
在商談各項條件時,中山國的使者王弟泰期、北山國的使者王弟雅尼,兩人完全是暈暈乎乎的,他們沒見過這種真實,在足智多謀的大臣面前,他們幾乎是被牽着鼻子在走,大臣們每說一條,他們都是機械的表現,點頭、點頭、再點頭。
只有南山國使者託菲爾一直在說:“洛、洛、洛,這不公平,這很不公平。”不管他願不願意,最終所有的條款全部敲定了,雙方在文件上簽字畫押,形成了備忘。
託菲爾的不高興,很快就被大明皇帝的賞賜消除了,大明皇帝朱元璋,給每個使者和出使人員的賞賜,是異常豐厚的,以至於託菲爾都忘記了自己的使命,反而沾沾自喜了。
朱元璋給每個使者的賞賜是:黃金百兩、白銀千兩、綾羅綢緞十匹、陶瓷工藝品一箱。泰期與雅尼不大懂這些東西的價值,但託菲爾懂啊,在歐洲,這些東西價值連城啊,託菲爾一掃先前簽約時的沮喪,現在高興的連嘴都合不攏了。
隨使人員也各有賞賜,無非就是銀子百兩、漢人的服飾若干,就這些,也讓這些隨使人員受寵若驚了,要知道大明朝的服飾的做工,不是海中小島國可以比擬的。如果說,大明朝的服飾做工精巧,那麼島上的服裝簡直就是野人穿的破爛了。
侍郎楊基安排禮部官員,陪同三國使者遊覽京城,儘量讓他們看到大明王朝的輝煌的一面,好好地震懾一下這些化外之民,讓他們回去後,將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向自己的國王稟報。
當三國使者在京城玩得不亦樂乎時,朝堂上,今天討論的兩個話題,其一、三國使者既然來朝貢了,那麼,大明朝就必須也要派出使者,前往琉球三國宣讀皇帝的詔書,派誰出使,所帶多少隨從;其二、既然對方朝貢了,我大明朝也不能有失禮儀,還得賞賜三國禮品。
琉球三國的朝貢品有:馬、刀、金銀酒海、金銀粉匣、瑪瑙、象牙、螺殼、海巴、擢子扇、泥金扇、生紅銅、錫、生熟夏布、牛皮、降香、木香、速香、丁香、檀香、黃熟香、蘇木、烏木、胡椒、硫黃、磨刀石。
在這個名單裡,馬、牛皮、磨刀石以及螺殼之類,確實是琉球的土產。但是此外還有很多東西,顯然不是琉球所有的。比如“蘇木、胡椒、黃熟、降、檀諸香”,以及象牙及精製刀具。事實上,琉球國進貢的蘇木、胡椒、香料以及象牙都是來自東南亞諸國,而刀具中的大部分則是來自倭國。
雖然按理說,貢物應該是朝貢國心甘情願獻給大明朝,不要求任何回報的,但中土歷來是非常“講究”的,在朝貢體系中一直採取“厚往薄來”政策。就好比晚輩來拜年,總會給紅包一樣,所謂“厚往薄來”,就是當朝貢國前來進貢時,中土帝國對他們的賞賜往往比他們進貢的東西要多得多,以此來證明天朝只是欣賞他們的恭順,並不想佔他們任何便宜。
大臣們在打發使者的問題上,各抒己見,有大臣說:“意思意思下得了,隨便給一點,打發算了。”也有大臣說:“我大明泱泱大國,豈能沾小島國的便宜,厚賞薄收,方顯大國風範。”
徐達說:“送些有代表性的禮品,比如說土特產、陶瓷、茶葉、刀劍、服飾等。”
劉伯溫說:“簡單的工藝和製造,可以讓他們的人在此學習,軍事方面,就不能教他們了,防止他們將來造反。”
李善長說:“多賞賜物品,不傳授技藝,以後讓他們拿物資來換,這纔是符合易貨換貨的商貿之道。”
胡惟庸說:“加大賞賜,讓他們眼花繚亂,對我大明產生依賴性,迫使他們年年朝貢。”
最後,皇上朱元璋曰:“諸蠻夷酋長來朝,涉履山海,動經數萬裡。彼既慕義來歸,則齎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懷柔之意。”於是,朝廷開始徵調各種物資,黃金白銀、綾羅綢緞、珠寶字畫、陶瓷製品、刀槍劍戟、茶葉白酒、騾馬牛羊、種子樹苗,應有盡有,五花八門的回禮,讓使者們滿載而歸。
在譴派使者的問題上,胡惟庸力推自己的學生吏部侍郎張德平,而徐達要求讓福州水師代表朝廷即可,畢竟是化外島國,以武臣服較爲合適,文人前去,稍有不慎,恐有不測,再說,之前就是水師在與對方打交道,水師代表朝廷名正言順。
劉伯溫、李善長等大臣們,還是力推楊基前往。皇上朱元璋思考再三,即令楊基爲正使,福州水師黃緹敏爲副使,出使琉球三國,宣讀皇帝詔書,以示大國恩威。
工匠司根據福州水師提供的航海圖,用大幅絲綢描繪出了三幅大明帝國版圖,在版圖的東南角很遠的地方,用絲綢標註的一串小黑點,代表着琉球羣島三國。
給琉球三國的禮品,裝滿了整整三船,大明國以自己博大的胸懷、豐富的資源、幾千年的傳統工藝、強大的軍事實力,恩威並重的拉攏這些小國,盡力感化這羣海外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