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李世民的認可,關志義的報紙很快就發行了。
關志義的報紙不是用的宋體字或黑體字印刷,這個時代的人還寫不出這種字來,他也無法弄到這樣的字模。用草書和行書也不行,那樣沒有幾個人能看得懂。倒不是士子們不認識草書和行書,而是印刷的問題。就憑關志義的三腳貓功夫,能把東西印出來就不錯了,你還指望他如同現代的印刷品那麼好麼?
呂元凱也被李世民從角落裡扒拉出來了。這次報紙就由他和關志義配合,加上公主們入股的私房錢,大唐的報業就開始萌芽了。
印出來樣板後,關志義再次入宮,把東西交給李世民親自驗收。
看到一個個工工整整的鉛字,李世民很是震撼。他問道:“關三郎,你能不能用這個印刷術幫朕印一些書籍?”
關志義搖搖頭說:“陛下,活字製造就是一個麻煩事兒,更何況要讓人掌握排版的技術。爲了把報紙辦起來,某把姐夫都拉過來了,還讓公主找人幫忙,都忙得團團轉。哪有時間印其他東西呀,某這也是分身乏術啊!”
這並不是真正的理由,而是他的藉口。
爲什麼不幫李世民印書籍,這要從關志義的性格說起。作爲宅男,一向都秉承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李世民的書籍,多半不是道家的,就是儒家的。他若答應了,就是費力不討好。
李世民倒不知道他的想法,反倒認爲事實如此。
印書是關志義搞出來的,以前歷朝歷代都沒有出現過。因此,李世民認爲這個印書的難度很大,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他也知道士子是不會參與印書的,識字的人卻又不是士子的人很少,就造成了印書的困難。他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總不可能強迫士子印書吧!
這個時代工匠都是低賤的職業。要是他敢強迫士子印書,那麼他的名聲絕對比隋煬帝楊廣都要臭。
李世民只能無奈的說道:“朕還想把收藏的那些書籍多印幾份呢?看來是沒有那個機會了。”
關志義不明白,書有什麼用。
要說是醫學典籍和農業種植的書籍,他還認爲有看得必要。什麼史書、佛家典籍、道家典籍、儒學之類的,關他毛事。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什麼書中自有顏如玉,都是騙人的。
歷史典籍除了能當故事書看,還有什麼用。就是所謂國寶級的古董,在關志義看來也不過是吹出來的。那些老古董有什麼用,你知道了幾千年前的人是怎麼生活的,對你現在有什麼幫助嗎?
當然,對於統治階級來說,他們能找出無數的理由,可是這不是關志義需要的。實用主義,是他判斷事情的唯一標準。
道家的那些書,關志義也沒有興趣。
別看道教的典籍裡夾雜着不少武功、醫學的內容,但是更多內容是哲學方面的知識。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那就是忽悠人的,沒有必要看。
說道引導思想,關志義就想揍人。
道家講究清靜無爲。
都他妹的躲在深山老林裡修煉,這個國家還怎麼生存下去,早就被野蠻人給滅了。講究民主的雅典,不就是這樣的嗎?
還有那些被道家的典籍欺騙,相信什麼方術、神仙結果搭上了卿卿性命的人,古往今來不知凡幾。所以有些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可他妹的不信書,哪有看它做什麼呢?
佛教的書籍,關志義更加不喜歡了。
人生在世就是苦,只有修行才能求得後世的幸福。
都他妹的去修來世,這一輩子呢?而且佛教不知道何時起提倡不吃肉的苦行僧生活,這讓關志義想不明白這樣活着有什麼意思。佛教還要禁慾、戒色,都不結婚,這個國家不用別人來打,自己就滅了。
也只有那些傻乎乎的古人,纔會去搞這些東東。
武則天更是一邊倡導佛教,一邊找十多個面首繼續荒銀的生活。這些統治者想用佛教的忍耐思想,把百姓都控制好,可是他們卻不想想這些手段的負面反應。
儒家的思想影響華夏上千年。
有人說他好,有人說他壞。不過,關志義認爲儒學思想對國人的傷害超過他的好處。
儒家主要思想是個“仁”字。仁義值千金、仁義無敵這些詞語,在國人的心目中有相當的地位。仁義其實就是軟弱的代名詞,而不是什麼寬廣胸懷。
就比如吐谷渾、突厥多次入侵大唐,還不是他們撈到了好處。
你和他們講仁義,他們會理你嗎?
從隋朝起,突厥就成爲華夏的最大敵人。無論哪個政權執政,他們都野心勃勃的要來討一杯羹。楊廣不行、王世充不行、李淵也不行。要不是李世民在貞觀四年給突厥來了一個狠的,說不定他們會一直糾纏着華夏。
從這點可以看出,在和其他民族國家的交往中,仁義什麼的都是空話,只有實力纔是最重要的東西。而對敵人不出手則已,出手就必須心狠手辣。
現在大唐的書籍,都引不起關志義的興趣,他當然不願意印刷出來,讓老百姓受愚弄了。
更主要的是每一種思想都有他的受衆,有一批把它視爲經典的死忠。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鐵桿兒粉絲。
要是關志義印刷這類書籍,那麼他可能出力不討好。
印刷書籍是個很精細的活兒,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錯。報紙的字數不多,相當於一個小冊子的數量。那些經典不同,隨便一本就是幾十萬字,哪個敢保證這麼多字,在排版的時候不出錯?
一出錯,那麼這些忠實的粉絲,非他關志義給撕了不可。
若是有人找他印刷一兩本,他會收高價,然後給他印一些。這樣就算出了問題,一兩個人,他也能用錢擺平。甚至說重新刊印一次,反正讓對方滿意是了。
要是他銷售的數量多了,那麼對方的要求就可能千奇百怪,關志義也是無能爲力了。
李世民看完關志義的報紙很是滿意,讓他直接印刷。
於是這份兒名叫早消息的報紙,正式成爲大唐官方的第一份兒邸報。
《早消息》通過驛站,送到大唐的每一個縣城。每一個正式的官員都必須得看,甚至在學校的學子和老師都把它當成必讀之物。
這一方面是李世民對官員提出的,另一方面是看到報紙的內容後,許多人自發的購買。
這個年代的書籍都是自己搞的,寫字的水平不夠,那麼字寫得歪歪扭扭就不奇怪了。這些士子哪見過這麼規整的書籍,哪見過這麼小巧卻清晰的字跡。就光憑報紙的外觀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更不用說它新奇的內容。
一些世家都跑去打聽哪裡有《早消息》賣,他們要用這個來教育子女。
這就是關志義在反面刊登故事的效果,既可以引導民衆的思想,又能吸引大家的目光。
當然,也有不少人把《早消息》當成寶貝,認真鑽研第一個版面的法律條文和朝廷政令。能這麼做得都是有些政治頭腦的傢伙,他們既要吃透法律條文,避免在審理案件時出現差錯。又要把握朝廷動向,避免站錯了隊伍。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早消息》就成爲大唐獨特的刊物,它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任何儒家典籍。
不是每個人都能搞到儒家經典,那些東西費錢費力。可是《早消息》不同,只需要幾文錢就可以得到一張,就算不識字的百姓都能消費得起。只不過他們不會買,也不想買,因爲他們畢竟不識字。