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385【設立內閣】

bookmark

第387章 385【設立內閣】

靜室之內。

徐穎、黃宗羲、王調鼎居客位,趙瀚獨自坐在主位。

黃宗羲首先說道:“殿下若欲復設內閣,十曹該置內閣之下,還是該置皇權之下?十曹職權必須調整。若十曹置於內閣之下,恐怕應該擁有審覈之權,否則就成了內閣的傳聲筒。”

王調鼎笑道:“十曹如果具備審覈大權,就又回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內閣是中書省,十曹是門下省,各部是尚書省。一模一樣,權責都沒變。”

徐穎則說:“十曹若分出去,必須重新設置秘書院,否則皇帝就變成睜眼瞎,任由文武百官拿捏。”

黃宗羲說道:“如果重設秘書院,一旦遇到怠政之君,秘書院必定演變爲由文臣掌控的司禮監。到時候,內閣就變成了傳聲筒,秘書院則變成新的內閣。大明內閣,最初本就是皇帝的秘書機構!”

三人繼續爭執着,趙瀚聽得一臉無奈。

皇權與相權,就是這麼不可調和,從來都是此消彼長的關係。

趙瀚如今不設內閣,十曹直接聽命於趙瀚,六部執行十曹傳達的命令,等於皇權與相權融爲一體,朱元璋當年也是這麼搞的。

這種狀態,肯定不能長久,需要皇帝每天工作十個小時以上。遇到事兒多的時候,皇帝有可能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

趙瀚現在就累得要死!

而趙瀚的子孫後代,能一天工作八小時,便已稱得上勤政之君,是肯定要把相權分出去的。

相權分出去越多,今後的皇帝,就越有怠政的機會。而拿到相權的內閣,不會滿足於現狀,只會對權力越要越多。

便如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本來是三分相權。結果,先是中書、門下二省,奪走尚書省的相權。接着中書、門下兩省合併,被三分的相權重新合而爲一。

明初的內閣,不過是秘書、顧問機構,拉着翰林院一起奪權。

當內閣成功奪權之後,便把翰林院一腳踢開,皇帝只能用太監分走相權。當內閣無法跟太監爭鬥時,竟然跑去染指部權(執行權),並且把負責審查、簽署、封駁、傳達的六科收下當狗。

文官靠不住,太監同樣靠不住。

皇帝一旦重用太監,太監立即就抖起來,根本不想着幹正事兒,憑藉權力瘋狂撈錢而已。因爲幹正事兒的太監都沒好下場,必然給皇帝背黑鍋!

每當出現一個重用太監的皇帝,文官都會在新皇繼位之後反撲,並且趁機讓相權變得更加壯大。

該怎麼平衡與制約?

沒法平衡,沒法制約!

趙瀚不可能搞出什麼議會,平民是不可能參加議會的。或許開國之初可以,但兩三代之後,議會裡就全剩下利益階層。他們爲了自身利益,必然不顧國家和百姓的利益。

趙瀚嘆息道:“便不再爭論了,先試着做做,今後慢慢調整,十曹由皇帝和內閣雙重管理。”

徐穎、王調鼎、黃宗羲三人面面相覷,這下好玩了,就是變相的唐代三省六部制。

內閣負責決議大事,十曹負責審查簽發,各部負責執行政策。

大明是司禮監和內閣爭鬥,趙瀚這裡是內閣與十曹爭鬥。

還是那句話,沒有什麼完美的制度。

今後會變成啥鬼樣子,子孫後代慢慢頭疼去吧,後世的君臣自己會做調整。

徐穎突然來一句:“今後的女官考試,應該由內廷自己負責。”

“這是自然,”趙瀚笑着說,“不但由內廷負責,而且報名考試的女子,必須是各地的中學畢業生。設置大學之後,甚至必須是大學畢業生。”

在趙瀚的設想當中,小學、中學、大學畢業,類似獲得相應的科舉資格。

每年再組織非常嚴格的公考,考上的可以做官,考不上的沒有任何士紳優待。

並不限制女子參加公考,但傳統觀念作祟之下,恐怕能當官的女性並不多,就算當官了也很難正常升遷。考內廷女官,是趙瀚留給她們的另一條路子,在內廷當官幾年之後,可以辭職重新回到民間,算是在皇城之內鍍一層金。

別扯什麼文官利用女官控制內廷,控制不住的,誰敢這樣做就是找死。

順便一提,清朝宮女是內務府徵召。但如果是八旗秀女,則通過戶部入宮,要麼做嬪妃,要麼做高級宮女,哪個戶部官員敢通過秀女控制皇宮?

即便是明朝海選妃子和宮女,看似由地方太監負責,其實是各地文官幫忙海選。而且,大部分文官都避之不及,生怕自己表現太積極,會影響自己的官聲和名聲。

趙瀚這次讓六部官員幫忙挑選內廷女官,是因爲內廷還沒建立起來。

不讓文官幫忙,難道讓趙瀚親自負責?

……

跟徐穎、王調鼎、黃宗羲討論之後,趙瀚又召集各部官員詳細討論,最終確定了最新的中央機關結構。

今後的國家運轉如下:

皇帝、內閣、十曹、十部,四大機構。

小事由各地官府處理,大事則層層上報。

十部把事情交給內閣,並附帶自己的處理建議。

內閣進行商討決策,儘量採納十部意見。如果不採納十部意見,必須在內閣進行討論,並給出自己的正當理由。

內閣決策之後,交給十曹審覈。

審覈通過,十曹再交給皇帝過目。皇帝同意並簽字,十曹便可簽發,具體交給十部去執行。

一般情況下,如果內閣、十曹、十部的處理意見相同,皇帝不能輕易駁回。

這三大機構,是互相競爭的,他們如果意見統一,那就不會有什麼錯誤。真要聯合起來搞皇帝,肯定是皇帝出了啥問題,或者是整個文官系統已經徹底崩壞,又或者是出了一個左右朝政的權臣!

同時,皇帝的工作強度也降下來。

三大機構意見相符的政事,皇帝可以抽看或者略看。只有兩大機構意見相同,皇帝應該細看。若是三大機構意見迥異,皇帝就該把相關人員叫來集體商討。

這樣做以後,趙瀚每天的工作量,肯定能下降七成以上。

趙瀚不是朱元璋,那位勤政過頭了,甚至親自處理皇城失竊案,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過問。

事情既然定下來,各級官員也要做出調整。

龐春來擔任內閣首輔,李邦華擔任內閣次輔,田有年擔任普通閣臣,內閣暫時就他們三個。另外,還有一大票中書舍人,相當於三位閣臣的秘書。

十部、十曹官員,也各有遷調。

特別是十曹主官,全部由各部右侍郎調任,趙瀚的秘書們悉數被外放做官。

徐穎繼續搞情報工作,與各個部門對接,但只受趙瀚本人管轄。

一下子擴編許多機構,而且還有許多女官、宮女,趙瀚這地方快住不下了,女官們都得幾人一間屋子。

……

費純正式遷爲財部尚書,銀行那邊交給他人打理。

“國庫裡還有多少錢?”趙瀚問道。

“三百多萬兩,”費純詳細回答說,“這次大戰之後,賞功、撫卹用了許多銀子,搞移民又用去許多銀子。登基大典的花銷,得控制在五萬兩白銀之內。”

這五萬兩預算,包括在南京修建英魂廟,修復舊皇城裡的社稷壇。

朱元璋當初在南京稱帝,登基儀式也極爲簡單。

就是先祭祀天地社稷,然後官員朝拜。趙瀚的打算差不多,但他要先祭祀烈士英魂,接着再祭祀天地社稷,然後讓官員們拜一拜就搞定。

這些烈士,不僅有正兵和農兵,還有歷次戰爭犧牲的百姓。

祭拜他們,相當於祭拜萬民。

趙瀚說道:“我不打算搞皇莊皇店,只在武興鎮有一百畝私田。今後皇室不置私產,但國庫每年需供應內帑。你覺得每年多少銀子爲好?”

費純也不清楚,試探道:“每年一百萬兩如何?”

“太多了,暫定每年十萬兩吧,”趙瀚說道,“如今皇室人員不多,女官和宮女數量也不多,每年十萬兩是肯定夠用的。今後還會增加,具體多少,視情況而定。而且,不能像大明皇帝那樣,一缺銀子就動用國庫。皇帝內帑和國庫必須分開管理,國庫每年撥款作爲皇帝內帑,若要調整內帑數額,須得內閣、十曹、十部聯合商議。”

費純問道:“皇室用度,是用內帑銀子來採買,還是由民間供給?”

“內廷自己花銀子採買。”趙瀚說道。

大明的皇室用度,是自造、採買和供給三合一。

自造,就是內廷自己開工廠製造,還有皇莊種地產糧食,宮女甚至還會紡布。

民間供給,是各地鈔關的關稅,直接收取一些實物,比如木料之類的,其中一部分送到宮中。還有就是特定實物課稅,由各地太監徵收,交上來直接送去內廷。

再加上採買,反正搞得亂七八糟。

越是混亂,越是複雜,太監和官員就越能從中漁利!

趙瀚的想法很簡單,由國庫每年撥款給內廷,內廷再拿着銀子買東西。雖然採買過程當中,肯定也會產生貓膩,但總比太監跑去地方瞎搞更透明。

如今,江西、湖南、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安徽,七省地盤的年財政收入總和是1300多萬兩銀子。

這個統計不完全,因爲許多農民直接交糧食,真正的賦稅總和估計超過1600萬兩。

其中,工商稅和關稅正在迅速增長,今後肯定還能繼續增長。

僅上海、寧波、福州、廣州、澳門五大港口,每年的關稅收入就超過500萬兩。上海的關稅增長尤其快速,明年極有可能翻倍!

另外,改革鹽法之後,鹽稅也在不斷增加。

兩淮鹽場,已經基本普及曬鹽法。這玩意兒,是明中期的福建、廣東鹽場發明的,但一直無法推廣到兩淮,因爲兩淮這邊的海水含鹽量更低。

徐光啓在天啓年間,就改良過曬鹽法,讓兩淮鹽場也能曬鹽。

可惜,官僚作風,推廣緩慢。

現在改成私營之後,僅一年時間,兩淮鹽場全部用上曬鹽法。

如果蘇北、皖北的民生能夠恢復,僅七省地盤,趙瀚的歲入就可能在明年達到2000萬兩!

有了銀子,做皇帝也不虛啊,還有半個月就登基了!

(明代的財政收入,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糟糕。即便在一條鞭法之後,也保留着大量實物稅收,把這些實物稅加起來,大明歲入肯定在1000萬兩以上,甚至有可能超過1500萬兩。)

(本章完)

第94章 092【投名狀】第315章 313【殉國者多】(爲企鵝大佬加更)第735章 732【水陸圍堵】第716章 713【閹人的志向】月票第八,感謝諸位書友第190章 188【鐵面無私的投機者】第625章 622【皇帝要納妃】第632章 629【薩摩藩的反應】第436章 434【論死】第290章 288【三十年內必至漢唐】第333章 331【南歸】第621章 618【聖皇破陣曲】第1007章 1003【會說漢語的墨西哥總督】第999章 995【漠北】第302章 300【南孔】第1016章 1012【俄文版《大同集》】第1065章 1061【西域安定】第1014章 1010【又有人給皇帝送妹子】第546章 543【登陸】第142章 140【四省圍剿趙瀚】(爲盟主“六子第206章 204【特殊情況】第369章 367【瘟疫】(爲企鵝大佬加更)第179章 177【俘獲】第388章 386【登極御宇】第691章 688【關門打狗】第727章 724【徵緬計劃】第832章 828【幾何問題】第121章 119【朝堂】第190章 188【鐵面無私的投機者】第1018章 1014【關窗戶】第1076章 【番外六】第497章 494【外交祖宗】第890章 886【明史出版】第349章 347【鹽法改革】第141章 139【瑣事】第151章 149【派系矛盾】(爲盟主“打不出來第485章 482【陣前單挑】第1055章 1051【大宛,大宛!】第1076章 【番外六】第431章 429【瘟疫與洪水】第511章 508【消除中間商】第997章 993【炸城】第322章 320【衝鋒投降】第718章 715【龐太師論政】第671章 668【狀元】第578章 575【李自成去草原混?】第735章 732【水陸圍堵】第937章 933【殖民就是血腥的】第632章 629【薩摩藩的反應】第542章 539【天津沒法打】第102章 100【趙老爺來了喜納糧】第1064章 1060【爪哇一統】第16章 016【京口驛】第394章 392【黃帝紀元與新曆】第499章 496【馬尼拉海戰】第1004章 1000【造反宣傳家】第357章 355【圖謀四川】第977章 973【資深流寇的戰法】第835章 831【再收屬國】第714章 711【萬國來朝】第561章 558【礦工】第138章 136【飽和式獻城】第723章 720【南京記事】第917章 913【財政寬裕了】第436章 434【論死】第442章 440【金陵大學與神童】第1039章 1035【尊王討賊】第381章 379【詐城與投降】第427章 425【破城】第711章 708【漢家海外故土】第457章 455【滿清也要練龍騎兵】第696章 693【扛着戰錘的擲彈兵】第1066章 1062【終章一】第814章 811【大同律和付梓法】第1007章 1003【會說漢語的墨西哥總督】第1036章 1032【日本鎖國】第1040章 1036【皇帝要北海道】第338章 336【盧象升】第1038章 1034【江戶海戰】第453章 451【紅樓夢沒了】第103章 101【話劇公演和訴苦大會】第889章 885【青藏消息】第447章 445【棱堡】第618章 615【終極舔狗】第470章 468【商業市場壯大】第52章 051【出刀見血】第328章 326【三原主義】第338章 336【盧象升】第144章 142【大同分田論】第957章 953【張獻忠做總督了】第1059章 1055【連鎖反應】第1033章 1029【整頓金融】第1028章 1024【罐頭 橡膠與發電機】第344章 342【造反造反】第224章 222【趙天王的野生粉】(爲盟主“y第31章 031【風調雨順】第840章 836【遍地桃源】第334章 332【物理】第562章 559【順民】第291章 289【說一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