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張角把議題帶溝裡了

bookmark

“趙雲小兒,端的不是人子!”張角毫不猶豫站了出來:“一到雒陽,就妖言惑衆。正是有了他,纔有《老子化胡經》!”

其他的道士並沒有看他,而是迅速看了于吉一眼。

儘管兩人年歲相仿,卻有師徒之實,《太平要術》正是他整理出來的。

此刻當師傅的沒有說話,當徒弟的跳了出來,什麼鬼?

于吉有苦自己知,當年也怪自己,想裝作高深,說了個什麼“吾名南華老仙”。

那個年代的張角閱歷不深,信以爲真,後來才發現不過是和自己一樣修煉的道士,只不過家學淵源,家裡面有不少道藏典籍。

說實話,從當年他得到《太平要術》至今,兩人還是第一次見面,不想是他這種場合下。

而如今的張角羽翼豐滿,對《太平要術》的原作者,也沒有多大的恭敬。

叫你一聲師傅,你還要理不理的,真還把自己當盤菜了。

張角也有自己的苦衷,他的黃巾道都已經在雒陽傳播,正是有了史子眇這個地頭蛇,才能在京城紮下根來,京畿之地,萬萬不可丟。

“哦?”恆山秋道人對他和趙家的糾葛一清二楚,真定離着恆山並不遠,他頗爲玩味地說道:“看來張道友早就有應對之策,不妨說來聽聽。”

張角欲哭無淚,自己哪有啥應對,不過是站出來力挺史子眇而已。

看到他那訥訥無語的樣子,于吉心裡有氣,不由自主哼了一聲,算是把自己的臉也給丟了,他也不想接過話頭,免得引火上身。

在座之人,誰都不會是傻子。明眼人都知道,史子眇不管對劉辯有沒有扶持的意思,都由不得他了,因爲趙雲要做劉協師傅的事情早就傳了出去。

涉及到皇家,涉及到改朝換代,都是人精,在座幾個還想打退堂鼓,不欲淌這渾水。

“要不李道友出面,就說根據典籍記載,老君西出函谷,早就到了天上。”張魯硬着頭皮說:“如此一來,《老子化胡經》不攻自破。”

有張道陵的香火情,他支持李家這一系是必然的。不過今日之後,這情分也就還完了。

李喆的眼睛,不知何時又閉合了,端坐在那裡,猶如木雕。

老子的思想核心,就是清靜無爲,每一任上清宮主上任前,都會對着老子的畫像起誓,終其一生,不得下山,不得參與凡俗之事。

不然,歷朝歷代,可曾見過任何一個李家人行走在紅塵中?

“人家趙雲也沒說老君的壞話,”嵩山宋道人不以爲然:“《封神演義》中說得很清楚,老君就是清靜無爲,手下只有一個弟子。”

作爲都是在雒陽這一片的道家,他對史子眇也沒啥好感,天天到皇宮裡去,邀寵獻媚。

我們道家的宗旨,你都丟到九霄雲外,修的何道?

史子眇心裡發苦,想不到從來沒有恩怨的嵩山也對自己發難,他緩緩搖頭:“宋道友差矣,《封神演義》不過是無中生有的。”

“史道友的意思,我們道家的所有典籍都是與生俱來的?”華山公孫道人有些鄙夷。

自從東漢定都雒陽,華山在道家的地位驟然下降,不復有秦朝和西漢時期的昌盛。

遙想當年光武帝劉秀要定都的時候,未嘗沒有上清宮的人出面作梗,不然好端端的長安是都城,爲何會跑到雒陽來?

一時間,場面上的氣氛十分詭異,就連一直不言不動的李喆都把眉頭皺了起來。

他沒有想到,本來準備團結道家的人,再來一次對佛教的打擊,爲何會變成這種局面。

所有的道家典籍,大家都說是這樣神仙那樣神仙所賜,真實情況如何,彼此都心知肚明,拿到大庭廣衆下來講就不太好了。

“其實,我蠻欣賞趙子龍的。”公孫道人見對方默然不語,再次開口道:“既然你們想要針對趙雲,不知該如何去處理?”

恆山秋道人本來只是想諷刺下張角的,發現還有幾人也和自己保持着相似的心思。

要說誰對趙雲最熟悉,自然也只有他了。

從真定到恆山,其實不過是翻過太行山就到。況且那裡還是古恆山呢,哪怕雙方沒有交情,好像也有了些親切感。

“那史道友就要做好準備了,”秋道人嘴角一抽,不無揶揄道:“趙雲擅長的有詩詞、字,沒到雒陽據說就寫了一首詩。”

“要不你寫一本小說也行,《封神演義》你說是假的,那就寫一部真的出來駁斥好了。”宋道人戲謔道:“你認爲《老子化胡經》不正確,那你準備寫何經書駁斥?”

目前,史子眇一方,只有他自己纔有別樣心思,當然張角也想報仇,張魯只是適逢其會,爲支持而支持。

道家的人,本來始終都主張清靜無爲,自從明帝時期一千三百多道士想要把光頭們趕出去,他們不想所謂的野狐禪跑到中原傳教。

後來,皇室的人袒護,雒陽的高官們也不出手,自然就是默許佛教的存在。

打那以後,原本還有些團結的道家,逐漸就成了一盤散沙。

要不然,爲何衆人連李家的人面子都不給,他們認爲李家是李家,史子眇是史子眇,不能混爲一談。

李喆一封書信相招,大家沒有任何一個人遲到,按時赴約,算是給了你們李家面子。

史子眇那些小伎倆,誰看不出來?道家的人是清靜無爲,卻也不會是傻子,被人當槍使,攻擊趙雲,他又不是佛教的人。

設若剛開始就定下基調,大家直奔主題,或利用關係,或直接辯論,趕跑佛教就行。

儘管佛教在中原傳了一百多年,由於道家的抵制,始終都在雒陽周圍打轉。

現在的皇帝並沒有當年明帝那樣的決斷,驅趕佛教不要太簡單了。

既然你們把目標給定偏了,對不起,我們不上當。

你史子眇一個道人,難道還想去當帝師啊,做夢吧你。

張魯最清醒,他和趙雲沒有仇怨,馬上就明白癥結在哪裡。

他還是想盡最後的努力:“諸位道友,寫書和經書的人是趙雲,現在佛教的人越發猖狂,就不能找一個兩全之策,既可以打擊趙雲,又可以趕走佛教?”

李喆算是把李家人的傳統發揮到極致,他沒有再開口,等最後纔會出來說話。

當然,一旦他說話,就必須做到公平公正,否則別的道家買不買賬就是兩說了。(。)

第17章 荀文若大戰潁川第72章 關羽的成長第110章 黃巾又在露蹤影第206章 鞠義也得爬着走第102章 糾結蔡昭姬第144章 萬年人蔘第21章 九原呂奉先第60章 遼東公孫第187章 的槍第174章 胡僧逞威,宗師之上第162章 戲志才兵進合浦第69章 根赤之戰第87章 張網以待第145章 張飛定親第57章 轉機忽現第40章 私晤荀公達第22章 高順高順平第165章 跨時代的種子,真定公第168章 收服大象出宗師第121章 趙子龍的短板在哪兒?第142章 奇異的片段第5章 先天之助,北冥神功第48章 收泰山賊第159章 青州斥候樸氏開戰第200章 惠乘離刺史丁宮第200章 惠乘離刺史丁宮第140章 楊彪病荀彧歸隊第122章 一盤散沙的道家第111章 毀道觀傳話黃巾第163章 阮天王率部歸順第110章 九年船隊終返航第222章 綠樹也能用火燒第223章 先鋒挺進南牆山第72章 萬年公主來訪第203章 正兵輔兵退伍兵第58章 交叉火力顯威,南岸聯軍投降第198章 袁紹再敗第135章 上陣父子兵第52章 陰謀發酵第102章 老祖也見獵心喜第10章 出西域曹操誓師第23章 涿縣令公孫第154章 論心胸你不如我第82章 趙家宋家同根生第189章 忽悠葛家兄弟第136章 下臨允志才稱奇第73章 宗師了不起麼?滾!第147章 特種兵朱盧如奔第22章 斗絕頂血氣方剛第168章 黃雀趙孟第114章 犁庭掃穴,斬草除根第40章 不一樣的張家第180章 大草原上魔蹤匿第29章 劉家人挺進澳洲第123章 田元皓走馬上任第67章 趙戲分兵,夜襲南海第32章 郭奉孝中亞過冬第4章 阿爹你out了第1章 天下英豪入轂中第139章 槍壓關雲長第180章 邊荒道人第84章 光和三年的第一場雪第25章 奴隸販子耍橫?一刀殺了第166章 張飛再建功第83章 濱海隱士與毗舍闍第173章 張角嚇尿第173章 張角嚇尿第46章 求才若渴第2章 戰!第5章 不聽話的部曲第128章 雒陽郊外,雒水之濱第31章 南越各方勢力第94章 戰烏桓陳到稱雄第48章 閻王不好見,小鬼更難纏第244章 最終解決三苗事第20章 王美人第110章 尷尬關雲長第164章 趙孟的實力:一刀砍跪第82章 進退維谷的何進第187章 撲朔迷離疑竇生第59章 陰謀在繼續第122章 槍神論武第16章 憋屈盧植陷囹圄第62章 讓聲望飛,讓聲望再飛一會兒第18章 保俘虜仁義趙滿第66章 辭職相對御史臺第135章 火攻-慕容部的覆滅第27章 刺史徐璆第51章 徒步進校園第2章 黃巾起義天下動第15章 一個無足輕重的胖子第137章 道門前輩爆粗口第58章 趙滿定親第22章 洭浦關之戰:漢軍之策第224章 吳郡世家有詰難第111章 魂兮歸來第20章 榜眼琅琊諸葛亮第72章 勇趙龍連俘六將第55章 王允之謀,貂蟬出現第39章 歡迎子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