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劉璋幡然醒悟,催促劉備立刻起兵,前往漢中邊界結營防備漢中有變。
劉備雖然有點不甘,但人家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再做盤桓恐惹人厭惡,所以,在四月中旬,劉備便與劉璋分別。
劉璋領益州文武,並三萬大軍開始返回成都,在路過綿竹、雒縣時,將勸諫不要迎劉備入蜀的雒縣令劉巴,去其職帶回成都,並讓張任領一萬大軍,留守綿竹,讓鄧賢領兩萬大軍守雒縣。
而劉備則領大軍三萬,從涪城起兵北上,先後以魏延、法正爲主帥,黃忠、陳到爲將,兵分兩路進軍。
五月,魏延爲大軍前鋒,攜大將黃忠,部將魏則領兵一萬,過梓潼,入劍閣。
行至劍閣,魏延以保護大軍退路、保護糧道安全爲由,遣部將魏則領甲士兩千,與烽火臺守卒一起駐紮劍閣。
隨後繼續行軍至六月,魏延同黃忠領兵八千,抵達提前預定的目的地——葭萌關。
同時,從公安返回的糜芳走水路,早早的抵達葭萌關,並帶來諸葛亮的密信與口令:
李嚴可信。
得到諸葛亮肯定的魏延,迅速派出親兵,攜帶密信前往成都聯繫李嚴,協商取蜀之策。
同時以糜芳爲前鋒,領兵三千前往白水關,同楊懷、高沛同守關隘,防止曹操轉道進攻漢中。
派糜芳前往白水關,一是爲了穩住劉璋,免得有人說劉備入蜀目的不純,入蜀抗曹爲假,圖謀益州爲真。
二來嘛,看有沒有機會奪取白水關軍權,以防劉璋狗急跳牆,打開邊界關卡,引曹操入蜀。
第三嘛,他始終對於糜芳抱有成見,糜芳和馬謖不一樣,糜芳沙場沉浮多年,本性難移,將大事告知於他,無異於親手埋下一顆墨菲炸彈。
索性將他派去白水關,眼不見心不煩,至於最後能不能活命,就看他的造化了。
六月中,劉備的中軍、法正的後軍,先後抵達葭萌關。
魏延以水土不服爲由,向劉備建議,以法正爲帥,領後軍五千進軍廣元,策應白水關。
劉備考慮片刻後,便同意了魏延的建議,讓法正爲帥,領兵五千進駐廣元。
支走法正後,魏延立即找到劉備,將諸葛亮的密信、本土派、東洲派之間的恩怨情仇、以及東州派的投誠想法告訴劉備。
“主公,我和軍師均認爲,理應放棄本土派,選擇東洲派。
其一,從歸屬來講,我們與東洲派並無區別,對於他們而言,我們都是外來者,是來攥取、掠奪他們固有的利益,所以,就算雙方關係再親密,早晚也有一天我們會同東洲派一樣,與本土派產生衝突。
其二,根據李嚴所述,東州派目前掌握益州蜀郡、廣漢、犍爲三郡二十八縣,以及巴郡一部,益州膏腴之地皆握於手,同時還掌握蜀中六成兵力,而本土派,以及劉璋在蜀中共掌四成。
假若我們能得東洲派相助,攻略蜀中時,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將蜀中拿下,反之亦然”
如果不是和李嚴詳談,他都不知道東州派的勢力如此之大,幾乎將本土派的生存空間,全部壓縮在南中四郡、巴郡,以及部分屬國。
難怪本土派寧願把鍋砸了,也不讓東洲派好過。
如果李嚴沒有撒謊的話,魏延好像已經知道真相了,引劉備入蜀的背後,或許有劉璋的影子,不然蜀中的十萬大軍,在有地利的情況下,還擋不住曹操麼?。
隨着思維的發散,
魏延突然感覺事情變得有趣起來,同時也變得複雜,讓他都有點找不到頭緒,此時此刻,他多希望能和諸葛亮換個角色,讓他來處理這一團亂麻,自己回去種田多好。
……
劉備臉色陰晴不定,有東洲派相助自然是好,可東洲派的勢力太大了,他擔心自己取蜀之後,會陷入無盡的政治鬥爭,讓他沒精力對外征戰。
還有本土派問題,讓劉備躊躇不已,首先,是本土派力主迎自己入蜀,如果將之拋棄,有違信義之道。
其次就是法正,雖然他一直被利用,但也不清楚法正的意思,萬一他心向本土派呢,劉備不想失去這個股肱之臣,所以他還想在努力一下,隨即問道:
“文長,東洲派固然是好,可其勢太盛,恐怕以後治理益州時,會產生極大的阻礙,不如我們先同本土派合作,削弱東洲派之後,在收其心,豈不美哉”
劉備想魚與熊掌兼得,先站隊本土派,削弱東州派的實力,然後在接收東洲派,大家一起解決劉璋的親信。
最後,再以荊州爲第三方,來平衡雙方的衝突,做到三足鼎立之勢,可謂是一舉多得。
“主公,首鼠兩端的行徑,斷然不可取之,一旦被他們發現,惱怒之下,必定會重新和劉璋合作,將主公驅逐出境,所以,還請主公三思而後行”
現在魏延明白了,爲什麼有龐統相助,在本土派、東洲派鬥爭如此激烈之下,劉備取蜀還是用了好幾年,而且還讓龐統折了,就是因爲劉備這種什麼都想要的心態,到最後連老本都虧沒了。
現在魏延懂了,諸葛亮爲什麼讓自己入蜀,而不是讓龐統,就是想讓自己幫劉備下決定,他自認爲自己的份量,可比法正重多了。
“那東州派何解?”
“主公,東州派的隱患,李嚴等人也清楚,所以在同臣見面時,曾隱晦的透露過,有些爲虎作倀的世家,可任憑主公自處之。
他們既然有這樣的誠意,主公還擔心什麼呢,與其押寶未來,不如珍惜眼前,只有先拿在手裡,纔能有選擇的機會。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這些簡單的道理,主公應該懂得”
這些事李嚴曾透露過,只不過不是東州派的意思,而是他自己的意思,畢竟東洲派很大,大的連李嚴都不知道有多少。
既然劉備入主益州,總要爲荊州之人騰位置吧,既然總有人要損失利益,那爲什麼不是別人呢。
正所謂,死道友不死貧道,與其被迫接受,不如主動出擊,讓事情朝向自己有利的一面發展。
劉備板着臉,看不出任何的喜怒,但眉宇之間的糾結,表明他心裡不像臉上一樣平靜。
良久之後,劉備長嘆一口氣,在法正與魏延之間,他還是選擇了魏延。
“文長,接受東洲派後,那我們又如何取得益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