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塔尼戰區的青年近衛軍的失敗,不光是因爲人數過少的緣由,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已經打了一年多高強度戰爭的林皓達所屬勢力的軍事物資的儲備已經消耗一空!
打下了更多地盤,控制了原材料供應基地,各種火炮工廠的林皓達,始終只使用着他從全面戰爭系統裡兌換出來的火炮部隊,這並不是‘系統出品必屬精品’的體現,而是林皓達後勤軍工體系無奈的表現!
鉛彈的補充還好辦,只要繳獲足夠的成品鉛,交給士兵自己就能製造出能用的鉛彈,鉛的熔點很低,放在火上烤一烤就能融化,再用小工具‘捏成’圓形即可,隨後用油紙等易燃品將黑火藥和鉛彈定量包裹起來,一個粗製的紙殼彈就誕生了,實際上,如今的大部分青年近衛軍都在使用這種自制的彈藥,工廠的產能是有限的,如今不是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時代,林皓達爲了補充前線海量的炮彈消耗,只能犧牲槍械彈藥的產能了。
好在林皓達的軍隊出來時都是自帶燧發槍,省下了一大筆製造槍械的生產力,不然的話,後勤早就被連綿不絕的戰爭拖垮了!
當初的羅伯斯庇爾執政府的軍隊爲何連火槍配備率都那麼低?不是他們沒有槍械製造工廠,而是來不及短時間內打造出那麼多火槍!
再就是,大批的軍火物資的消耗,使得原材料的供應也顯得不足,開礦也是需要時間的!
林皓達是連同繳獲的落後槍支和火炮殘骸都融了,製造鐵質實心彈才勉強撐住後勤的炮彈不斷檔,當然,這些物資其實都是可以買成品的,哪怕歐陸各國封鎖,但只要有足夠的金錢驅動,那些貪婪的商人並不在意資敵行爲,畢竟在歐洲外國商人眼裡,賣出去的軍火或是原材料,最後也是用在法國人身上。
可是,林皓達沒有那麼多錢……
林皓達接手的是指劵通貨膨脹到了極點,社會財富被大量流亡貴族和逃亡大資本家轉移,連綿的戰爭又毀掉了大量的地方財富,實際上,林皓達獲得的最有價值的財產只是土地而已,其他的財富收穫還不夠彌補軍費的支出零頭!
要不說,戰爭和經濟是一杆平衡的天秤,如果經濟崩潰,戰爭距離失敗也不遠了,而大部分時期,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掠奪經濟財富。
實際上,歐陸列強之所以最開始遲遲沒有聯合起來動手,就是因爲他們看到林皓達的不得人心和法蘭西經濟的糟糕境況,直到林皓達打垮了吉倫特派這個闊佬聚集的政權,才被逼到了窘迫的地步。
然而,大資本家大商人們雖說很有錢,但那是相對於普通人,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這些人單個拿出來也屬於微不足道的財富,更何況,在之前武裝國民自衛軍的時候,這些闊佬們已經破財一次了,他們真正有價值的地方不是固定財產,不是擁有多少金銀財寶,而是掌握的貿易人脈和社會生產力的支撐。
簡單來說,他們需要更寬鬆的有利於資產階級的政策,方便他們賺取更多的利潤,才能反哺如今已經是他們主人的林皓達。
這也是林皓達優先選取進攻吉倫特派政權的原因之一,打敗了拉法耶特侯爵林皓達只能收穫一片瘡痍的土地,和更加顯耀的名聲,吸引更多仇視與恐懼的目光……
但打下吉倫特派政權,就相當於掌握了法蘭西原本的資產階級沒有逃出國外的超過三分之二的力量!
這些資產階級要是殺雞宰猴的話,榨不出多少軍費,長期內戰的法蘭西已經將這些資產階級的固定浮財壓榨的差不多了,這些資產階級更大的作用是可以源源不斷的創造財富。
要是光依靠林皓達自己的生產力,打垮了吉倫特派政權後的青年近衛軍基本上很難再拿出排山倒海的火炮轟擊了,如果戰爭進行的頻繁一些,恐怕連火槍的彈藥都出現斷檔供應!
這不是因爲林皓達佔領的兵工廠太少,而是因爲沒有足夠的原材料來全面開工生產武備!
原因只有一個——沒錢……
因此,林皓達之所以接受法蘭西共和國首席執政官,接受吉倫特派政權的投降,不是因爲他仁慈,而是他需要這羣法蘭西資產階級創造財富,供應他的軍隊,用奴隸來生產武器裝備永遠是效率最低的,只能作爲添頭而無法支撐起一個完整的國家軍事體系。
哪怕是二戰時期工業發達的時代裡,那些佔領了大量外國地盤的軸心國集團,最終依靠的也是本國的軍工體系,無論在敵國抓多少俘虜奴隸,開設多少工廠,都無法跟本國的軍工產能相提並論。
林皓達剛起義的時候,有倆年多的儲備,軍隊也不多,沒有啥戰爭消耗,自然可以支撐起來,可是現在林皓達打出了難以統計的炮彈,消耗了天文數字一般的軍事物資,靠搶劫繳獲那點補充,是無法滿足的,這又不是糧食,可以從到處都是的法國農民手裡直接拿!
軍事後勤壓力同樣也體現在了馬賽戰區和凡爾登軍團的覆滅上,馬賽戰區5萬青年近衛軍本來有實力擊潰人數雖多,但主體由意大利人組成的法蘭西貴族傭兵武裝。
只是,他們不敢發起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後勤彈藥不夠用!
正因如此,林皓達接受了吉倫特派政權的投靠後,第一個目標就是拉攏這些可以下金蛋的法蘭西資本家,提供大量‘有借無還’的貸款。
這種貸款只是一個紙面數據,法蘭西資本家是無法拿出如此鉅額貨幣的,但他們只需要擁有一些特權,就可以用未來必定收穫的貿易利潤來抵押獲得戰爭物資。
這個時代的歐洲實行的可是自由經濟制度,想要買東西並不一定非要拿出真金實銀來,當然,這樣做價格會高出很多,只是,林皓達不會在意就是了,因爲有一個廣大羣體會承擔這些‘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