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

bookmark

周瑜的死,讓魏延感到十分惋惜,惋惜一個英雄還未施展心中的抱負就溘然長逝,又讓歷史上留下一抹遺憾,叫人可悲可嘆啊。

但也就那麼一丟丟的惋惜,他和周瑜又不熟,連面都沒見過,只聽過他的名聲罷了,所以,也就感嘆幾句,然後該幹嘛幹嘛。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在復興漢室之路上,作爲敵人,還是早死了一點好,只是苦了小喬,年紀輕輕就守寡,可惜啊。

九月

隨着百姓對新型收割技巧的熟練掌握,秋收速度越發的快,在九月初,就完成了兩萬畝水稻的收割工作,至此,持續兩月有餘的秋收工作,正式結束。

經過馬謖的統計,一萬多畝的小麥,一共收穫七萬石粟米,平均畝產近七石,是北方平均畝產的兩倍多,甚至還出現過畝產九石的土地。

爲此,魏延特意拜訪過這戶人家,求取耕種經驗,還爲他們了頒發獎勵,一棟位於鎮公所不遠的二層磚石小樓。

要知道,雖然革新鎮建立一年有餘,但要爲屯田、春耕、秋收讓路,所以用磚石搭建的房屋仍舊不多,大多數還是以茅草、木質、泥土爲結構的房屋爲主。

而相比於小麥,水稻的增產量則更加誇張,在採用新法之前,南方水稻畝產普遍在二石多,連三石都沒有。

而使用新法後,一共兩萬多畝的水田,共產谷十四萬石,平均畝產和小麥差不多近七石,但畝產卻是以前的三倍有餘。

合計算下來,本次秋收共產糧二十一萬石,成果一出,讓治地的百姓歡心鼓舞,對未來的生活有了盼頭。

當魏延看到這樣的成果,差點沒哭出聲來,他容易嘛,從穿越至今兩年有餘,爲了讓這幾千流民活下去,並活得有尊嚴。

他嘔心瀝血,常常工作到夜半時分,一刻都不敢放鬆,甚至現在都還是單身,在整個長沙,以他目前的地位,還是蠍子粑粑,獨一份呢,再看看和他同年的馬良,孩子都能叫爸爸了。

將秋收成果整理成冊,魏延打算跑一趟公安,親自將捷報告訴劉備,讓他知道,自己並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但離開前,還是得先安排一番。

首先,將畝產大於八石的小麥和水稻,集中在一起,用作來年耕種的種子,嚴禁任何人使用。

不是魏延貪心,對於這樣的產量,其實他並不滿意,精耕細作加上農家肥,雙管齊下,綜合產量才提升兩倍餘,甚至沒有一塊地的產量在十石以上。

經過仔細研究,最後魏延將原因歸咎於種子上,畢竟糧食是否能高產,種子還是挺重要的。

然後就是欠債還錢,從開始建立革新鎮到秋收前,魏延分別從長沙府庫、世家大族處,借的東西一點都不少,摺合糧秣有五萬多石。

這也是看魏延爲人率直,待人和善,又得韓玄青睞,世家大族們爲結個善緣,纔將糧秣借給他,當然,世家可不是什麼慈善家,該有的利息一點都不能少,而且還很高。

現在一次性還了六萬多石,不但解了憂慮已久的問題,連帶着魏延的名聲也傳來。

漸漸的,在荊南四地,乃至豫章、廬陵二地的百姓都聽說,在長沙臨湘城,有個叫魏延的屯田中郎將,此人重信重義,爲人和善,愛民如子,屯田能力突出,僅屯田一年,就能產糧十幾萬石,讓其餘地方的百姓羨慕不已。

而作爲主角的魏延,可沒時間管外界怎樣議論他,在收割完水稻後,他就組織起軍民,

拿起曲轅犁將稍稍板結的土地,先簡單的翻鬆一遍。

然後同夏天開墾的土地,合計一萬五千畝,開始重複春耕時播種小麥的步驟,僅十餘天,冬小麥就播種完成。

待播種完成後,魏延也沒讓他們歇着,今年夏天的內澇,讓所有人都記憶猶新,紛紛拿起工具,在隊長的帶領下,自發的加固、拓寬池塘、水庫、水渠等水利設施,爲來年可能發生的內澇,做好準備。

至於規劃中的兩條河道,對於現在來講,有點像空中樓閣,遙不可及。

在沒有重型機械的古代,要想開挖兩條十公里的人工河,沒個幾萬人,一兩年內休想開挖成功,這還是忽略地形的前提,要是加上這些因素,光想想都令人絕望。

現在連種地的人都找不到,用珍貴的人力來開挖河道,簡易暴殄天物,真以爲今年夏天,十支生產隊,再配合曲轅犁的情況下,就只開荒了五千畝旱地麼。

任你魏延有百般之能,沒有足夠的人口,連種地都成問題,更別說其他的了,所以,如何增加治地人口,將是魏延接下來幾年裡, 最重要的任務。

……

在魏延努力耕種冬小麥時,在江東,周瑜頭七剛過,孫權便委任魯肅接任周瑜大都督之位,成爲江東第二任大都督,負責部分兵、民事務。

周瑜的驟然離世,也讓孫權收回大權,開始一系列的操作,首先推翻周瑜的取蜀之策,令魯肅、張昭等人,立即同諸葛亮協商讓南郡事宜,以減輕防務壓力。

然後令程普、甘寧、韓當領兵回師柴桑,經過簡略的整編後,甘寧依舊領兩萬水軍,遊弋在長江入海口到夏口之間。

再以程普爲帥,呂蒙、黃蓋爲將,領豫章、廬陵、南郡三地之兵合計四萬大軍,深入山林之中,平定山越之亂,編胡爲民。

最後以韓當爲將,領兵一萬支援淩統,防備合肥方向的曹軍,因爲在上個月,孫權剋星,曹魏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張文遠,領精兵一萬進駐合肥,在兵力上,對淩統形成壓制。

爲此,孫權緊急從徵山越之兵中,抽調一萬大軍支援淩統,以防曹軍從合肥方向進攻揚州。

同時,在雙方就換地之事進行協商時,爲防止艾縣之危重現,孫權以周泰爲將,領萬餘大軍移師建鄴,建立新的政權中心。

建安十五年冬,劉備與孫權正式達成約定,以江夏兩縣之地,換取南郡江陵一帶,雙方誰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也算不上誰虧誰賺。

至此,曹、蜀、吳三家,圍繞荊州長達兩年的衝突,以曹操得半郡、孫權得一郡、劉備得四郡半而結束,荊州也迎來了久違的平靜。

第三章 密謀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四章 歸劉第三章 密謀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四十七章 張任第七十六章 張琪瑛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九十二章 入關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五章 革新第三章 密謀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十章 安排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二章 入獄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十章 安排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五章 革新第三章 密謀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五十六 綿竹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五十章 成都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九十章 鬥將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四十九章 局勢變化第五十六 綿竹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一十七章 屯田中郎將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