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天下 686,大名府之戰(2)
(感謝本書斑竹貌似大神棍對本書書評一直以來的用心管理,有你這樣的斑竹,我真的很幸運。)
整個大名府一線共有數個戰場,從東向西,從北向南,沿京東兩路與宋境交界處的各個險要之處幾乎都有兩軍的對壘,
原本按照宋廷的意思,宋夏遼三國聯軍早就應該對天道軍發起進攻,但夏軍主帥察哥不同意,他執意要等遼國的另二十萬大軍到了再一起行動,他可不傻,早點開戰就等於早點折損夏軍的實力,這憑什麼啊?大夏國不能吃這個虧!
宋廷對此是爲可奈何,卻也沒有什麼辦法,只能眼巴巴的盼着剩下的二十萬遼軍能早一些抵達。
但實際上,這只是察哥的藉口罷了,他巴不得剩下的那二十萬遼軍永遠不到纔好呢,二十萬夏軍在這裡要吃有吃,要喝有喝,那叫一個舒服。
而皇帝李乾順這次之所以答應派軍來參戰,主要目的就是爲了得到西北十二州,至於答應宋廷幫他們消滅鄭臨風的事,李乾順其實壓根一點興趣也沒有,因爲他在權衡利弊之後認識到,讓這個鄭臨風繼續存在下去要比把他滅掉會對夏國更加有利的多,那鄭臨風的出現,直接造成了大宋的分裂,也直接嚴重削弱了大宋的實力,這對夏國來說簡直是再理想不過的結果了,
所以,李乾順暗中吩咐給察哥的任務有兩個,一是幫助宋國抗擊鄭臨風,確保宋國不會被那鄭臨風所滅。夏國與宋國纏鬥這麼多年,誰也沒能滅掉誰,夏國雖然痛恨宋國,但總體而言宋國還算是個可以接受的鄰居,萬一那鄭臨風真要滅掉了宋國,形勢可能就不一樣了,新興的國家總會有強烈的對外擴張的慾望,李乾順幾乎可以肯定假若鄭臨風真的取代了宋國,迎接夏國的將是新一輪血雨腥風的惡戰。
第二個任務則與第一個恰恰相反,就是也要盡力避免宋國在遼、夏兩國的幫助下滅掉那鄭臨風。宋國一旦滅掉鄭臨風,實力就將得到極大的恢復,這也是李乾順所不願看到的。
簡而言之,就是儘可能的維持宋國與鄭臨風的現狀。
雖然出於謹慎,李乾順並未暗中與遼國通過風,但他相信,分裂的、虛弱的,且有一個同族漢人死敵政權無時無刻不再折磨着它的大宋,無論是對夏國還是對遼國都是最有利的這種顯而易見的道理,遼國皇帝與他的滿朝文武應該是懂得的,他也相信遼國皇帝之所以肯派出幾十萬大軍來參戰也一定是出於和自己一樣的目的!
所以基於這些,察哥壓根就沒想打這場仗,他已經抱定了出工不出力的想法儘可能的作壁上觀,然後在與遼軍合作象徵性的把那鄭臨風徹底趕到南方去之後,兩國就同時向宋國施壓,索來西北十二州與河北十三州,在中原地區形成宋、遼、夏與鄭臨風四分天下的格局!
以察哥的觀察,如今在這片戰場上,就算遼國那二十萬人還沒到,已經到位的宋、夏、遼三國聯軍也有近七十萬人,這七十萬人要麼是大宋戰鬥力最強的西北軍,要麼是遼夏兩國的強軍,戰鬥力之強堪稱恐怖!更別說還有二十萬遼國的絕對精銳宮帳軍即將到達!
雖然鄭臨風一方據說總兵力也有七十萬人,但鄭臨風還要在他的地盤上從南往北的長長的邊境線上分兵守衛防範宋國,這部分兵力根據察哥的估計至少需要三十萬,所以鄭臨風能帶到這片戰場的頂多只有四十萬人。
察哥認爲,如果鄭臨風是個聰明人,在如此懸殊的兵力差距下,那鄭臨風應該採取緊縮防守的策略,依靠大宋南部豐富的物資跟宋遼夏三國聯軍打持久戰,爭取把這場仗從夏季拖到秋季,再從秋季拖到冬季,
打仗打得並不只是軍隊,還打的是錢糧等各種資源的比拼,比如一場十萬人的戰爭,算上後勤補給部隊的消耗,每打一個月,就算按照最低消耗水平,也大約需要消耗七八百萬貫,七十萬人就是至少三千五百萬貫,一個月就消耗這麼多,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他鄭臨風的地盤盡是天下的糧倉與富庶之地,他不缺錢糧,而且他的兵少,論消耗,這反倒成了優勢,所以他拖得起,
但大宋卻拖不起,根據察哥的情報,大宋這兩年因爲連年的叛亂和戰爭,已經掏空了他的國庫,現在宋廷爲了打這一場仗,在它現有的地盤上瘋狂的加徵了數輪名目繁多的稅收,再加上從蔡京、童貫、樑師成等人家中抄出的數千萬貫家財才勉強湊出了七千多萬貫,七千萬貫聽起來雖然多,卻也頂多只夠支撐前線幾十萬大軍兩個月,就算宋廷再下狠心繼續從宋國各地挖地三尺再湊出幾千萬貫,也頂多再多支撐一兩個月,大宋拖不起,它只能希望速戰速決。
所以那鄭臨風只要咬緊牙死守頂多三個月,把這場戰場拖到寒冬,大宋就支撐不下去了,只能退兵,他鄭臨風就能不戰而勝,同時這也達到了夏、遼兩國的目的,既維持了現狀,也能坐地起價跟宋國談條件要地盤,雖然沒幫你們滅掉那鄭臨風,可俺哥倆也是出了兵出了力的,是你們自己不爭氣保障不了糧草怨不得我們,商量好的地盤應該無條件兌現,大不了等明年你湊足了糧草俺哥倆再幫你打一回就是了。
察哥設想的非常完美,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根據情報那鄭臨風率軍來到戰場僅僅三天後,各個戰場的天道軍就同時對宋遼夏三國聯軍發動了進攻!
察哥在吃驚之餘從心底不禁暗罵那鄭臨風真是個蠢材,暗道他莫不是在與宋國的一系列勝利中被衝昏了頭腦,居然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主動出擊,他這不是找死嗎?
不行!察哥立刻做出決定,就算那鄭臨風現在想找死也不能讓他死,他隨即下令各地夏軍全都不許迎戰,要打就讓宋、遼兩軍去打。
說來也巧,先期抵達的遼軍十萬人馬的主帥,遼西京留守蕭察剌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蕭察剌忠於遼皇,此次他率領西京十萬大軍來此的目的有三個,遼皇密令他,一是找尋時機取代耶律淳將二十萬南京軍收入手中,二是想辦法繼續維持大宋分裂的局面,三是得到與宋約定的河北十三州。所以,面對天道軍的進攻,蕭察剌也不約而同的做出了和察哥一樣的選擇,命令各地遼軍堅決退守,不和天道軍交戰,要打就讓宋軍與夏軍打去。
就這樣,夏、遼兩軍同時拒絕出戰,原本大喜着準備會同夏、遼兩軍一同出戰迎敵的宋軍主帥,新任大名府留守鄭修年一看就傻了眼了,
鄭修年是誰?說他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說起他爹,應該誰都知道,他爹就是當朝宰執鄭居中,鄭居中因爲擁立趙桓有功,當趙桓暗中掌政廢掉蔡京、童貫等人後,鄭居中作爲頭等功臣自然受到大加封賞,趙桓假借皇帝之名,進封鄭居中爲左僕射、開府儀同三司、安遠軍節度使,封楚國,拜太師。趙桓幾乎把所有最高品級的實權與虛職都給了他以表彰他,鄭居中一夜間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同時受益的還有鄭居中的家人。鄭居中有兩個兒子,一個是鄭修年,另一個是鄭億年,趙桓掌權之前一個爲河間府知府,一個任起居郎。
蔡京被革職抄家拿下後,他的主要親信都受到了牽連,其中他的左膀右臂,也是他的女婿,時任北京大名府留守的樑世傑自然難逃於外,樑世傑被定了蔡京的同黨,隨便羅列了一大堆罪名後也被革職流放,這樣一來北京大名府留守的職位就空了下來,趙桓大筆一揮,直接調鄭修年升任大名府知府兼北京留守,鄭億年也如同坐火箭般被連提數級封任戶部尚書,以示對鄭家人的恩寵,除此之外的鄭家人也多有封賞,
如今的鄭家人,內有宮中鄭皇太后坐鎮,上有宰相鄭居中爲首,族人各在朝中險要位置任職,再加上門生親信,比之曾經的權相蔡京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次大戰,身爲北京留守的鄭修年也自然而然的成爲了宋軍的主帥,以及遼、夏兩軍名義上的主帥。而在不久前他剛剛接到任命之前,鄭居中就曾對他寫過了一封密信,在信中,鄭居中爲他詳細的分析了宋廷在與鄭臨風數次大戰中各個主帥所犯的錯誤,告誡鄭修年絕不可再重蹈覆轍,同時,鄭居中也對他說明了朝廷目前的嚴峻形勢,要他想盡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利用遼、夏兩軍擊敗鄭臨風,大宋的國力已經支撐不了多久,此次戰役是在抱着決戰的決心在打的!
所以,鄭修年這些日子一直在爲遼軍的二十萬大軍還沒來到而焦頭爛額,他們不來,遼、夏兩軍就是不開戰,結果一聽天道軍居然主動進攻了,這可把鄭修年高興壞了,連忙下令察哥和蕭察剌與他一起出戰,但沒想到卻被二人毫不留情的拒絕了,尤其是察哥,察哥在宋廷之中最痛恨也是最佩服的人是童貫,二人各自指揮軍隊在西北交戰了那麼多年,彼此視對方爲死仇的同時也難免有些惺惺相惜,可在不久前,察哥卻震驚的接到了童貫已被宋廷處死的消息,察哥在萬分高興的同時也不免感傷了一把,這次來宋地作戰,他一聽大軍的主帥是什麼鄭修年,壓根就是一個靠着他老子上位的乳臭未乾的公子哥,根本就沒把鄭修年放在眼裡,在他接到鄭修年的命令後,乾脆就直截了當的回了兩個字,不去,連個理由也懶得說,鄭修年是又氣又無奈,可他卻也沒膽量指揮宋軍獨自出去迎戰,最終只能下令各地宋軍也不準出戰,只准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