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受命平定爾等,然一直以來是要招安。雖然父皇嚴令,定要爾人頭,吾亦未曾打算放棄招安。”
耍了半天,話題終於切到了正題上來。
聽見趙桓如此說,宋江拜下,道:“多謝殿下救命,梁山上下十五萬餘,任憑殿下驅馳,定不敢懈怠。”
“不必如此。”讓宋江起來後,趙桓繼續道:“未知梁山之上,可戰之兵幾何?”
“不敢欺瞞殿下。”宋江道:“我等大小頭領一百零八個,以天罡地煞排序,小臣位列第一,與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同爲山寨總兵都頭領二員……
我等本事不同,然各司其職,因此山寨事物不亂,井井有條。
目下,寨中男女老弱共計十五餘萬口,其中青壯戰兵十萬,都是十八至四十之間。
其中,有水軍一萬五千,大小船隻千餘,馬軍兩萬,戰馬兩萬五千匹,弓手一萬五千,弩手五千。
另有負責後勤輜重的輔兵兩萬。
餘者人口,大多是個人家眷,亦有四千餘各色工匠。”
趙桓點了點頭,問道:“兵器甲冑裝備如何?”
宋江道:“目下,寨中有鐵甲三萬套,皮甲有八萬餘,可保證人手一套,鐵製馬甲四千套,皮製馬甲一萬套。
我等甲冑,大多來自歷次戰鬥之繳獲,亦有自己製造,因而形制各異,與朝廷制式大爲不同。
因爲湯隆手段高強,又有繳獲補充,小寨兵器不缺,可保證足用。
至於各式箭矢,存貨有一百萬枝。”
“不錯!”趙桓讚了一句,又問道:“錢糧積蓄幾何?”
“因爲歷次繳獲頗多,山寨尚有糧食八十五萬石。
因爲不斷購買馬匹、鐵錠、糧食、布帛、藥材等,錢財積蓄不多,只有錢三百餘萬貫,布帛五十萬匹,金銀各二十萬兩。”宋江回道。
“八十五萬石,十五萬人,平均六石不到,省着點吃,也就支持一年。”趙桓嘆道。
宋江臉色一整,道:“殿下明鑑,小寨雖然易守難攻,然地方狹窄,不能生產,全賴外部輸入。
若是被圍困,最終免不了缺糧之窘境。
因此,小臣方纔力主招安,以爲兄弟們找條出路。”
這個纔是宋江決定招安的根本原因!
首先,從硬實力上來講,梁山是絕對抗不過朝廷一輪又一輪圍剿的。
戰爭,拼的是人口、錢糧。
想想小小梁山與泱泱天朝之差距,就可以知道勝負何在。
即便因爲地利優勢,朝廷大軍打不上本寨,但是,只要在濟州、鄆州駐紮重兵,斷絕了梁山從外部獲取資源的渠道,那麼遲早坐吃山空。
賊就是賊,再怎麼替天行道也還是賊。
當山寨糧食耗盡的時候,難道還能指望宋江如同張巡一樣固守麼?
至於做流賊,可以參考歷朝歷代的流賊大佬們的有哪一個最終成事的。
所以說,宋江決定招安是很實際的考慮。
且當朝有句諺語,叫“要做官,殺人放火受招安”。
許多民變、綠林巨寇,在招安後,搖身一變做了大官。
而且朝廷也相當有信譽,招安後雖然大多沒有實權,但是洗白的相當徹底,絕對不秋後算賬。
如此,招安後自可以安心地做官。
但對宋江來說,敗筆在與他考慮的事情不夠周全。
首先,梁山好漢殺了蔡京的兒子。
以蔡太師的能量,還不把梁山上下往死裡玩?
其次,梁山先後擊敗了童貫、高俅。
高俅只是個小弟弟,還不打緊,讓童樞密使丟了顏面,真的要命了。
因爲招安後,授予的是武職,通屬於樞密院管轄。
得罪了頂頭上司,還能落得好下場?
也許,宋江也可能預料到了招安後的境地,只是他寄希望於道君皇帝可以庇佑梁山上下。
只能說,宋江還是太天真了。
趙佶要是明君,大概率能夠保全梁山上下,但是……不提也罷……
這不能怪宋江。
在天下百姓眼中,皇帝永遠是好的,壞的是奸臣,只要把委屈告訴皇帝,定然能夠安然無恙。
只能說,太天真了。
不過,就算知道趙佶的德行,宋江也沒得選。
造反必死,招安可能活着。
即便被坑死了,身份洗白,後代可得自由,說不得還有追封。
從功利角度來想,其實如何選擇並無疑慮。
這些念頭眨眼即逝,趙桓看着宋江,問道:“向日,童貫大營被雷霆轟擊,未知宋頭領可有話說?”
聞言,宋江沉默了片刻。
顯然,他在考慮怎麼解釋。
片刻後,宋江道:“不敢欺瞞殿下,其實不是雷霆,而是火藥。
小臣方纔說過,轟天雷凌振負責大小號炮製造,平時也在研究火藥。
在精簡火藥配方後,威力相當不弱,用來轟擊營地,確是無上利器。”
說着,宋江從懷裡掏出一張紙,繼續道:“此乃火藥配方並製造方法,若是東宮有需求,凌振亦可前往協助。”
“好~好~好~”
趙桓開懷大笑,連道三個好字。
太子讚賞的是火藥配方麼?開什麼玩笑!
遍觀天下,在火藥製造和應用上,能比東宮強的,還要等個三五百年!
趙桓欣賞的,是宋江的識時務。
交出火藥配方,說明宋江並沒有被火藥的威力矇蔽雙眼,還是堅持走招安的道路。
接過配方,趙桓掃了一眼。
成分已經確定了,硝石、硫磺、木炭,只是比例不夠精準罷了。
當然,只要花錢花時間,總可以慢慢摸索出來的。
放下配方,趙桓道:“如此利器在手,宋頭領如何不想着定鼎天下,登上那至高寶座?”
“臣不敢!”宋江道:“本來得了火藥,確實心緒浮動,只是東京傳來消息,童貫府中也有雷霆轟擊。
根據山寨耳目彙報,其威力比我等更強。
如此,即便有些心思,也只能收起來。”
“不錯,識時務者爲俊傑!”趙桓點點頭,道:“既然你做出了決斷,本宮也不會虧待梁山上下。”
“殿下。”吳用問道:“官家嚴令,當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