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文升是聖主所信任的股肱大臣,對聖主的激進改革非常支持,對此周法尚還是知道的,所以他馬上想到了一種可能,衛文升爲保住自己,爲劃清自己與楊素、楊玄感父子之間的界限,爲證明自己對聖主的忠誠,於是行此暴行。
當然了,此事或許不是衛文升做的,或者不是出自衛文升的本意,他是被人陷害的,那麼誰會陷害衛文升?關隴本土貴族?不可能,不論關隴本土貴族要利用這場兵變達到什麼目的,他們都不會逾越自己的底線,不會行此暴行與楊玄感結下生死大仇,以致於保守勢力自相殘殺,由此不但白白便宜了別人,還損害了自身利益;他們也不會蓄意陷害聖主和中央,這會激化雙方之間的矛盾,會讓保守勢力在失去楊玄感實力大損之後,遭到聖主和改革派的瘋狂報復,得不償失。
如此推算,在西京方面,能做出此事的也只有衛文升,但衛文升不會失去理智,否則現在西京大軍就不會行進在馳援東都的路上,所以只剩下一種可能,衛文升在馳援東都一事上遭遇到了巨大阻力,面對東都可能失陷,風暴可能失控,國祚可能倒塌,統一大業可能崩潰的不利局面,他迫不得已,只有行此絕戶計,把關隴本土貴族集團於淨徹底的“拉下水”,把他們推到楊玄感的對立面,把他們推到聖主和中央的對立面,要麼針鋒相對玉石俱焚,要麼互相妥協攜手合作,舍此以外再無他途。
很顯然,行省在得知這一驚人“暴行”後,知道楊玄感要發瘋了,發瘋之後的楊玄感什麼事都於得出來,他可能會摧毀東都,也有可能會不顧一切殺進關中,總而言之,東都局勢有失控之危,此刻即便大運河打通了,二次東征也不可繼續了。既然二次東征必然中止,那麼大運河再中斷一些時日也能接受,相信齊王在斷了進京奪取皇統的心思後,也就是以詐取更多政治利益爲目的,不論聖主是否滿足他,他都不敢把事情做絕,不敢與聖主反目成仇,最先妥協的肯定是齊王,所以大運河很快就會暢通,遠征軍也能安全返回,只不過歸期有所延遲而已。
周法尚思前想後,毅然把對未來的擔心放下了。未來很不確定,聖主和中樞那些大佬們個個都是權謀高手,未來無論局面如何棘手,只要叛亂平定了,政局穩定了,他們就會找到辦法逆轉乾坤,所以對他這個衛府統帥來說,當務之急是平叛,是把東都局勢穩下來,這纔是他的份內事,是他的職責所在。
“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周法尚神情冷肅地搖搖手,語調低沉地說道,“既然沒有確切證據,那就不可信,不過東都岌岌可危應該是肯定的,否則行省不會在兩天內做出兩個截然相反的決策,但是,某認爲,大運河的暢通同樣重要,如果遠征軍因爲糧草不繼而再遭敗績,我們萬死莫贖其罪。所以,某的建議是,兵分兩路,一路在大河以北,大王率軍繼續攻打黎陽,黃臺公(崔弘升)與陳留守佐之;一路在大河以南,由某率水師馳援東都,而順政公(董純)則率軍馳援滎陽,負責打通通濟渠。如此既可支援東都,又能兼顧大運河,可保萬無一失。”
齊王臉上的笑容霎時消失,目露憤怒之色。
周法尚直接否定了齊王的平叛計策,這等於是公開的毫不留情的打臉,從齊王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恥辱,豈能忍受
“樵公,東都有難,孤爲何不能去救?”齊王厲聲質問,“孤好不容易抓住一次平叛建功的機會,你爲何蓄意阻止?
周法尚夷然不懼,冷冰冰地看着他,“大王若不想重蹈覆轍,就應該知道何時該進,何時該退,而一意孤行的後果非常嚴重,大王是否承擔得起?”
齊王被周法尚當面“打臉”,氣得面紅耳赤,但就是說不出反駁之辭,異常難堪,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齊王憤怒而走,大帳內的氣氛反而輕鬆下來。
周法尚看看衆人,然後目光停在了董純和李善衡臉上,“諸公對某的建議有何看法?局勢危急,不能耽擱,暢所欲言吧。”
齊王走了,代表齊王立場的就是董純和李善衡,而之前周法尚在崔弘升的書信中已經知道董純和李善衡強行把齊王“綁架”到黎陽的隱秘,所以周法尚根本不在乎齊王的決策,他只在乎董純和李善衡的看法,尤其董純,他需要董純在大河南岸的有力策應,否則他封鎖大河之後,極有可能陷入三線作戰的窘境。
董純手撫長鬚,稍稍思量了片刻,問道,“請教樵公,水師如何救援東都?”
董純明白周法尚的意思。周法尚有心穩住齊王,把齊王“困”在黎陽,因此只能盡力“配合”齊王。齊王要以控制黎陽來控制南北大運河,那麼理所當然就要由董純去救援滎陽,讓董純去控制通濟渠,以此來保證齊王利益。只是,如此一來周法尚就能集中力量馳援東都,就能從洛口倉、黑石關、偃師一直殺到東都城下,就能與西京大軍形成夾擊之勢,就能迅速逆轉東都危局,而東都危機的迅速緩解,風暴的迅速減小,則對齊王“訛詐”聖主和中樞十分不利,會影響到齊王的攫利目標。
“某想知道,西京大軍現在到了何處?”周法尚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了一個關鍵問題。急切間周法尚沒有什麼渠道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東都戰場和行省方面的訊息,但齊王可以,齊王有關隴人做“耳目”,崔弘升也可以,崔弘升有山東人的優勢。
董純遲疑了一下,如實說道,“據我們得到的消息,六月二十一,西京大軍出潼關,若日行百里,且楊玄感沒有在崤、澠一線設陣阻擊,昨日應抵達函谷關下。另據河陽消息,六月二十三,高都公(李公挺)依舊堅守於鄧津,秦王(楊浩)則堅守於孟津。楊玄感斷絕了東都與河陽之間的聯繫,卻沒有果斷拿下鄧津和孟津,斷絕大河通道,其目的應該是誘使西京援軍進入東都戰場,與其決一死戰,若其贏了,則西進關中就無阻礙了。”
周法尚連連點頭,緩緩說道,“若楊玄感誘敵深入,要與西京大軍決戰於東都城下,他就不會把西京大軍阻擋在函谷關下。”
董純微微頷首,“或許,同軌公已於今天逼近東都城下,即將於楊玄感決一死戰了。”
“不會這麼快。”周法尚搖搖頭,目露不屑之色,“同軌公若想把西京大軍帶到東都戰場,恐怕還要費一番大力
衆人互相看看,心領神會。不論衛文升用何等手段脅迫關隴本土貴族,也不論關隴本土貴族會做出何等妥協,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關隴本土貴族絕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既定目標,他們會想方設法延緩西京大軍的馳援速度,給楊玄感充足的時間攻打東都,給其他各路援軍充足的時間進入東都戰場,只待東都殺得血肉橫飛了,“鷸蚌相爭”愈演愈烈已經摧毀東都了,他們已經“漁翁得利”了,西京大軍纔會出現。指望西京大軍拯救東都,實在是太難,純屬奢望。
崔弘升撫須嘆道,“好在水師來得及時,只要樵公先行殺進東都,西京大軍再想拖延就難了。”
周法尚看了崔弘升一眼,知道他有意試探自己,於是不再隱瞞,直言不諱地說道,“水師兵力有限,既要封鎖大河水道,又要進入通濟渠威脅東都,牽制楊玄感,同時還要攻打虎牢關,以斷絕東都與滎陽之間的聯繫,並配合順政公(董純)圍殲滎陽戰場上的叛賊,如此便要陷入三線作戰之窘境,所以水師根本沒有能力連克洛口、黑石、偃師而直殺東都城下。退一步說,如果水師當真連戰連勝,勢如破竹,那肯定是楊玄感的誘敵之計,某孤軍深入,必有全軍覆沒之危,到那時某不但不敢逼近東都,反而要退守大河,等待後續援兵,或者等待西京大軍殺進東都後,與其形成前後夾擊之勢,共擊楊玄感。”
董純和李善衡互相看了一眼,會心一笑。江左人就是江左人,關鍵時刻,即便不在關隴人的背後捅上一刀,但也不會兩肋插刀,周法尚能做到這一步已算是顧全大局了。可以預見,當週法尚指揮水師封鎖了大河水道,兵進通濟渠直殺洛口倉,直接對楊玄感形成了威脅之後,行省就要對西京大軍施壓了,而衛文升在重壓之下,必然想盡一切辦法脅迫關隴本土貴族讓步,讓西京大軍率先進入東都戰場。
周法尚轉目望向董純,“不知順政公能否移師滎陽,與水師共擊叛賊,以解通濟渠之危?”
“如樵公所願。”董純當即做出承諾,“明日,某率軍趕赴滎陽平叛。”
周法尚又轉目望向李善衡,“拿下黎陽,永濟渠就通暢了,黎陽倉或多或少還能救救急,所以某想懇請文城公仔細考慮一下,若兵力不夠,攻城難度太大,是否請黃臺公(崔弘升)和陳留守移師黎陽,攜手共擊。”
李善衡一口拒絕,“三日內,大王必能攻克黎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